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經濟科技>>科技服務
第九屆僑界貢獻獎人物風採錄(八十)
鄧露:讓夢想照進現實
2023年07月12日15:57  來源:中國僑聯

6、湖南省僑聯+鄧露+証件照

鄧露,現任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十三屆全國青年聯合會常委,第六屆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理事,橋梁工程領域國際權威期刊《Journal of Bridge Engineering》副主編,工程結構損傷診斷湖南省重點實驗室主任,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次)和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

刻苦學習鑽研,夯實科研基礎

2005年,鄧露以專業第一的成績從華中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獲得全獎前往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直接攻讀博士學位。在美求學過程中,鄧露瞄准公路橋梁車致振動的難題進行了刻苦鑽研,取得了一些具有原創性的科研成果,並於2009年順利獲得博士學位。為了更好地了解行業實際情況、更好地利用科技為工程實踐服務,畢業后鄧露選擇加入了全球五百強企業——埃克森美孚公司的核心研發部門,擔任高級研究工程師。2012年,他婉拒了公司的挽留和豐厚待遇,全職回到湖南大學開始了國內的事業。

瞄准國家需求,致力攻克難題

公路運輸是我國最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在交通總運輸量中佔比超70%。橋梁是公路交通基礎設施的咽喉,而車輛荷載是其最主要的荷載。本世紀以來,我國公路交通運輸量持續快速增長,車輛超載現象日益突出。為了保障公路橋梁的安全運營,准確掌握車輛荷載的特性,對其進行合理地設計、准確地監測和科學地管控是關鍵,也是橋梁工程領域面臨的巨大挑戰。基於此背景,鄧露瞄准了“公路橋梁安全監控”這一研究領域,緊緊圍繞公路橋梁車輛荷載的設計、監測和管控這條主線開展深入系統研究,旨在提出一些創新理論,開發出關鍵技術和設備,解決行業的痛點和難題,為我國公路橋梁的安全運營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和先進的技術支撐。

6、湖南省僑聯+鄧露+工作照

十年科研攻關,產出豐碩成果

經過十年的科研攻關,鄧露和他的科研團隊攻克了公路橋梁安全監控領域的多個關鍵難題,取得了一系列的原創性科研成果,包括建立了基於我國設計車輛荷載的車輛分析模型,提出了用於橋梁設計和安全評估的沖擊系數建議取值,開發了精度高、可靠性和實用性好的新型車輛荷載動態監測方法和設備,提出了基於疲勞可靠度的橋上車輛限載理論方法。迄今為止,鄧露一共出版中、英文專著3部,發表學術期刊論文142篇,其中SCI論文86篇,25篇被本領域國際權威期刊《Journal of Bridge Engineering》錄用,2篇入選主編精選論文和亮點論文,3篇入選高被引論文,此外還授權了國家發明專利30項。以下簡單介紹其三項主要研究成果:

成果一:建立了基於我國設計車輛荷載的車輛動力分析模型,提出了能適用於不同地區交通狀況的疲勞車輛模型,提出了用於橋梁設計、評估的沖擊系數建議值。該項成果為我國不同地區公路橋梁的疲勞損傷評估提供了科學合理的車輛模型,為准確評估車輛荷載動力效應、車輛荷載設計參數的確定、及相關研究開展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和參考。

成果二:開發了可擺脫車軸監測器依賴的新型橋梁動態稱重方法及相應設備,提出了基於橋梁動力響應直接識別車輛荷載時程的新方法,為車輛荷載的實時准確監測提供了可靠實用的新方法。該成果把橋梁動態稱重技術的適用范圍從短跨徑橋梁擴展到復雜邊界橋梁和中長跨徑橋梁上,並且能達到滿意的精度。

成果三:提出了能准確考慮車輛動力荷載效應的鋼結構橋梁疲勞設計參數的優化方法,提出了基於橋梁疲勞可靠度的橋梁限載方法,為制定科學合理的橋梁限載標准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支撐。該項成果為我國橋梁疲勞設計提供了更加優化的設計參數,為公路橋梁限載提供了更加科學合理的方法,成果寫入了中國工程建設協會標准《大跨橋梁結構健康監測系統預警閾值設置標准》。

這些研究成果獲得了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和認可,論文SCI引用達1200余次,被國際同行們評價為“克服了現有技術的重要瓶頸”、“具有突出的優點”、“非常方便應用”、“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也被歐進萍、周緒紅院士為組長的專家組評定為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成果已被廣泛應用到江蘇南通東沙大橋、湖南瓢勺洞特大橋等全國10余個省份的70余座橋梁上,保証了相關公路橋梁的安全運營。應用單位對研究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反饋研究成果能准確監測車輛荷載和橋梁響應、提高交通運輸效率、減少超載現象和事故發生、降低公路基礎設施管養費用,有力地保障了這些橋梁及其所在線路的運營安全。

心系國家人民,發揮專業特長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發后,鄧露就積極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專業所長,為國家的疫情管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他和學院另外一名青年教授艾正濤一起反復探討,反思了我國當前建筑和社區相關建設、研究、教育和管理在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方面的不足,寫成了《系統構建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建筑和社區防控體系》的建議,提出要建立以智慧健康建筑和社區為載體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多學科協同監測防控體系。之后,該建議被內參摘登,為相關領域的發展貢獻了僑界專家的智慧。

(責編:韓嘯、蔡雨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