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界風採
日本歸僑易解放——
願祖國大地愈發綠意盎然(僑胞說·祖國在我心中(90))
2023年05月24日08: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易解放在內蒙古磴口縣烏蘭布和沙漠參與植樹活動。
  受訪者供圖

2002年,痛失愛子的易解放為了完成兒子的遺願,從日本回到祖國,踏上植樹造林的公益之路。20余年間,看似柔弱的她,克服重重困難,從內蒙古到甘肅,累計綠化4萬畝沙漠和戈壁。在她成立的“綠色生命”公益組織帶動下,一批又一批志願者加入到“造綠”隊伍中。

回望這些年,易解放說,看到昔日黃沙漫天的荒漠披上了“綠衣”,並且“借綠生金”,“孵化”出造福當地人的經濟價值,這份成就感無與倫比。如今,易解放心裡裝的不僅是替兒子完成心願的念想,更是為綠色中國添彩的堅定信念。

以下是她的自述。

回國完成兒子的遺願

2002年,54歲的我離開生活16年的日本,和丈夫一起回到祖國。

這個選擇背后是一個令我心痛的故事。2000年,年僅22歲的兒子因為一場車禍離開了人世。很長時間裡,我都無法從巨大悲痛中走出來。我記得,兒子在去世前夕看到電視上關於沙塵暴的報道,曾提議我和丈夫在退休后到內蒙古去種些樹。兒子的這個心願在我腦海中久久縈繞。兩年后,我決定辭去在日本的工作,和丈夫一起回國完成兒子的遺願。

一切遠比我想象中困難許多。我是上海人,從小在南方長大,此前從未踏足過沙漠。2003年初,我來到內蒙古庫倫旗,生平第一次見到沙漠,親眼所見的景象深深刺痛了我的心。

為了尋找一片合適的種樹基地,我跟著當地工作人員深入素有“八百裡瀚海”之稱的塔敏查干沙漠。在蒙古語裡,“塔敏查干”有“魔鬼”“地獄”之意。這裡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自然環境惡劣。我們乘坐吉普車一路顛簸,開了2個多小時,沿途看不到一棵樹。到了沒有路的地方,我們隻能下車徒步。碰到沙坡,我就手腳並用,走一步,退兩步,好不容易才爬到坡頂。有一陣子,我實在走不動了,想找一根樹枝當拐杖,但目之所及皆是無邊無際的沙漠,連一根小樹杈都找不到。那一刻,我深切感受到,對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來說,植樹造林是多麼難,又是多麼必要。

后來,在當地一名治沙專家的幫助和指導下,我們在塔敏查干沙漠選中了一片地下水位相對較高、植樹種草較易成活的區域,作為第一塊種樹基地。我清晰記得,種第一批樹苗時,基地附近村子裡的300多名村民攜家帶口,帶著自家能用得上的裝水容器和勞動工具,一起加入到我們的種樹隊伍。大人們挖洞、挖溝,孩子們也跟在后面幫忙,大家都很興奮,期盼著他們的家園早些被綠樹覆蓋。那個場景深深感染了我,讓我更加堅定了在此植樹造林的信念。

每一棵樹苗都如孩子

2003年,我和庫倫旗當地政府簽訂了一份萬畝黃沙整治合約。根據這份合約,我要用10年時間在當地植樹110萬棵,用20年時間來保護。20年后,這些樹木無償捐給當地政府和村民。

最初,我的想法很簡單,心中隻有兒子過去常說的一句話:“不做則已,要做就做大的。”但當我真正去細算這筆賬時才發現,即便按照最低成本,種植110萬棵樹至少也需要五六百萬元人民幣,這對我們夫妻二人來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數字。

為了解決植樹初期的資金短缺問題,我將我們夫妻二人在日本打拼的積蓄、兒子的交通事故賠償金和生命保險金悉數投入其中,並賣掉了上海的兩套房產。要問我到底為種樹花了多少錢,早已算不清楚了。

幸運的是,幾年后,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我們的故事,我們得到了越來越多幫助和支持。還有許許多多志願者加入進來,一起植樹造林。粗略統計,20年來,參與捐款和植樹活動的愛心人士有近10萬人。

2003年至2018年,從庫倫旗到磴口縣再到多倫縣,我和志願者們一道在內蒙古完成了3個基地的植樹造林,用800萬棵樹綠化了3萬畝荒漠,成活率達到85%以上,如今已全部捐給當地。

更讓我欣慰的是,“造綠”不僅改變了當地人的生活環境,還產生了可觀的經濟價值。在考察磴口縣生態環境與種植情況后,我發現,作為沙區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肉蓯蓉是一種寄生在沙漠樹木梭梭根部的寄生植物,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自2010年起,我在磴口縣援建了1萬畝梭梭生態林。當地老百姓通過種梭梭來發展肉蓯蓉產業,既治理了環境,又增加了收入。

2020年,我來到甘肅敦煌,開始了戈壁灘的綠化工作。兩年多間,我和志願者們種植梭梭、鬆樹、沙棗樹等,實現了1萬畝公益造林。

回望過去20年,一路艱辛,大大小小的手術我就經歷了10多次。但每次養好傷后,我就忍不住想念那片土地,想著還能做些什麼。對我來說,每一棵樹苗都如我的孩子,值得珍愛與呵護。也是在這一過程中,我與當地老百姓和無數志願者結下了深厚情誼。

讓沙山成為“金山銀山”

20年來,我將所有的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植樹造林之中,收獲了一片片充滿希望的綠洲。許多人都親切地稱呼我為“大地媽媽”。

這些年,日本NHK等多家外媒關注並報道了我的故事。讓我高興的是,許多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受到感召,紛紛參加到植樹造林的公益活動中,為環保事業貢獻一份力量。幾年前,我還在日本東京舉辦了日中環保研討會,邀請與會者共同探討如何加強生態建設、保護生態環境。

其實,我已經實現了多年前在心中對兒子許下的承諾,但我沒有停下腳步。如果說最初是兒子的心願給了我前行的動力,那麼現在支撐我堅持下去的是一幅關於綠色中國的更加宏闊的圖景。我丈夫楊安泰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夠做這樣有益於大家的事情,而且做成了,很有成就感。現在,這已經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不是一個家庭的事情,而是國家的大事。”這也是我的心聲。

回國20年,我們眼見祖國大地不斷綠起來、美起來,不僅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而且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寶貴的中國方案。我很自豪能夠參與其中,做出自己的貢獻,也將盡己所能,繼續向世界講好中國綠色發展故事。

最近,我正在尋找合作伙伴,希望借助先進技術,不僅讓更多沙漠、戈壁披上“綠衣”,而且還要“點綠成金”,創造更多經濟價值,在戈壁灘上種出“致富果”,讓沙山成為“金山銀山”。

我和丈夫都已年近耄耋。相信隨著更多年輕力量參與到植樹造林行動中來,我們的這份“綠色心願”一定會延續下去,祖國大地將愈發綠意盎然。

(本報記者  嚴  瑜採訪整理)

(責編:韓嘯、蔡雨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