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是中國第二大僑鄉。有這樣一句話廣為傳頌——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福建人!愛國、愛鄉、愛家人,是他們流淌在血脈裡不變的底色。在2022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福建代表團以全團名義提交了關於支持福建建設閩籍華僑華人“尋根”工程的建議,該建議從兩會現場發出,通達五湖四海、世界各地。2022年4月6日,福建省人民檢察院和福建省僑聯聯合發文《關於加強新時代涉僑檢察工作依法保護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合法權益的意見》,以25條惠僑措施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僑務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細化實化惠僑制度安排。以法治之力服務僑胞維護僑益,為‘尋根’工程添磚加瓦,用心用情守護僑鄉,讓僑胞切身感受到“此心安處是吾鄉”。
惠僑之策:用制度保障“暖心”
“我終於可以隨時回家,與母親團聚了。”旅居巴西的僑胞陳先生得知所涉官司得以和解結案時,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2011年3月,陳先生向李女士借款200萬元在巴西經商,因經營遇到困難,最終隻歸還本息170萬元。2016年1月,李女士提起訴訟,東山縣法院作出缺席判決,支持其訴求。長期在巴西的陳先生對一審訴訟情況並不知曉,直至2021年1月法院要評估拍賣其名下房產時,他才知道自己已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而他的再審申請,卻因超過訴訟時效被法院駁回。
由於欠款未還清,陳先生被限制高消費,回國變得困難。家中老母親臥病在床,不能盡孝成了他的心病。2022年10月,陳先生委托律師向漳州市東山縣檢察院申請監督。
檢察官調查發現,陳先生一直在國外,法院公告送達方式不當,導致陳先生對訴訟情況不知情,也錯過了上訴期,此外,實體判決與實際情況也有出入。為此,東山縣檢察院向法院發出再審檢察建議,但未被採納。隨后,漳州市檢察院跟進監督提出抗訴。
2023年2月24日,法院對該案啟動再審程序,漳州市中級法院主持調解,檢察官積極參與,引導雙方達成和解意願,簽訂還款協議。最終,這起讓陳先生煩擾多年的糾紛得到圓滿解決,他也不再是失信被執行人。
精准開展涉僑民事檢察監督,通過提出抗訴、發出檢察建議等方式,依法及時妥善辦理涉僑案件,是福建省檢察機關服務保障僑胞合法權益的一項重要內容。25條惠僑措施排僑憂、護僑益、聚僑力,回應僑胞、僑企期盼,被僑胞稱為“暖心之舉”。福清市檢察院依托“涉僑檢察服務中心”,完善檢僑常態化聯絡機制,採取開通涉僑案件辦理“綠色通道”等措施,推動“檢察護僑”再提質。石獅市檢察院與僑聯等多部門筑起“護僑聯盟”,通過聯席會議、信息共享、線索移送等方式,及時掌握僑胞、僑企的實際困難和司法需求……
安僑之情:用法治環境“安心”
在莆田市涵江區,有80余萬名海外華僑華人,有的僑胞身處異國他鄉,將子女送回國內接受教育,他們的子女構成了一個新興的特殊群體——僑鄉留守兒童。
為摸清僑鄉留守兒童底數,涵江區檢察院與區僑聯、區教育局聯合開展僑鄉留守兒童情況調研,發現在華僑最多的涵江區江口鎮,1500余名僑鄉留守兒童中絕大多數是單親監護或者隔代監護,重養輕教、親情缺失影響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
郭某自幼父母離異,母親常年在國外務工,他與外祖母一起生活。由於父母疏於管教,家庭監護缺失,加上自身法律意識淡薄,未滿18歲的郭某幫助他人轉移網絡犯罪資金,從中獲利1800元,因涉嫌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被刑事立案並移送涵江區檢察院審查起訴。鑒於郭某系初犯,無前科劣跡,案發后有悔罪表現,2022年10月,檢察機關對郭某作出附條件不起訴處理。
此后,為有效解決郭某監護缺失問題,辦案人員聯系社工制定了個性化幫教方案與家庭教育指導計劃,向郭某父母發出督促監護令,督促其父親承擔管護職責,並由社工對郭某進行專職幫教。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涵江區檢察院聚焦三類情況強化僑鄉留守兒童保護措施。對涉案家庭,聯合法院、婦聯、教育、民政部門,成立幸福家庭驛站和家庭教育指導專家團隊,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對困境兒童,及時開展關愛救助﹔對失職家長,引導其履行家庭“第一責任人”職責,依法帶娃。
明溪縣是新興的內陸僑鄉,旅外人員1.43萬人,有“八閩旅歐第一縣”之稱。該縣檢察院與縣僑聯整合線上線下服務平台播撒法治種子,開設“未來的路”微信公眾號,繪制校園欺凌微動漫《翻滾吧·校霸》,拍攝關愛留守孩、預防青少年犯罪微電影《歸巢》,組建“檢愛”法治宣講團,開展送法“六進”活動,編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法律知識手冊》《未成年人預防性侵手冊》,強化預防校園暴力、性侵等違法行為。制定服務保障新僑鄉建設實施意見,構筑“守護僑孩成長、維護僑胞權益、護航僑企發展”三位一體工作機制,與18個部門建立涉僑服務聯席會議制度,及時解決跨部門涉僑維權問題,護航該縣僑力回歸、僑資回流、僑智回援“三僑回歸”工程。
護僑之根:用文化鄉愁“守心”
支持建設“尋根”文化家園,推進涉僑文物和史料的收藏、整理、保護、研究、展示,是“尋根”工程的一項重要內容。著名僑鄉泉州涉僑文物眾多,涉僑文物是海外僑胞與祖國鄉親血脈相連、密切往來的歷史見証,也是珍貴的文物資源。為守護鄉愁記憶,泉州市檢察機關著力打造“檢察護僑”品牌,展現出檢察機關守護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和東亞文化之都的擔當作為。
2022年5月,晉江市一僑胞向該市檢察院反映,希望“取消奕佰樓拆遷計劃,將其列入文物保護項目”。晉江市檢察院檢察官經調查了解到,奕佰樓建於1957年,系閩南傳統與南洋風格交融的特色樓房,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晉江市檢察院多次組織磋商,督促相關部門委托專業機構開展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最終推動將奕佰樓鑒定歸類為“應保盡保”建筑,給予原址保留,並將附近7座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民居遷到奕佰樓附近,形成以奕佰樓保護為主的歷史風貌建筑群。
對於安溪縣的僑胞和海外游子來說,鄉愁在清水岩的暮鼓晨鐘裡,在一把鏽跡斑斑的茶壺間,在古樹周圍飄蕩的童年笑語裡......為守護華僑鄉愁印記,安溪縣檢察院與該縣公安局、文體旅局建立《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協作配合工作機制》,以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和古樹名木所承載的僑緣為重點,開展“檢察護寶”專項行動,以公益訴訟立案5件,讓僑胞的鄉愁記憶眷戀悠長。
永春縣仙夾鎮夾際村有一座炮樓,樓壁上有密密麻麻的槍眼,這為僑鄉抹上了厚重的紅色印跡。針對炮樓這一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中的薄弱環節,檢察機關督促相關職能部門整改完善,促進革命文物系統保護。永春縣檢察院與該縣人大、政府聯動協作,助推落實專項資金,為涉僑文物、傳統古村落等補辦“身份証”、筑起“保護牆”,讓僑文化的根與脈代代傳承。
以剛性的檢察監督、柔性的文化保護,守護僑胞美好生活,使僑胞心有所向、情有所系、根有所在,形成共同致力於民族復興的強大力量。福建省檢察機關和全省各級僑聯,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法治思想,加強和改進涉僑檢察工作,為凝聚僑心、匯聚僑智、發揮僑力貢獻更多檢察智慧和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