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經濟科技>>科技服務
第九屆僑界貢獻獎人物風採錄(三十九)
李述湯:歸來心系創新力,萬眾同心謀鴻圖
2023年05月15日09:49  來源:中國僑聯

生於內地,長在香港,定居美國,后又成名於香港,經歷半生游歷后,他選擇重返內地,用14年時間,在蘇州帶起了一支國際前沿的“納米夢之隊”。如今,他積極投身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大陸與香港、澳門科教合作的“使者”,助推“長三角”和“大灣區”在納米科技領域強強聯手,奮楫共進。力爭在人才培養、前沿研究、產業轉化等方面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助力國家科技自立自強!他就是蘇州大學納米科學技術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李述湯。

聚納全球人才,隊伍建設顯特色

李述湯院士始終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2008年以來,李院士按照國際標准在國際舞台上配置人才資源,以“學術大師+創新團隊”模式,組建了一支學術聲望高、專業理論水平扎實、實踐教學經驗豐富的國際化精英師資隊伍,核心成員全部具有海外/境外工作或學習經歷。蘇州大學納米科學技術學院現有教職員工13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85人,具有高級職稱74人,包含中科院院士2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國家級重點人才計劃入選者17人次,國家級重點青年人才計劃入選者36人次﹔1人入選中國化學會首屆會士、1人入選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會士、4人入選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51人次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位居全國前列﹔先后獲得包括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中國僑界貢獻獎-創新團隊等省部級及以上創新團隊榮譽16個。

聚焦立德樹人,人才培養屢出彩

2010年,在李述湯院士的帶領下,蘇州大學納米科學技術學院面向學科前沿和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在我國設立了首個“納米材料與技術”本科專業,致力於培養具有創新思維能力,具備學科交叉優勢,擁有國際化視野的納米前沿交叉學科拔尖人才,探索形成了教科融合、學科融合、國際融合的納米專業人才“三融合”培養模式,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江蘇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國際權威期刊Nature以“中國高等教育的創新先鋒”為題對學院教學改革進行了專題報道。學院發揮國家試點學院的特區優勢,率先推進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推行全員導師制和專業課程全英文教學,短短十多年培養了超2000名畢業生。其中,7人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每300名畢業生中就有一名高被引科學家)﹔1人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發表學術論文,1人以共同第一作者(排名第一)在Nature發表學術論文,5人入選國家級重點青年人才計劃﹔在挑戰杯、互聯網+等各類國家級科技競賽以及·創新創業項目中獲獎近30項。

根據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ESI全球排名,由李院士領銜建設的蘇州大學“材料科學”學科,從2011年全球第529名上升至2021年全球第26名(前1‰,中國第9名),僅僅十余年取得飛躍式發展﹔根據2021 US News學科排名,蘇州大學“材料科學”和“納米科學與技術”學科分別位列全球第13和第4,成為我國納米科技研究重鎮。

聚力學術前沿,科學研究頻突破

納米科技已成為許多國家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戰略選擇,也是我國有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領域之一。在李述湯院士的帶領下,團隊堅持“四個面向”, 瞄准世界納米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開展有組織的集中攻關,力爭在雙碳、大健康等國計民生領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和產業共性問題,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開創性成果,打破了國外壟斷。

在雙碳領域,團隊成功設計一種新型碳基光催化劑,利用太陽能實現高效的完全分解水,成果入選2015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在碳-碳反應領域,做出了開拓性工作,發明了表面在位化學新策略﹔在高性能光電器件方面,設計了新型微納光學調控結構,實現了國際最高效率的有機及鈣鈦礦發光器件,首次實驗揭示了在二維材料平面內各向異性傳播的超低損耗極化激元,成果入選2018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在納米生物醫學方面,發展了基於硅納米生物成像技術的腫瘤早期診斷新方法,建立了材料/生物界面精確調控方法,提出了腫瘤免疫治療新策略。團隊累計獲得科研項目672項,總經費逾9.1億元﹔承擔了國家級重大重點項目45項,引領支撐國家重大科技戰略創新發展。團隊成員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600余篇,其中影響因子大於10的高水平論文700余篇,3篇論文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Nature上,4篇論文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部分成果被國際知名期刊專刊亮點報道,引起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

聚合政產學研,協同創新多成效

李述湯院士堅持“頂天立地”的理念,致力於推動納米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融合,以國家級蘇州納米科技協同創新中心為平台,與周邊納米企業建立了創新共同體,形成了“三公裡”納米科創圈,助力蘇州工業園區躋身全球知名“八大納米技術產業集聚區”之一。

截至目前,團隊累計獲授權專利234項,實施技術轉讓70項,孵化高新技術企業8家。基於國家在照明、發光領域的重大需求以及學院在有機白光照明方面的技術優勢,2016年7月,李述湯院士科研團隊與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蘇州市吳江區人民政府共建了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有機光電技術研究所,獲投資3.5億元。目前,該團隊已成功制造了我國首條自主設計制造的G2.5代OLED蒸鍍產線,突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填補了OLED產線裝備空白,實現OLED面板量產,該產線已於2020年1月通過江蘇省工信廳技術鑒定。團隊研制的柔性白光OLED效率已達到國際最高效率(突破168 lm/W),並實現了國內性能最高、發光面積最大的柔性和硬質白光OLED面板,有效推動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OLED健康照明產品的開發和應用,使得一系列突破性創新成果紛紛落地。同時,學院依托國家首批“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實現了科研“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撬動區域產值數百億,卓有成效地推動了長三角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聚匯國家戰略,強強聯合顯優勢

在國家大力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之際,鑒於李述湯院士所作的貢獻,澳門科技大學委任其負責籌建“澳門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院”。2021年9月,在其推動下,蘇州大學與澳門科技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共建“蘇澳(澳蘇)先進功能材料聯合研究中心”,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的區位和學科優勢,在團隊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設備平台、產業孵化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推進協同創新,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與粵港澳大灣區在先進功能材料領域的聯合創新和成果轉化的聯動示范。雙方將通過區域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強強聯合,推動兩地創新資源共通、人才服務體系共建、重大創新平台共享,互補形成“理論突破-技術研發-轉化應用”的創新鏈,共同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承擔更多國家使命。

(責編:韓嘯、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