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召開的第十一次全國歸僑僑眷代表大會上,萬立駿主席所作工作報告再一次明確提出,牢固樹立大僑務理念,在構建“兩項機制”上持續深化、久久為功,形成系統合力。自中國僑聯“十代會”以來,江蘇省鎮江市根據工作機制要求,市僑聯和江蘇大學共同探索、努力實踐,取得一定進展。通過學習中國僑聯“十一代會”精神,我們認為,持續深化“地方僑聯+大學僑聯+校友會”工作機制,可以重點加強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重視工作機制的頂層設計,讓思路更清、框架更明
(一)工作目標明確。構建以僑為橋、上下貫通、橫向聯動、以內聯外、內外聯動的大僑務工作格局,服務地方及高校高質量發展,更好履行為僑服務宗旨﹔加強各方力量協同,適應海內外僑情變化,努力涵養僑務資源﹔堅持地方與高校僑務工作融合發展,把組織網絡、信息、人才的優勢疊加,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智力需求、大學的人才需求與新歸僑的發展需求相對接,整合各自優勢資源渠道,形成運行順暢、效益倍增的僑務工作合作體系。這是中國僑聯對這項工作機制運行的總原則,必須予以堅持。
(二)組織流程明確。必須強化系統思維。2021年6月,鎮江市僑聯、江蘇大學被列為江蘇省僑聯“地方僑聯+大學僑聯+校友會”工作機制試點后,江蘇大學僑聯及時向校黨委報告,並由江蘇大學黨委統戰部和市僑聯聯合召開座談會商議提出工作思路和辦法,市僑聯及時將商議情況向省僑聯報告,在省僑聯支持下,我們建立聯席協商會議制度並出台了《實施方案》,9月,《實施方案》被省僑聯以文件形式在全省轉發。建立的聯席協商會議制度,進一步明確了“黨建帶僑建”要求,即聯席協商會議由江蘇大學黨委統戰部牽頭召集,市僑聯及校僑聯、校友會、人才辦、校歐美同學會參加,每年至少召開一次,並視情邀請地方有關部門或單位、學校有關學院及部門參加。會議主要任務是學習傳達上級僑務工作決策部署,總結交流推進工作,研究制定下一階段工作要點和計劃等。目前,我們已召開三次聯席會議。
(三)各方責任明確。“地方僑聯+大學僑聯+校友會”既是一項工作機制,也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按照“有目標、有任務、有措施,可落地、可量化、可考核”的原則做好工作規劃。我們在《實施方案》中明確:鎮江市僑聯提供政策引導,做好“雙向服務”,為創業創新牽線搭橋,為拓展海外工作提供僑務支撐﹔江蘇大學黨委統戰部組織協調,校僑聯是樞紐,起著整合多方資源、聯絡對接的平台作用﹔校友會、人才辦、歐美同學會發揮組織、人才、網絡優勢。校地各相關單位依托工作網絡,延伸工作手臂,跨部門合作,做到事有人擔、人擔有責,工作有分有合,構建常態化協作格局,形成工作合力。
二、堅持工作機制的多維拓展,讓載體更多、品牌更亮
(一)品牌聯創。近年來,江蘇大學堅持海外引才引智工作品牌,已連續舉辦14屆金山高層次學術論壇,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500余名,由學校新僑與校外企業或地方政府簽署的產學研合作協議達200余項。我們依托“基層僑聯+海外僑社”工作機制,2017-2019年,聯合美中文化藝術交流協會與江蘇大學團委、僑聯、校友會等部門連續三年舉辦“江河之舞——新時代、新絲路、新青年”中美校園文化交流活動,舉辦首屆“江河之聲”2022鎮江市僑界新年音樂會等。2021年,在江蘇大學建立了全省唯一一家“江蘇省僑聯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研究基地”,中國僑聯兼職副主席、省僑聯主席周建農出席揭牌儀式,在同時召開的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海外漢學研究分會2021年會上,與會專家指出,高校和地方僑聯合作共建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研究基地是一項創舉。
(二)資源聯用。市僑聯與江蘇大學開展涉僑課題研究,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謀服務。與江蘇大學法學院合作完成《鎮江市“人才特區”政策對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影響和政策建議》、《新僑創新創業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研究——以鎮江為重點的考察》課題,江蘇大學文學院積極參與省僑聯“僑聯組織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調研,調研報告獲中國僑聯調研成果三等獎。江蘇大學積極組織新僑海歸參與江蘇省僑聯“創業中華·筑夢江蘇”僑界創新創業大賽,兩個項目進入決賽,參加長三角歐美同學會海外人才創新資源對接洽談會,4個項目列入會議匯編材料。我們推動鎮江市京口區聯絡學校發揮人才、科技優勢建立京鷗共創空間。發揮江蘇大學專家優勢圍繞高校海外人才引進等內容提出建議被中國僑聯等上級部門採用。市僑聯僑界專家委員會和向上級僑聯組織推薦的僑界專家,江蘇大學佔比約一半,他們積極參與服務社會、建言獻策等活動。
(三)活動聯辦。江蘇大學文學院(語言文化中心)是國家漢辦培訓點,市僑聯與該院共同承辦中國僑聯2019海外華裔青少年“尋根之旅”冬令營、2023年“中國尋根之旅”江蘇鎮江營和2020、2021、2022“親情中華·為你講故事”網上夏令營江蘇鎮江營,得到上級僑聯充分肯定。2023年3月,“追夢中華・奮進新江蘇”2023海外華文媒體鎮江採訪行走進江蘇大學,宣傳江蘇大學在助力鄉村振興中的積極作用。我們邀請出席江蘇發展大會的海外嘉賓赴江蘇大學訪問並作專題報告、市僑聯海外法律顧問作學者講座、聯合泰國江蘇商會與江蘇大學語言文化中心共同主辦“認識江蘇——走進中國醋都鎮江”海外推介交流活動等,江蘇大學歸僑僑眷、留學歸國人員及留學人員親屬也以多種形式邀請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的專家學者來校交流合作。我們牽線僑胞、僑眷向江蘇大學捐贈鎮江籍藏書家丁瑗先生書稿《所堂字問》,以此為素材制作的短視頻《〈所堂字問〉手稿回家了》榮獲2022年中國僑聯“追夢中華·奮進新征程”華僑華人短視頻大賽優秀作品獎(江蘇省唯一獲獎作品)。組織新僑海歸參與“我與家鄉一起跑”全市新僑海歸創新創業分享會,市僑聯編印《僑海鎮江·歸雁圓夢》報告文學集收錄了江蘇大學5名僑界專家學者的事跡。江蘇大學語言文化中心與博茨瓦納華文教育輔導中心雲端簽約開展華文教育、聯合澳大利亞西悉尼大學主辦海外華文教育公益講座(線上)等。
三、完善工作機制的基礎保障,讓常態更長、效果更優
(一)制度支撐可持續。江蘇大學將僑務工作納入校黨建工作,形成“校黨委領導、統戰部牽頭、地方僑聯支持、相關部門配合、二級單位響應”的工作格局。並按照《實施方案》提出八項任務措施,即聯絡聯誼、融入當地發展、助力創新創業、僑務工作常態化互動、僑務數據共享、信息互通、打造平台及品牌、崗位互兼互融等,把人和事有機聯起來,做到各單位互揚己之長、善補人之短。如鎮江市僑聯主動為高校新僑、海外校友搭建聯系地方、海外僑團的服務平台,特別是協助用好上級僑聯的各類平台資源﹔江蘇大學黨委統戰部積極培育僑務骨干,對校僑聯、校友會以及歐美同學會人員進行統籌安排﹔校僑聯、校友會、歐美同學會組織校友、新僑海歸參加僑界及地方創新創業活動,推薦優秀涉僑人員到僑聯系統各級、各類組織中任職等。江蘇大學僑聯《牽“線”搭“僑”,譜寫僑聯工作新篇章》工作案例榮獲2021年省委教育工委“同心向黨 教育有我”統戰工作實踐創新案例一等獎。2022年,江蘇大學在全省高校僑聯工作會議上作經驗交流發言。
(二)涵養資源可持續。高校是人才資源、僑務資源的集中地。為進一步涵養資源,江蘇大學先后成立了僑聯、歐美同學會、留學生親屬聯誼會,已建成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等多個海外校友會,建立了“心連心”教工海外子女微信群和留學人員親屬微信群。在地方僑務部門的支持下,成立了江蘇省僑辦授牌的“為僑服務工作站”,獲批江蘇省僑聯1家“江蘇省華僑文化交流基地”、2家“江蘇省僑聯新僑創新創業基地”,成立2家鎮江市“微僑家”,其中,江蘇大學教工之家“微僑家”獲評2021-2022年度全國僑聯系統“僑胞之家”典型選樹單位。江蘇大學定期開展僑情調查,開展“找到每一名江大校友”活動,參與鎮江市留學歸國人員調研,建立完善了學校僑情數據庫。多年來,江蘇大學2人次獲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稱號,3人次獲得中國僑界貢獻獎,僑眷邵仲義入圍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並榮獲“2012感動中國·江蘇十大人物”、“第四屆江蘇省助人為樂模范”稱號。
(三)合作領域可持續。堅持地方與大學僑務工作融合發展,地方僑聯通過大學僑聯這個樞紐,加強多方力量協同。一是以僑務工作為紐帶,建立“僑胞之家”、舉辦海外華裔子女夏(冬)令營、僑界志願服務、申報僑界貢獻獎、設立僑文化交流基地或新僑創新創業基地、推動校際僑聯合作、開展僑務理論及涉僑課題研究﹔二是以大學特色、科研專長為依托,積極推進校地經濟合作設立共創空間和校友服務中心,推動“校友經濟”發展,組織新僑海歸參加各類創新創業活動﹔三是以海外僑團為節點,協助海外校友會與海外社團聯誼聯絡,加強中外科技文化合作交流、推動中華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國際傳播等。
我們將認真學習中國僑聯“十一代會”精神,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持續深化“地方僑聯+大學僑聯+校友會”工作機制的重要意義,積極推動工作機制運行,做到精細化、標准化、項目化,促進地方和大學僑務工作由“相加”變“相融”,努力把大學僑務工作做實,為推進新時代僑聯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來源:江蘇省鎮江市僑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