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經濟科技>>科技服務
第九屆僑界貢獻獎人物風採錄(三十六)
張曉林:科學精神鑄就青雲之志
2023年05月10日10:31  來源:中國僑聯

張曉林,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通過在機器人工學領域8年(橫濱國立大學)、醫學生理學領域8年(東京醫科齒科大學)、仿生學交叉領域10年(東京工業大學)的豐富研究經歷,在神經生理學、自動控制學、機器視覺、人工智能、機器人、機電設計等學科交叉領域積累了雄厚的科研基礎,取得了多項創新性成果,多篇論文在國際學會上獲獎。2011年在交叉領域的研究工作被日本臨床生理學會認可,成為該學會唯一工科出身的委員。

濃濃海外學子情,悠悠報國赤子心

雖然長期在海外生活,但張曉林時刻關注著祖國科技事業的發展與進步。為了把研究成果貢獻給祖國,2002年,張曉林選擇在祖國申請仿生雙眼核心技術的第一個也是最基礎的專利——“仿生型自動視覺和視線控制系統及方法”。回國工作后他又把團隊以東京工業大學名義申請的全部11項授權專利通過協議轉讓給個人(團隊承諾不將技術應用於針對日本的軍事等領域),並轉讓給了團隊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所支持下成立的愛觀視覺科技有限公司,保証了知識產權可以在我國順利實施。

張曉林研究員回國后致力於打造智能類腦裝備與類腦視覺芯片等類腦智能研究與應用體系,積極服務於國家與上海類腦智能戰略。在他的帶領下,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所仿生視覺系統實驗室完成了從籌建到正式成立一系列工作,現已承擔了國家自然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上海市級重大專項、中科院先導等重要科研任務。

惟日孜孜,無敢逸豫

歸國至今,他作為仿生雙眼視覺技術相關技術落地和產業化工作的推動者,在解決仿生雙眼視覺技術理論技術瓶頸的同時,不斷探索產學研結合的創新機制。他帶領團隊以人類信息的主要獲取來源——視覺為切入點,積極探索類腦人工智能領域。通過對人類視覺系統的完整解析與模擬,實現了包含眼球結構與運動控制、視網膜信號處理、半規管與耳石的平衡感知機制、腦干多模態信息融合、小腦與大腦信息處理等原理在內的雙眼視覺技術全覆蓋,開創了仿生機器視覺新領域,解決了協調控制、動態標定、雙眼穩拍等系列問題,研制了可實現在線精確自校准與實時空間深度感知的仿生雙眼視覺系統,填補了可動雙眼視覺的國內空白。研制出第一代具有多模態信息感知、分析功能的“機器頭腦”,提出了機器人“意識空間”概念,並在場景重建、定位導航、顯著性識別、多模態融合等意識空間重構關鍵技術上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時,開發的領晰(LeadSense)通用雙目相機、仿生鷹眼系統、仿生復眼系統等智能傳感系統,可以滿足無人設備導航、智能倉儲、安防監控、視頻會議、教育錄播、國防安全等應用領域需求。

以這些智能傳感系統為基礎開發雙目視覺導航的技術方案成功應用於國內半導體生產線的自動搬運機器人,該機器人為國內半導體行業首套採用視覺定位導航方案的自動搬運機器人,對減少勞動力成本、降低人工操作的失誤率及不可控性、促進生產力的提高有著重要意義。研制了國際首套軌道交通弓網雙目實時在線監測系統,實時分析運行狀態安全並進行預警,在申通地鐵上做到了規模性產業應用,為保障人民群眾的安全出行和軌道交通的流暢運轉作出了貢獻。自主開發的“垂直式3D拍攝系統BinoQ-P4”,是世界上唯一可進行全自動幾何誤差校正的專業3D攝像系統,獲2013年北京國際電視電影設備展(BIRTV)產品獎。“3D電影制作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獲得國家廣電總局授予的2018廣播影視科技創新獎二等獎。目前該設備已參與紀實片、傳統戲劇的3D電影拍攝並有多項獲獎,豐富了廣大人民的精神生活,為傳統文化傳承、珍稀物種保護、科普教育宣傳作出了貢獻。

(責編:韓嘯、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