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經濟科技>>科技服務
第九屆僑界貢獻獎人物風採錄(一百零九)
張俊彥:桑梓情深赤子心,砥礪奮進報國情
2023年08月22日14:44  來源:中國僑聯

6.1甘肅省僑聯+張俊彥+証件照(1)

張俊彥,現任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回國以來,他主要從事納米結構超滑固體潤滑薄膜及表面防護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解決了行業發展中的難點和關鍵問題,為我國高技術、高端裝備技術和相關基礎研究等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先后獲得十余項國家和省部級表彰及榮譽,充分體現了一個歸僑滿腔赤誠、科技報國的情懷。

滿腔赤誠,負笈海外

1968年6月,張俊彥出生於甘肅省榆中縣,並在這裡度過了十幾年的求學生涯,“成為對家鄉、對祖國有貢獻的人”是他最初的夢想。他勤奮刻苦、努力學習,順利考取蘭州大學化學系。1990年,從蘭州大學畢業的張俊彥來到蘭州化物所工作學習,“成為一名優秀的科研人員,為祖國科技事業的進步作出貢獻”是彼時張俊彥最為堅定的信念。伴隨著這個信念,他努力工作、勤奮學習,一方面在從事科研項目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獨立開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從科研實踐中汲取營養、提高自我﹔另一方面進一步深造攻讀、夯實基礎知識,從實踐和理論兩方面不斷提高能力。這個階段,從傳統的宏觀力學、機械、材料研究到以摩擦化學和物理為代表的材料表面界面的微觀研究,張俊彥扎實系統地完成了摩擦學和固體潤滑學科的學習,並選取交叉前沿領域開展研究,於1999年順利取得了物理化學專業理學博士學位。

為探索世界摩擦學研究前沿,將來更好地報效國家,張俊彥於博士畢業后遠渡重洋,前往美國從事博士后研究。5年多時間裡,他分別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美國萊斯大學等高校,跟隨美國工程院院士Bogy教授等著名科學家從事摩擦潤滑失效等研究。在美期間,他珍惜在世界著名科研機構的寶貴學習機會,爭分奪秒地忘我工作,如飢似渴地學習前沿理論和技術,不斷開闊學術視野,鍛煉提升科研能力。

探索創新,矢志報國

2005年,在美國工作5年多的張俊彥懷揣科技報國的理想和對導師“潤物無聲”教澤啟迪的深深感恩,帶著家人從大洋彼岸回到了祖國的大西北,回到了培養他的蘭州化物所。歸國以后,張俊彥帶著強烈的使命感和為國奉獻的抱負,扎根西部、披荊斬棘,不斷探索創新,致力於納米潤滑材料微觀結構調控、摩擦表界面微納演化機制、超滑固體薄膜及關鍵裝備研制和工程應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為我國高技術、高端裝備技術和相關基礎研究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

我國傳統汽車產業基礎薄弱,尤其是作為汽車“心臟”的發動機技術落后,普遍存在自主知識產權技術欠缺、能耗較高的問題,這既不符合國家節能減排的政策措施,又因發動機燃油經濟性問題降低了國產品牌汽車的市場競爭力。因此,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找到張俊彥,希望能夠解決國產汽車發動機高壓共軌柱塞這一核心部件摩擦磨損問題。突破問題的關鍵在於研制出低摩擦固體潤滑薄膜材料,使其既能保持機械零部件的固有強度和尺寸特征,又能賦予其低摩擦低磨損特性。面對挑戰,張俊彥帶領團隊經過10年鍥而不舍的產學研聯合攻關,成功研制出“低摩擦固體潤滑薄膜材料”,突破了超低摩擦碳薄膜可控制備、低溫下(<150℃)軸承鋼等表面的高結合力沉積、批量一致性工藝與裝備一體化集成等技術難題,破解了共軌系統高速高壓摩擦熔焊和高壓柱塞泵等磨損泄壓問題。還與一汽技術中心聯合成立了“汽車摩擦學聯合實驗室”,集成低摩擦技術的共軌系統配套應用於發動機,制定了汽車摩擦副固體潤滑膜應用技術和工藝流程標准,顯著提高了我國發動機相關技術,帶動我國汽車工業從零部件到整車質量的快速發展。

6.2甘肅省僑聯+張俊彥+工作照(1)

國之所需,迎難而上

科研報國充滿光榮,科研道路卻遍布荊棘,但在張俊彥這裡,“隻要國家需要,就一往無前”。2012年,張俊彥帶領團隊承擔解決國家重大工程核心部件摩擦磨損失效的難題。在首次按照提前詳細研究制訂的方案完成工作后,信心滿滿的張俊彥和團隊受到了一次巨大打擊——上台架后實驗完全失敗。面對挫折,張俊彥鼓勵團隊成員勇敢走出失敗陰影,重新開始攻關。因為時間緊、任務重,那段時間他和團隊成員分析失敗原因,討論新的研究方案,基本每天都工作到凌晨兩三點。他和團隊共設計制備了800多組不同材料設計樣品,最終經過反復實驗篩選出十多組進行台架實驗,在大量的基礎性研究工作的基礎上,重新設計方案,最終取得了實驗的圓滿成功,順利完成攻關任務。

張俊彥常說:“對科研工作者來說,要站在更高的層面考慮問題,思考對國家、對學界以及對家鄉的貢獻。”2019年,張俊彥開始擔任蘭州化物所先進潤滑與防護材料研發中心主任,在他的帶領下,爭取重大項目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成功建設中科院材料磨損與防護重點實驗室、蘭州潤滑材料與技術創新中心。他牢記“國家隊”“國家人”的職責使命,一方面緊盯國家戰略需求,大膽開拓,努力爭取和承擔國家高科技項目課題任務﹔一方面帶著團隊心無旁騖搞科研、腳踏實地攻難關。張俊彥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辦公室和實驗室度過的,平時除了出差就是在所工作,往往出差回來不管多晚,都第一時間回所看實驗、查郵件、改論文,專心致志地“浸沒”在科研工作中。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對科技報國的長期堅持、對科研探索的不懈追求終於收獲豐碩成果。張俊彥的科研成果得到廣泛認可,他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第二完成人)。他發表SCI論文200多篇、英文專著2部(2章),獲得50多項授權中國發明專利。他個人獲得甘肅省先進工作者(2020)、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8)、中科院王寬誠西部學者突出貢獻獎(2014)、第九屆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2013)等榮譽。

甘為人梯,樂育英才

張俊彥深刻領悟:科研創新要協同攻關,科學家精神需要不斷賡續,科技事業要代代傳承。他非常重視對學生的培養和支持,不遺余力地提攜后進,敢於大膽起用優秀青年人才,積極為他們提供充分施展才華的廣闊舞台和發展空間。多年的團隊作戰中,他鍛煉出了一支有扎實科研素質也有拼搏精神的科技隊伍,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固體潤滑與表面防護人才。他以淵博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治學作風,以身作則,教育、感染了一批又一批學生。至今已在固體潤滑、表面防護等領域培養博士21名、碩士7名、博士后4名。在他的培育下,許多學生已經成長為科研領域、企業界的技術骨干並取得了喜人成績。

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干部,張俊彥在科研和教學工作中以身作則,處處發揮模范先鋒作用。他認真執行黨員領導干部雙重組織生活制度,指導分管聯系和所在黨支部認真開展工作,帶頭給支部黨員講黨課,積極聯系動員青年科研和管理骨干向黨組織靠攏。他牢記中科院科技工作者“創新科技、報國為民”的初心和使命,他常說:“從事科研工作就是頂天立地,頂天就是解決基礎科學問題,立地就是解決實際的工程技術問題,從而推動祖國科技事業的進步。”

(責編:韓嘯、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