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經濟科技>>科技服務
第九屆僑界貢獻獎人物風採錄(二十六)
秦彥國:白衣執甲護百姓安康,創新攻堅鑄健康利器
2023年04月24日10:44  來源:中國僑聯

他用多項科技成果填補抗疫空白,展示了抗疫戰場上的中國智慧和中國速度﹔他用仁心仁術踐行醫者初心,成為了抗疫戰場上的中流砥柱和堅實力量。他就是被譽為“戰地智多星”的吉林大學第二醫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秦彥國教授。

白衣執甲帶隊馳援武漢,周密部署挺身守衛春城

2020年2月7日,在國家衛健委作出支援指示的十幾個小時后,秦彥國作為領隊,帶領吉大二院131名醫護人員火速馳援武漢。在飛機上,他根據工作需要迅速把醫療隊分為戰斗團隊、專家組等7個小組,拉開了“創新”援鄂的序幕。

勇挑重任,提升危重症治愈率。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秦彥國團隊負責救治重症及危重症患者,他們堅持“精細化診療”理念,實行重症危重症層級分類,執行醫療質量核心制度,加強戰時病案質量管理,精准施策施治施救,治愈率達97.5%,居吉林省支援重症救治醫療隊之首。

3月7日,一位自外院轉來70歲的患者老秦病情突然惡化,幾度瀕臨死亡。秦彥國立即決策:“決不放棄,全力搶救!”會診、下方案、插管、上有創呼吸機、利用ECMO建立體外血液循環……平時隻需要1小時完成的操作,這次花費了3個半小時,看著患者生命體征慢慢恢復,秦彥國才鬆了一口氣。雖然在1個月不懈的奮斗救治間經歷了數次生命垂危的凶險,但這位患者終於成功撤除ECMO。對老秦的成功救治成為全國危重症救治的典型案例,為全國乃至全球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貢獻了重要的智慧和經驗。中央電視台、新華社、人民日報以“刷新紀錄!70歲,ECMO撤機”“生命,是‘守’出來的”為題,多次跟蹤報道了秦彥國醫護團隊成功救治高齡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秦志江從轉移到安全撤機的始末。9月6日,全國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前夜,央視《新聞聯播》以“幾度瀕臨死亡邊緣,先后兩次被植入ECMO人工膜肺搶救的‘老秦’重獲新生”的故事,作為中國在抗疫斗爭的生動實踐中救治危重症患者的典型案例,彰顯了我國“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老秦在鏡頭前感慨:“我的整個(治療)費用超過150多萬了,要是沒有國家的支持,我不可能治療下去,感謝我們的黨,感謝我們的政府,能夠對我們這些老年患者、重疾患者,這麼樣的關心和愛護,救助每一條生命。”2020年12月22日,央視《新聞聯播》系列報道《我們的2020》,用近10分鐘時間全程報道了老秦的救治和康復歷程,以及出院后的健康生活狀態,將其作為2020年武漢抗疫總結的典型成功案例。

創新攻堅,抗“疫”一線快速轉化。在大量危重症病患亟待救治的緊迫與疫情防護下,秦彥國身負對醫護隊員“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不斷迸發出戰地科技攻關的智慧,被稱為抗疫戰場上的“智多星”,成果均應用在抗 “疫”一線的防護和救治中。

讓秦彥國焦灼的不僅是患者的痛苦,更有戰友在救治中受到的安全威脅。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很多都需要插管,醫生必須要湊近到患者嘴邊才能插准導管,而這時病人隻要一咳嗽,帶有病毒的痰液和氣溶膠就會噴到醫生的面部,所以插管醫生小組被稱為“敢死隊”。降低醫護人員的感染風險的難題一直縈繞在秦彥國的心頭。秦彥國轉變思維,獨辟蹊徑,短短5天時間,他研發的第一版“新冠肺炎病毒防噴濺隔離防護罩裝置”就應用於臨床,投入實戰。一周內,秦彥國不斷改進設計、加裝排風-滅毒裝置,突破性地完成4次升級改造,避免了病毒在空氣中擴散,有效降低了醫護人員病毒感染幾率,建起一道抵抗病毒的“防護牆”,增強了醫護人員救治的信心和斗志。該設備在病患救治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實現了醫療隊全體醫護人員零感染,秦彥國也兌現了“一個都不能少”的諾言。除了“隔離防護罩裝置”,還有實現信息全面共享、構建移動會診平台、開啟MDT 多學科會診的“雲查房系統”,“3D 打印一次性咽拭子採集透明防護罩裝置”,集防霧、抗霜、抗菌性能於一體的“多功能涂層防新冠護目鏡”,這些都是秦彥國在戰地的“科技創新”。2021年10月,“多功能涂層防新冠護目鏡”作為吉林省唯一參展醫學抗疫項目,在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中進行展覽,秦彥國也被媒體譽為“戰地發明家”“戰地智多星”。他所帶領的醫療隊榮獲了“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迅速響應,周密部署家鄉抗疫保衛戰。今年3月吉林省爆發疫情,作為院長,秦彥國深入重點區域,開展現場辦公,嚴密部署,著力進行重點人群醫療救治,制定完善應對措施。開展“淨土”行動,每日進行全院全員核酸檢測,高標准完成防控任務。始終確保疫情期間門診、急診保持開放,累計接診89082人次,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使命。

精益求精創新臨床診療,不倦深耕智慧健康轉化

秦彥國始終堅持科學態度,秉持科學精神,用科技創新推進醫學發展水平,提升醫療服務質量,促進創新創業,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

精益求精,開拓創新臨床診療。歸國以后,他將國外的先進手術方式、技術引入國內,帶領團隊完成了國內首例雙側Super PATH微創全髖關節置換,吉林省內首例手術導航引導下的雙膝關節置換手術,並結合3D打印技術,完成國際首例3D打印人工假體置換。為眾多髖膝關節患者帶來福音,極大地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

孜孜不倦,致力智慧健康轉化。近年來,秦彥國主要圍繞5G及人工智能等先進科學技術在公共衛生體系、智慧醫院-醫聯體建設和復雜疾病多學科遠程聯合診療中的應用與臨床轉化等方面展開科學研究與轉化,進行金屬3D打印結構構型及表面功能化在骨組織工程中的應用和骨與關節疾病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研究。實現國內首例“5G+3D 打印”助力專家指導基層醫院完成精准手術,成功搭建吉林省首個“5G+”遠程重症醫療智慧平台,獲批國家衛健委及工信部雙部委重點建設項目。獲第一發明人授權發明專利5項,國際發明專利3項。

因材施教專注人才培養,學科交叉創新教學改革

秦彥國教授基於20余年臨床和教學實踐,創新性地在國際上首次提出TDCH理念,通過“新醫科”交叉學科建設和醫學人才培養理念改革,培養具備交叉創新思維能力的醫學人才和跨學科健康研究人才。

與時俱進,以新思維引領學生。立德樹人在秦彥國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初入醫門的學生,面對錯綜復雜的醫學教材,短時間內往往難以掌握其間聯系。他將傳統《外科學》課程以器官系統為脈絡的橫向模式,增加了以不同器官系統共同發病機制為串聯的縱向模式,形成了全新的“立體化”外科教學新模式,提高了醫學生獨立思考、交叉創新、臨床實踐的能力。他榮獲吉林省本科高校智慧課堂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獲批了國家留學基金委高水平創新人才培養項目。

交叉融合,以新路徑提升教研。面對科技進步帶來的外科診療模式改變,秦彥國教授基於TDCH理念,借助“新醫科”建設,依托吉林大學優勢資源,以醫工、醫理、醫文多學科交叉為基礎,探索新時代下的“新醫科”卓越人才的多學科交叉人才培養教育模式。致力於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嘗試提出“臨床+基礎+多學科”交叉的貫穿式教學模式,促進醫教研協同發展,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一批具備交叉學科基礎的后備人才。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白求恩精神和“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黃大年精神,對作為吉大醫學人的秦彥國來說,是融入到血液中的信念。選擇一生從醫,是他對白求恩精神的詮釋﹔海外留學歸國,是他對黃大年精神的踐行﹔武漢抗疫一線火線入黨,更是他對紅色革命精神的傳承。他一直在用“三原色”精神要求自己、影響學生,同時也始終鞭策著自己,守正創新,砥礪前行,永遠做一名“硬核”的白衣戰士!

(責編:張鑫雨、蔡雨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