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聯要聞
《中國僑界杰出人物》第一集——向海而歌
2023年09月22日16:37  來源:中國僑聯

為慶祝第十一次全國歸僑僑眷代表大會隆重開幕,凝聚起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團結奮斗的磅礡力量,由中國僑聯和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共同策劃出品,中國僑聯信息傳播部與央視“華人故事”欄目統籌拍攝制作的主題紀錄片《中國僑界杰出人物》已在CCTV-4陸續播出。

讓我們一起走進

《中國僑界杰出人物》

第一集《向海而歌》

從牛肉制品企業到新能源項目

他不僅跨界

還創造了一項世界紀錄

飛越浙江舟山,青山綠水間,中國首座海洋潮流能發電站就在眼前。發電機組總成平台狀如一把巨大的“小提琴”,潮漲潮落之際,源源不斷地向國家電網輸送著來自海洋的清潔能源。

潮流能是海洋能源的一種,具有運動規律性強,能量穩定,功率密度大,易於並網發電的特點,在國際上被譽為“藍色油田”。目前,世界上掌握海洋能發電並網技術的國家有英國、美國、法國和中國,在持續發電並網時間方面,國際上最長紀錄未超過4個月,而由林東主持開發的這一項目自2016年8月成功並入國家電網以來,已連續運行超過72個月,穩定運行時間創造世界紀錄。

然而,對於20年前的林東來說,利用潮流能來發電仿佛就是一件異想天開的事情。1974年,林東出生在浙江省溫州市,25歲時,他前往澳大利亞留學,攻讀碩士學位,3年后他回國經營了一家牛肉制品加工企業,並擔任杭州市海歸創業促進會會長。那林東又是如何與新能源結緣的呢?

2014年,林東開始在浙江舟山實地攻關LHD海洋潮流能電站項目。2016年3月1日,世界首台3.4兆瓦林東模塊化大型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總成平台下海安裝。在林東的預想中,機組下海已經在岸上演練了無數遍,一切都應該是順利的,但是當機組下到還剩下五分之一處,意外發生了。機組突然被卡住,再也下不去了。對於林東來說,如果這次設備不能順利下海,意味著項目將蒙受巨大的損失,甚至是全盤皆輸的風險,那他將如何化解此次危機呢?

根據國家電網潮蘭C502線採集系統讀數顯示,LHD潮流能電站2022年8月13日上網電量為11100千瓦時、8月14日上網電量為11340千瓦時,標志著我國潮流能電站單日並網電量首次突破一萬千瓦時。更為重要的是,LHD潮流能電站,申請並已獲授權的國際國內專利合計58項,其中發明專利22項,擁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

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

為航天器“瘦身”的

中國科學院院士

來到陝西西安,在西北工業大學航空樓的一間實驗室裡,中國科學院院士張衛紅正在指導學生進行一場新型無人機機翼的實驗,傳統的無人機機翼通常是通過電機來驅動,結構復雜,重量大,而他們利用新型材料,不但讓機翼變得更加輕巧,還更加智能化。

幾十年來,張衛紅教授一直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從事航宇結構優化與先進制造技術研究,被譽為“為航天器減重的科學家”。新一代大型運輸機、C919大飛機,以及大型運載火箭等眾多國之重器,都承載著張衛紅和他的科研團隊“科技強國”的夢想。

1964年,張衛紅出生於山東。1980年,他如願考上西北工業大學飛行器制造工程系。畢業后,由於成績優異,在導師楊彭基的推薦下,他遠赴歐洲,前往比利時列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此后,張衛紅輾轉比利時和法國從事科研工作。而在海外求學、工作的十多年裡,導師楊彭基一直和他保持著聯系,牽挂著他的學習和生活。直到1998年的一天,張衛紅收到楊彭基教授的來信,正是這封信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他毅然決定返回祖國。

張衛紅返回祖國后,便扎根西北工業大學,致力於航空固體力學與結構優化設計的研究。1999年,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找到張衛紅,希望可以從整體的角度考慮一個復雜系統的優化,而不是簡單的某一個單一部件的優化。這個想法促成了張衛紅團隊最重要的一項科研成果,“機械結構系統的整體式構型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項目,這個科研項目解決了多個航空航天型號研制中的設計和制造難題,也為推動中國新型空天飛行器設計與研發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張衛紅不僅從優化材料結構等方面為中國航空事業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創新成果,而且十分重視人才培養工作。20多年來,張衛紅培養了30多名博士生,先后有多人入選國家級青年人才計劃。中國航空航天事業正在蓬勃發展。就像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一樣,張衛紅的科研成果、忠誠奉獻,也將融入新時代科技強國的建設中。

深耕30余載

他是中國科學院精神醫學領域

唯一的院士

陸林,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的院長,中國精神醫學領域唯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在這一特殊的醫學領域,陸林以醫者仁心、以高超的醫術,領導和推動著中國精神衛生事業的發展。

抑郁症在治療上除了用藥還有很多的心理治療的方法,傳統的治療方法雖然讓患者的抑郁心理一步步消退,但是每一步其實都是反復刺痛患者的過程。面對一個個生命的謎團,陸林和他的團隊經過無數次的觀察、實踐、醫療和康復訓練,終於在病理性記憶干預等方面取得了讓人矚目的成績。

他以睡眠為治療手段,睡前讓患者通過學習建立負面情緒詞語與聲音線索的關聯記憶,在睡夢中的喚起這種不良情緒,再以聲音為干預手段,實現在睡眠中減弱和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陸林的這種睡眠療法,能夠讓患者擺脫傳統治療過程中的痛苦體驗,提升治愈率,為臨床治療精神類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而以睡眠為手段的這顆種子,其實在陸林求學時期,就已經埋下。1966年陸林出生在安徽省安慶市,2001年,陸林到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工作,從事精神疾病,睡眠障礙,抑郁症發病機制的研究,期間兩次獲得優秀青年研究者獎。可以說是平台優越,前景光明,可他在自己科研精力最旺盛的時候,選擇回歸祖國。

十幾年來,陸林在沒有學科基礎、缺少從業醫生的條件下,以一己之力,聚眾人之智,為睡眠醫學科制定了標准,形成了規范的診療體系和培訓機制,期間他發表論文400多篇,研究成果先后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等獎項,先后培養了100多名碩士、博士和博士后,帶領團隊提高了中國睡眠醫學研究水平。

(責編:劉湘銓、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