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經濟科技>>科技服務
第九屆僑界貢獻獎人物風採錄(一百零三)
林鵬智:打造“公園城市”,建設科技強國 
2023年08月14日10:32  來源:中國僑聯

林鵬智,現任四川大學水力學與山區河流開發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實驗室副主任,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rts)。

潛心鑽研,厚積薄發

林鵬智長期從事復雜紊流機理、計算水動力學及其在水利工程與海洋工程中的應用、水災害防治、水環境調控及水生態修復等的研究。他針對水利工程中水流運動的復雜自由面和動邊界等突出特點,建立了一套准確高效的復雜動邊界水流運動模擬方法和仿真平台,成功實現了水利工程中各種地形條件下復雜水流運動的模擬,並在解決水利工程實際問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廣泛的社會和工程效應,對於水利工程建設、水災害防治和水環境保護等都具有重要意義。林鵬智於2005年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科一等獎,2006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11年獲得廣西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5年至2021年連續七年被愛思唯爾評為海洋工程與水利工程“中國高被引學者”。

林鵬智緊緊把握學術發展前沿,積極開展科學研究。自2004年回國后,林鵬智主要承擔、參與的科研共20項,其中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縱向項目共14項,獲准經費累計1662萬元。他出版英文專著2部,在《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Coastal Engineering》《Ocean Engineering》等國際水利工程權威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91篇(近5年發表學術論文59篇),其中SCI論文180余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的SCI論文93篇,論文共被引用6656次,其中近五年內被引用次數2826次,Hi指數超過31,研究成果獲得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鑒於其成果在該領域的突出國際影響力,林鵬智受邀擔任SCI期刊《Applied Ocean Research》主編和水利工程兩大期刊《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SCE主辦)與《Journal of Hydro-Environment Research》(國際水利環境研究學會IAHR主辦)副主編,以及《Journal of Earthquakeand Tsunami》《Coastal Engineering》、《Ocean Engineering》等10余種刊物的編委,並擔任國際水利工程與研究協會(IAHR)中國分會理事以及國際海洋水庫研究協會(IACRR)理事。

推動學術交流,促進經濟融合

2004年回國后,林鵬智積極參與實驗室建設,引進國際一流的實驗方法和技術,為實驗室和學校搭建了良好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科研平台。2013年9月,林鵬智作為大會秘書長參與承辦在成都舉行的第三十五屆國際水利學大會。2019年4月,他作為大會主席承辦了在成都舉行的水災害防治與水環境調控國際研討會。2019年9月,他作為大會秘書長參與承辦了第十四屆國際河流泥沙專題討論會。2020年7月,林鵬智作為大會主席承辦了第八屆海岸港口工程及科學與物理模擬應用國際會議。2021年7月,他作為執行主席承辦了在成都舉行的水災害防治與水環境調控國際研討會,推動了行業的合作與交流,提高了合作研究范圍的廣度和深度。林鵬智還牽頭建立了水災害綜合防治創新引智基地,並獲得國家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支持,大大提升了實驗室的師資力量。他組織與協助四川大學水力學與山區河流開發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各課題組利用引智基地平台、實驗室研究平台及設置的開放基金,與美國、英國、德國、愛爾蘭、新加坡、日本、印度等國家以及台灣、香港地區等多個著名高校與研究機構在水災害防治、水環境調控、水生態修復等方面開展合作研究,並建立了長期的實質性合作關系,促進了實驗室的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營造了濃厚的學術氛圍和先進的科研理念,也吸引了一批國內外高端人才來實驗室工作。

林鵬智努力促進科技研究成果和社會經濟發展融合,為經濟社會事業做貢獻。林鵬智擔任成都市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會長,四川省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主持參與了一系列活動,積極推動黨外知識分子合作與交流、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他擔任成都市政協常委,積極參與城市建設相關的調研課題,推進水災害防治和水生態修復技術和方法向其它學科滲透和擴展,並為成都市提升城市防澇治污能力和水生態品質,持續推進水環境治理,科學合理地進行城市河湖水系構建,長期、有效、系統地解決城市對於城市河湖水系的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等需求,改善人民生活及生態環境、促進大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自然和諧,為加快“公園城市”建設建言獻策。

林鵬智有崇高的科研理想並心系社會經濟發展,對科學事業的熱愛和使命感以及教育回饋社會的理想將推動他不斷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智慧和力量。

(責編:付可、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