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
第九屆僑界貢獻獎人物風採錄(九十)
朱凌雲:素心為科研,何懼前路遠
2023年07月26日10:32  來源:中國僑聯

朱凌雲,現任桂林電器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他19歲大學畢業即進入桂林電科所,從事電工合金材料研究工作。投身科研三十余載,始終不忘初心、全心全意扎根在科研一線,即使年過半百,在科研的道路上,他仍有奮發作為、再立新功的決心與勇氣。

情系故土,毅然回國

1984年,19歲的朱凌雲從合肥工業大學粉末冶金專業畢業后,由國家分配到桂林電科所,從事電工合金材料研究工作。桂林電科院前身為第一機械工業部電器科學研究院,這裡科研氣氛濃厚,在這樣的氛圍和自身的努力下,朱凌雲從合金熔煉到加工,很快掌握了電工合金材料生產的多項技術,30歲任職桂林電器科學研究院電工合金分所副所長。

1994年,29歲的朱凌雲作為院裡最年輕的代表參加了原機械工業部電工合金材料對外訪問技術交流團,在參觀美國的一家先進材料公司時,朱凌雲遇到的技術輕視觸發了他走出國門學習先進技術的決心。在工作了近14年之后,1998年朱凌雲決定放棄國內的事業,進入日本國立九州大學綜合理工學院學習量子理工學專業。經過5年的課程學習,朱凌雲在2004年畢業后進入日本神戶制鋼集團綜研究所,從事半導體材料及車載動力鋰離子電池的研究工作。在這裡他工作了10多年,獲得了豐富的科研經驗和極強的科研能力。

朱凌雲情系故土,知命之年毅然回國,帶回了新的技術。2015年,面對國內新能源材料發展的需求,應桂林電科院的邀請,50歲的朱凌雲辭去在日本研究的工作,回國組建了動力電池研發團隊,成立了桂林市動力電池重點實驗室,開展全固體鋰離子電池的研究。

面對勸阻和質疑,朱凌雲說:“我覺得我能教會日本人,也能教會自己人!”然而,當時國內對全固態電池的概念了解有限,新技術的研發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需要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當朱凌雲提出要研發全固態電池時,許多人都對能否成功表示懷疑。面對質疑,朱凌雲踐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自2016年以來開展布局研究,他主持和參與了14余項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以身作則,帶領團隊創新研究,成功突破了國外專利技術封鎖,完成43件關鍵材料的核心專利布局,使公司在硫化物系固體電解質材料(核心材料)合成領域的發明專利申請量處於國內第一。至2021年底,動力電池實驗室已成長為國內電池材料研究的著名實驗室,累計接待電池研究領域專家訪問20次,成為國內除日本豐田、鬆下,韓國三星、LG等跨國公司外,該領域最有競爭力的國有企業。

不忘初心,積極創新

朱凌雲勇於承擔責任,積極引導科技創新。作為公司主管科技工作的副總經理,他積極組織參加政府部門主導的新項目規劃,近三年獲批國家、區科技廳等下達的各項研究經費年均2000萬元左右。不僅如此,朱凌雲緊跟廣西智能裝備產業發展政策,帶領公司薄膜成套生產線裝備研究積極轉向生產線裝備智能化研究,2018年獲得廣西壯族自治區重大專項,創造了單個項目獲得1000萬元科研經費的歷史紀錄,此后連續3年均獲得廣西科技廳或桂林市科技局對成套生產線核心裝備的研發支持。相應地,2021年公司的智能化薄膜生產線裝備市場高速發展,2022年已簽訂合同。針對公司新產業園投資的聚酰亞胺薄膜生產,2018年主導申請獲批廣西科技廳重大專項支持“高導熱石墨膜用高取向聚酰亞胺薄膜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項目。另一方面,他深知公司要進一步發展,不僅要肯“下功夫”,還要打開“知名度”。朱凌雲積極組織公司策劃資質平台申報,在他的帶領下,桂林電科院成功申請並獲批多個科研資質平台,其中2018年獲批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平台建設和維護不僅帶動了公司科研水平提升,更促進了行業領域經濟發展,給區域經濟發展帶來切實的效益。不僅如此,回國后他積極向黨組織靠攏,2019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朱凌雲深耕科研一線,積極探索科研成果轉化。“科研發展依靠的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團隊永遠是第一位”。作為國家級專家,他率先垂范,奉行工作優先原則,多年來堅持每天一半時間在實驗室開展研究工作。他設置了研發人員和產業化生產人員組合的1234分級模式,對應電池的正極、負極、電解質三大材料的研究小組,由朱凌雲承擔技術總責任,帶領團隊核心骨干成員,在設備維護員的配合下開展實驗室研究轉向中試擴大的工藝試驗。這一組合方式成果明顯,批量生產的硫化物固態電解質粉末的在美國通用汽車、國內中科院研究所和大學獲得較高評價,同時也使得桂林電科院能迅速發展成為國內唯一能公斤級生產硫化物固態電解質的單位,推動全固態電池核心硫化物固態電解質粉末材料的基礎研究工作逐步轉向產業化生產。在他的指導下,團隊中王振宇博士成為領域內知名專家。朱凌雲開展博士后指導工作,並與國內一流高校研究所合作研究,加速提高科研人員的成才進程,其中的部分研究成果與清華大學合作發表於“自然”雜志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也是2021年度發表於世界高水平雜志的區科技廳重大專項支持的研究成果。

投身科研三十余載,朱凌雲始終不忘初心、全心全意扎根在科研一線,“我們搞科研的,既要抬頭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即使年過半百,在科研的道路上,他仍有奮發作為、再立新功的決心與勇氣。

(責編:付可、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