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經濟科技>>科技服務
第九屆僑界貢獻獎人物風採錄(四十)
余鐘波:讓中國聲音在全球水治理中越唱越響
2023年05月16日10:30  來源:中國僑聯

余鐘波,現任水文水資源與水利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作為中國專家首次當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水文計劃(UNESCO-IHP)主席,實現了我國專家自該項目1975年設立以來首次擔任IHP理事會主席的突破,提升了中國專家在國際水文平台的話語權,為進一步推動國際水文科技合作行動、水文教育計劃等提供了有利條件。

理論創新,揭示水文奧秘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余鐘波教授長期從事水文水資源領域科學研究,尤其在水文過程機理與演變規律、水文模型基礎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方面,取得了具有國際影響的創新性成果。在 WRR、JH等雜志發表論文400余篇,SCI 321篇,總引8700次,單篇229次,授權發明專利20項。主持了基金委重點項目、長江學者創新團隊等50多項項目。獲國家科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水利部大禹水利科技一等獎3項。2004年入選為美國地質協會Fellow,2015年獲美國地下水協會John Hem科學與工程杰出貢獻獎,2016年獲國家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2017年獲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2019年被中國水利學會推選為院士候選人。主要學術成就與貢獻歸納如下:

1.首次揭示了蓄滿、超滲動態組合的產流機理,探明了多水源多維轉換的匯流機制,提出了高維異質相似的資料匱乏地區水文物理過程的時空推衍方法,發展了水文多要素產匯流理論。在WRR等期刊上發表論文10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7項。美國工程院Lettenmaier院士評價說,該項成果全面考慮了水文多要素物理耦合機制及參數化,有效解決了地表-土壤-地下水相互作用及其尺度不相容問題,推動水文學理論的發展,提升了中國水文科學研究的國際學術地位。鑒於在水文機理等方面做出的成績,被美國國家地下水協會授予2015年科學與工程杰出貢獻獎。成果獲2020年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013年和2021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學技術一等獎。

2.創建了流域多尺度水文耦合模型系統,揭示了大氣陸面水文雙向反饋機理,解決了模型相容、異參同效、尺度效應和不確定性等水文模擬難題,創新了多尺度水文多要素耦合理論和方法。在JH等期刊上發表論文90余篇,水文模擬和預測理論入選美國科學研究會主席G.R.North教授主編的《Encyclopedia of Atmospheric Sciences》(<世界大氣科學百科全書>),創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氣陸面水文過程耦合模型系統HMS,被收入V.P.Singh院士主編的“Mathematical Models of Large Watershed Hydrology”國際流域水文模型集,成為全球水文模型指南,被中科院大氣所曾慶存院士主導創建的地球系統模式及美國、德國等多家權威機構採用,廣泛應用於國內外不同流域,顯著提高了洪水預報精度,有效延長了預見期。成果獲201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3.探明了穩態非穩態交替下極端降雨與洪水的形成機制,量化了自然條件和人類活動疊加影響下流域徑流響應,揭示了水利工程群對流域水文系統的復合影響機制及伴生效應,為防洪減災和水量水質聯合調度提供了理論依據。在JGR等期刊上發表論文7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5項。國內外同行認為該成果對於揭示變化環境下多尺度徑流影響規律具有重要意義,被劉昌明院士團隊作為典型成果在黃河流域水循環研究中借鑒應用,加拿大Simonovic院士高度評價了綜合考慮水文氣象物理過程的成果在氣候變化下洪水風險分析中的重要性。成果獲2016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學技術一等獎。

成果轉化,支撐生態治理

自2015年開始,相關科技成果已應用到長江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委員會、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西藏自治區水文水資源勘測局等數十家行業單位的水文預報、水環境評價和水資源管理中,為各大流域洪水實時預報、防汛抗旱、水資源規劃利用與評價和水量水質聯合優化調度等提供了基礎理論和技術支撐。

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把余鐘波團隊的部分成果應用於流域水文氣象業務預報系統中,定量判別了模型誤差在洪水預報中的傳播特性及其對徑流模擬的影響,有效延長了洪水預見期,提高了預報精度。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水文局充分肯定該團隊水熱冰多相耦合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系統及大氣-陸面-水文過程耦合模型等相關成果,並應用於黃河源區徑流預報與水資源預測評估、中游三花間洪水預報以及中下游干流主要控制站洪水預報等業務工作和課題研究中。

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充分發揮余鐘波團隊科技成果在信息處理、分析和預測等功能,應用於西藏自治區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管理工作,提出了未來區域極端洪旱災害和水資源時空變異的應對措施,為區域氣候變化的適應性、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對策提供重要科學判據。西藏自治區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把該團隊構建的水熱多相耦合分布式水文模型技術方法應用於雅魯藏布江防洪預報調度與管理(耦合)系統,把數值天氣預報、洪水預報、防洪調度和指揮調度等耦合在一個應用平台上,提高了效益。

在推動行業進步方面,余鐘波團隊針對變化環境下水文循環演變及響應機理這一關鍵科學問題,通過多年研究積累,形成了一套多要素水文過程循環機理、模型和理論體系,為流域洪水預報和水資源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論與方法。水利部水文司在全國大江大河的流域水文預報預測預警的實踐應用中,驗証了余鐘波團隊研究成果的科學性、適用性及可靠性,顯著提高了流域水文過程模擬精度,推動了水利行業科技進步。

在引領學科發展方面,余鐘波教授擔任水文水資源與水利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水利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主導創建“全球變化與水循環”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積極推動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工程安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設與發展,推進河海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以及“一帶一路”水與可持續發展科技基金工作。同時,主持河海大學水文學科發展和建設,水利工程學科排名A+,水文水資源與水利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連續評估優秀,推動了水文水資源學科發展。

在主導平台建設方面,推動平台及基地建設不斷深入,持續維護新安江野外實驗基地的運行管理。同時,高原寒區水科學研究重要平台建設工作取得了階段性進步,西藏高原寒區實驗室已投入使用。2021年新增了高原寒區實驗基地平台3個,即昌都生態監測站、雅拉香波冰凍圈水文生態觀測站和長江源區沱沱河流域冰川凍土水文觀測系統。開展了凍土水熱動態變化、植被土壤水碳運移、多源水體溫室氣體排放野外連續觀測,顯著提升了高原寒區水文機理研究水平。

在團隊人才培養方面,余鐘波教授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江蘇省雙創團隊。培養博士生41名,博士后16名,獲全國優博論文提名、江蘇省優博論文、挑戰杯全國一等獎各1項。培養了一批入選青年長江的優秀科技人才。獲得河海大學首屆“優秀研究生導師”稱號,入選江蘇省第二屆“十佳研究生導師團隊”。

在科研教學工作方面,余鐘波教授長期工作在教研第一線,勤奮敬業、學風正派、品行端正、團結協作,率領研究團隊攻克了水文學科的關鍵科技難題,取得了創造性成就並作出重大貢獻,榮獲國家優秀科技工作者和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

(責編:韓嘯、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