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海外僑訊
在美國紐約,馮光宇及其團隊把中國戲曲、皮影戲等創新融合——
展示中國傳統表演藝術之美(僑界關注)
本報記者 楊 寧
2023年08月07日08: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工作合影,第二排左二為馮光宇。

受訪者供圖

“千古文化留遺韻,一代文明展新風。”戲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逐漸走出國門。在美國紐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把中國戲曲、皮影戲等創新融合,向觀眾展示中國傳統表演藝術之美。

“我知道我的夢想很大”

50年前,馮光宇誤打誤撞考進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系。《小放牛》《貴妃醉酒》《打漁殺家》,下腰、臥魚、走台步……馮光宇被博大精深的京劇深深吸引,開啟了她與中國傳統表演藝術的不解之緣。

大三讀《世界戲劇史》時,馮光宇遺憾地發現,中國戲劇隻被草草帶過。為了助力中國戲劇走上世界舞台,馮光宇決定出國了解西方戲劇文化。“我知道我的夢想很大,知己知彼才可能實現。”她說。

在紐約大學,馮光宇專攻西方戲劇理論和歷史。學習之余,馮光宇廣泛觀看他國戲劇。日本“山海塾”劇團至今仍令她念念不忘:“他們不光是在演戲,更是在探討生命和宇宙的真諦。我被震撼到了!”

每年,馮光宇都會參加在紐約中央公園舉辦的莎士比亞戲劇節。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戲劇在那裡上演。“很多表演讓我覺得驚艷。它們在詮釋人類共同情感的同時也加入了自己的文化印記。”馮光宇感嘆。

初到紐約,她參加了當地十分有名的戲劇年會。“我結束示范表演后才發現,原來參與的學員都是很有名望的戲劇系教授。”機緣巧合其實離不開人自身的努力。到紐約以后,馮光宇沒有打工賺取小費,而是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理論學習和戲劇表演上,希望真正地“知己知彼”。

在了解西方戲劇的過程中,馮光宇會不自覺地將其與中國戲劇做比較。“西方戲劇理論性強,人們在理論指導下做戲劇,並通過戲劇完善理論。”馮光宇解釋道,“中國戲劇的文化內涵更加深厚,也更注重實踐。”這些感悟給了馮光宇極大鼓舞,讓她更有信心傳播中國戲劇文化,豐富世界戲劇舞台。

“我是有備而來”

在紐約,戲劇演員們往往根據演出需要在不同劇團間輾轉,大多沒有固定的歸屬。馮光宇也不例外。一次演出結束后,“你是這個劇團成員嗎”的問題讓馮光宇開始思考:“這個問題點醒了我。我決定在紐約成立一個主打中國藝術的劇團,而不只是成為別人的一小部分。”

“我是有備而來。”馮光宇早早在國內定制了幾套戲服、購置了整套頭面和表演道具,還學會了戲曲化妝,做好了萬全准備。“要做中國戲劇,還是得用我們自己的‘裝備’。” 她驕傲地說。

1990年,馮光宇創立中國戲劇工作室,正式邁出夢想起航的第一步。她廣泛參與論壇講座、翻譯戲曲劇本、進行京劇表演,不遺余力地傳播中國戲曲文化,逐漸進入美國人的藝術圈。

一次偶然機會,馮光宇結識了在紐約傳播皮影文化的喬·韓佛瑞。在喬的指導下,馮光宇很快學會了操控皮影。志同道合的兩人逐漸達成共識:合並皮影劇團和戲劇工作室,成立紐約美華劇坊。馮光宇和她的丈夫史蒂芬·凱派林共同擔任藝術總監一職。

“我先生是學傀儡戲的。專業的冷門和眼界的開拓讓我們迫切地追尋新東西。”馮光宇說,“對我來說,做戲劇最重要的就是原創。”

如何實現傳統技藝和現代科技的結合?馮光宇和丈夫提出在幕布前的投影儀上表演小皮影的獨特技法,讓皮影戲更加適合現代劇場。“這樣做,不僅擴大了觀眾范圍,而且增強了演出效果。”她說。

20多年來,紐約美華劇坊自編自導自演了30余出跨界、跨文化的原創劇目。他們將中國戲曲、皮影戲與現代舞、歐洲民間故事、玩具劇場相結合,讓傳統技藝和現代影戲交相呼應,贏得了當地人的稱贊。馮光宇團隊的原創劇目《老虎物語》獲得了首屆上海國際木偶節的最佳導演、造型和藝術創新獎,廣受好評。

“我們要貼近今人”

在馮光宇看來,無論是京劇還是皮影,創新都是其生命力的重要來源。“我們不能永遠復制老祖宗,每一代藝術家都要有屬於自己時代的貢獻。”馮光宇說。

起初,馮光宇並不太敢制作布袋戲,“盡管有所了解,但技術難度仍讓我心生怯意。”后來,她聽說紐約當地有個表演布袋戲的醫生。“連外行人都有勇氣嘗試,我又有什麼理由退縮呢?”就這樣,馮光宇踏上了另一條賽道。

傳統布袋戲大多以人物為主,但在可行性和觀眾接受度的雙重考量下,馮光宇和團隊選擇“十二生肖”作為主題。“我們的表演重點不在於展示基本功,而是要傳播中華文化。”馮光宇說,“我們想到了從中國成語作為切入點。”塞翁失馬、守株待兔、馬到成功、狡兔三窟……富有深刻哲理和文化內涵的成語和布袋戲的別樣碰撞,迅速得到當地人的喜愛和歡迎。

隨著時代變遷,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都有了很大改變,“如果還按照傳統劇目演出,觀眾很可能會不理解,因此我們要貼近今人。”馮光宇最引以為傲的是對《小紅帽》的改編。

用京劇和昆曲相結合的形式演繹《小紅帽》,既解決了戲曲難聽懂的問題,又有鮮明的中華文化特色。“很多美國人接受不了京劇的配樂,我們就換成昆曲、昆笛﹔存在語言障礙,我們就嘗試用英文演出。”馮光宇介紹道。

獨具匠心的表演贏得觀眾的一致好評,改編的《小紅帽》劇目走進了大都會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以及多所大學。在林肯中心戶外藝術節演出時,一名小朋友興奮地說:“我前陣子才看過你們的表演,真的很好看,所以我又來了!”

“我要為中國傳統表演藝術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馮光宇說,“盡管很難,但隻要我還在做,我就是成功的。”

(責編:韓嘯、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