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博物館
追尋華僑華人歷史,講好文明交流故事
2023年09月28日11:18  來源:中國僑聯

北京時間9月18日晚,由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HOMELandS(移民、離散、語言和空間研究中心)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華裔館聯合舉辦,AHRC(英國藝術和人文研究委員會)部分資助的“全球華僑華人博物館協作項目”線上講座系列的第二講成功舉行。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寧一主講,威斯敏斯特大學移民、離散、語言和空間研究中心主任王蒼柏主持。該講座以中文進行並提供英文同步翻譯,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與會者。

王蒼柏教授致開幕詞

寧一在題為《追尋華僑華人歷史,講好文明交流故事——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的探索與實踐》的講座中重點介紹了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的建館緣起和基本情況﹔圍繞華僑歷史和文明交流,僑博在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僑博當前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發展思路。

寧一副館長發表演講

講座通過陳嘉庚的故事引出華僑博物館的建立緣起。陳嘉庚是華僑事業的杰出領袖之一,他於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創辦華僑博物館的設想。在陳嘉庚的推動下,華僑博物院於1956年在福建廈門動工興建,到1958年底,第一座館舍建成。1960年,陳嘉庚建議在北京建設規模更大的國家級華僑博物館。改革開放后,中國僑聯領導班子將建設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作為重要使命。在中央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於2005年獲得國家立項建設,在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內北小街選址,於2011年10月破土動工,2015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地處北京核心城區,其外圍建筑採用了富有北京特色的四合院風格,與周圍的歷史風貌相協調。館內設有多個展廳,其中包括基本陳列“華僑華人歷史文化展”。展覽通過圖文結合、場景復原、多媒體展示等手法,生動地展示了華僑在海外的歷史、文化、生活、貢獻等內容,包括他們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支持。與位於僑鄉的華僑博物館不同,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位於首都北京。它的使命是記錄、展示、見証、教育等,在首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職能中發揮作用,服務於社會和國家。

講座介紹了近年來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的探索與實踐。僑博主要圍繞中國海外移民的歷史與文化兩個維度來開展相關工作。從歷史的維度上來說,僑博意在全面系統地展示中國從古至今移民海外的過程與脈絡,以及在此期間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主要的經濟活動和政治活動。從文化的維度來說,僑博還展現華僑華人在住在國形成的華僑華人社會,比如生活習俗、民間信仰、文化娛樂、華文教育、互助結社等。圍繞著這兩個維度,僑博從文物征藏、研究出版、展覽教育、數字化、文化創意、館際交流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與實踐。

首先,僑博致力於建立反映不同時期華僑移民狀況的藏品體系。自2005年籌建以來,館藏文物數量從2014年的1萬件套增長到目前的3.9萬件套,主要以近現代文物為主體,歷史跨度從古至今,反映了海外華僑華人和歸僑僑眷對於住在國和祖籍國開發建設的重要貢獻和歷史影響。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護這些文物,博物館進行了文物定級和文物修復工作,還建設了文物修復實驗室,提升了文物維護能力。其次,僑博的研究出版工作兼顧專業性和大眾需求,包括學術論文、著作、刊物等專業成果,同時也通過專欄和展覽圖錄等方式向大眾介紹華僑文物和歷史故事。積極參與華僑文化遺產的學術活動,促進學界交流。同時,僑博通過多樣化的展覽構建豐富多彩的華僑歷史文化展覽體系,涵蓋了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華僑文化、僑鄉文化、中外文明交流等多個主題,吸引了公眾的濃厚興趣,並獲得了博物館界的高度評價。此外,僑博通過數字化工作創新觀展方式,包括在線博物館“雲游僑博”項目、全景博物館VR展廳、多平台網絡傳播等,吸引了全球觀眾,並推動華僑文化的傳承和研究。總之,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通過多方面的探索和實踐,不僅追尋和傳揚華僑華人的歷史,還講述了與文明交流相關的重要故事。

講座分析了僑博當前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發展思路。主管部門和廣大觀眾對博物館有更高和多樣化要求和期待,僑博需要適應不斷提高的高質量發展要求。隨著國際博物館協會對博物館的新定義的強調,博物館不再僅僅追求開放運營,而是更強調可持續性、社區參與和高質量的發展。然而,如何定義和實現高質量發展仍然是一個新的挑戰,需要僑博不斷努力和創新。

僑博計劃通過加強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來推動研究和教育。開放館藏資源,提供場所,促進互惠互助,共同打造文博人才的教學科研基地,從而為博物館的未來發展提供更多機會。另外,僑博也計劃通過與國際華僑華人博物館的聯系和交流,加大與中國以外的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博物館的合作力度。通過共同講好中華文化的傳承故事,推動文明交流,為中華文明的全球傳播提供更多機會和可能性。最后,僑博還計劃開展海外華僑文化遺產的調查與研究。這一工作旨在填補國內研究的不足,同時也有助於理解中華文明在海外的發展歷程,以及中華文明對世界的影響。這些研究成果將豐富對中華文化的認識,為文明交流提供更多素材,也有助於向世界闡釋中華文明的生動寫照。這些努力將進一步推動僑博的海外聯系與交流合作,為博物館的發展開辟更廣闊的空間。

(責編:劉瓊、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