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界風採
上海僑界企業家、“彩雲繡娘”品牌創始人靳英麗:
一針一線“繡”出幸福生活(僑胞說·祖國在我心中(91))
2023年06月02日08: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靳英麗(中)在與少數民族繡娘們交流。
受訪者供圖

2014年,從法國學習歸來的靳英麗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領略了雲南大山深處的彝族刺繡之美,從此與能織善繡的少數民族繡娘們開始了一段美麗的緣分。多年來,靳英麗牽手雲南、青海、貴州、甘肅等地千余名少數民族繡娘,帶著她們用一針一線“繡”出脫貧致富的美好生活,並讓更多國際友人領略到中國少數民族的刺繡藝術之美。

以下是她的自述。

緣分始於一次公益行動

我與雲南繡娘們的緣分,源自一次公益行動。

2012年,我和在上海交通大學讀書時結識的同學們籌集了一筆善款,打算捐給上海對口幫扶的雲南省貧困群眾,捐贈地點選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南沙鎮五幫小學。第一次送善款,我從上海出發,坐了3個小時飛機、8個小時大巴,又步行了2個小時,才抵達大山深處的五幫小學。我到了才知道,那裡的學生幾乎都是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打工,常年無法照顧陪伴他們。盡管學習環境簡陋艱苦,但學生們保持著淳朴可愛的天性,一雙雙稚嫩的眼睛充滿純真,深深打動了我。

此后,我每年都堅持送善款過去。到了第三年,一名學生的媽媽正好從外地回來,為了表達感謝,她送給我一件彝族服裝,上面的精美彝族刺繡一下子吸引了我。

我是學服裝設計專業出身的,早年在法國巴黎學習期間,每次路過香榭麗舍大街上的各大知名品牌店鋪,總能發現其中一些設計靈感來自中華文化。那時,我就萌生了一個想法——創立一個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藝術品牌。看到這名學生家長贈送的彝族服裝,當年那個想法再次跳進我的腦海。

從雲南回到上海后,我利用服裝上的彝族刺繡制作了一個繡花包,並經常帶著它參加各種活動。在一場活動中,一名國際友人非常喜歡我身上的這個繡花包,這讓我進一步感受到彝族刺繡文化的魅力與價值。我決定用自己的專業能力和資源,幫助彝族刺繡走出大山,更重要的是幫助大山裡心靈手巧的繡娘們通過自己的巧手“繡”出富日子,同時可以在家謀生,更好地陪伴孩子,不必再背井離鄉外出務工。

2015年,我在元陽縣猛弄村創立了“猛弄民繡合作社”,很快吸引了村裡200名繡娘加入。沒多久,隔壁一個哈尼族聚居縣的婦女們聽說了消息,也找到我,希望能將哈尼族刺繡一起送出大山。漸漸地,我們的繡娘團隊越來越壯大。到2018年,合作社發展到14個,分布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迪慶藏族自治州,累計培訓1556名建檔立卡戶。我的創業初衷便是讓這些繡娘自食其力,脫貧致富。

照亮繡娘們的生活

創業以來,我採取“公司+合作社+建檔立卡戶”的模式,將產品的設計研發與銷售定在上海,而合作社就開在村裡。繡娘們隻管在家安心刺繡,不用為銷路發愁。

在合作社,我從制定規范做起。過去,繡娘們習慣穿針用嘴,刮漿用米糊,既不衛生,刺繡成品也容易發霉。合作社成立后,我要求每名繡娘必須使用工業膠水,並手把手教她們運針手法。在上海,我帶領設計師團隊從繡娘們的原創刺繡作品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紋樣,化繁為簡,使其更有辨識度。在此基礎上,我們開發出繡花單肩包、繡花鈴鐺包、茶旗、抱枕、公文包、花雨傘等多種商品。

為了激發繡娘的積極性,我還開展了“繡娘大比拼”活動,誰繡得又好又快,誰就能獲得更多訂單,還能有機會到上海學習培訓。

每年,我用公司的部分盈利組織10名合作社裡刺繡作品好、商品銷量多的繡娘到上海及周邊城市參觀學習。在上海感受國際大都市的開放與包容,到高校學習刺繡與服裝服飾結合的專業知識,到蘇州了解新的刺繡針法……絕大部分繡娘都是第一次離開家鄉、走進大都市。她們好奇地觀察著身邊的一切,如飢似渴地學習新知識,不僅提升了刺繡技能,而且有了更強的審美力和自信心。許多繡娘告訴我,回到村裡,左鄰右舍都搬著小板凳來到她們家門口,迫切地想聽她們說說大都市是什麼樣子。她們眼裡亮閃閃的光讓我覺得,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女同胞點燃一盞心燈,照亮她們的生活,特別值得。

2019年,為降低用工和用地成本,我把上海的工廠搬到雲南,創辦了“雲繡車間”,這樣不僅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還能帶動面料、輔料、線、快遞等刺繡周邊產業,為當地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惠及更多百姓。

近年來,在滬滇協作推動下,我們成立了“滬滇幫扶繡娘大聯盟”,將上海的設計優勢與雲南的技能優勢進一步結合。讓我和繡娘們自豪的是,在第二屆上海進博會上,我們的刺繡作品登上了上海特色伴手禮展台,向更多國際賓客展現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藝術之美。

將刺繡帶到更多國際展會

這些年,我走遍了雲南26個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如今又將腳步擴展到青海、貴州和甘肅。走得越遠,了解得越深入,我便找到越多設計的可能性。比如,我嘗試將彝族、哈尼族、苗族等不同少數民族的刺繡針法結合在一起,進行“跨界”合作,設計出別具特色的刺繡作品。

為了進一步打開市場,近年來,我在上海市長寧區華陽街道成立了“滬滇幫扶繡娘大聯盟長寧展示廳繡娘直播室”,形成線上線下同時帶貨的銷售模式,並在多個電商平台進行雙語直播,以更好地敲開國際市場的大門。如今,我們的產品遠銷馬來西亞、南非、新加坡、韓國、意大利、法國、加拿大等多個國家,並成為許多僑胞朋友送給國際友人的伴手禮首選。

今年,我帶著我們的刺繡產品參加了第133屆廣交會線下展。展會現場,許多外國客商都被刺繡作品上的精美紋飾所吸引,駐足觀賞良久,連連贊嘆“美極了!”我詳細地向他們講述了這些刺繡的寓意以及中國繡娘們的故事。讓我欣慰的是,通過這屆廣交會,我們收獲了價值百萬元的訂單,也因此結識了更多外國客商。接下來,我還打算將各式各樣的刺繡產品帶到更多國際展會。

回望與繡娘們一起走過的這些年,有許多艱辛與不易。白手起家時,我經歷過騎著自行車推銷產品找客戶的冷遇﹔資金周轉困難時,我說服丈夫賣掉家裡的汽車,堅持進山收繡片﹔領著繡娘到上海卻無力承擔繡娘食宿時,我隻能四處“化緣”尋找志同道合的幫手。但我自始至終沒有想過放棄。

我為自創的品牌設計了一個LOGO,圖案原型來自哈尼族繡娘繡片上的白鷴鳥,它的七彩尾翼象征七彩雲南,鳥身上的藍色山形紋路寓意雲南和上海的山海情,鳥的頭冠是白玉蘭形,代表上海,腳部是木棉花形,那是雲南常見的花朵,身體是一顆愛心,表示上海和雲南愛心相連。我相信,有千千萬萬顆愛心與千千萬萬雙巧手共同努力,越來越多大山裡的繡娘會迎來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

繡娘們常這樣形容自己現在的好日子:“在家門口唱著歌、繡著花、背著孩子養活家。”我很高興與她們牽手,幫助她們走上自立自強的幸福之路。 

(本報記者  嚴  瑜採訪整理)

(責編:韓嘯、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