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經濟科技>>科技服務
第九屆僑界貢獻獎人物風採錄(二十五)
李玉:領“菌”致富興鄉村,“蘑菇院士”強國夢
2023年04月23日12:48  來源:中國僑聯

李玉,中國工程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吉林省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團總團長。他是我國食藥用菌領域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是百姓口中的“蘑菇院士”,是讓農民在蘑菇地裡撿鋼镚的“致富使者”,也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頒獎的“全國脫貧攻堅楷模”。

食用菌科研領域的開拓者

李玉院士曾先后主持完成了菌物科學與技術領域的重大、重點項目50余項,發表高水平論文1000余篇,出版著作34部,獲授權發明專利21件。先后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全國創新爭先獎、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教育部高等學校科技進步一等獎、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勵,為我國菌物科學事業發展和食藥用菌產業科技進步作出了突出貢獻。

作為第一個為黏菌命名的中國人,他對我國典型生態系統進行了菌物資源調查及系統分類研究,發表新種130余個,記錄中國黏菌430余種,佔世界已知種的43%。主持編研出版了《吉林省菌物志、動物志、植物志》和《中國真菌志(黏菌卷)》《中國真菌志(香菇—側耳類真菌)》等多部志書,以及本領域第一本英文專著《Liceales in China》。創立了“一區一館五庫”菌物保育理論體系,在長白山、秦巴山、祁連山等多地得到實踐,並在吉林農業大學建成了國內外極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菌物標本館和資源庫,為我國菌物科學研究和食藥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李玉院士從食藥用菌新品種創制、優質高效栽培到高值化利用等全產業鏈關鍵技術創新入手,系統開展了食藥用菌種質創新研究,解決了種源“卡脖子”的技術難題,成為打造我國食藥用菌種業芯片的領航人,搶佔了國際食藥用菌育種新高地。通過人工智能等多學科交叉,率先構建了國際規模最大的食藥用菌多組學整合數據庫,建成了國際食藥用菌新種質創制中心。基於多組學育種大數據信息和技術集成,實現精准育種技術的“國產、自主、可控”,創制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木耳、平菇等高產優質新種質11000余份、育成新品種45個,得到廣泛的推廣應用。他所提出的“木腐菌草腐化”理論在循環農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他還集成創新了“兩棚制花菇生產”“米菇間作”“黑木耳全日光間歇迷霧栽培”“小孔出耳”等21項關鍵技術,顛覆了食用菌棚室遮光保濕栽培等多項傳統模式,多項技術成果在全國推廣應用,推動了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

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領路人

李玉院士引領了中國食藥用菌設施化、智能化、工廠化發展的前沿,解決了食用菌菌包生產關鍵技術問題,完成“食用菌精准化生產技術研究與示范” 國家十三五科技支撐項目,成功應用工廠化菌包制包核心技術,破解了農戶栽培食用菌技術“最后一公裡”難題。

作為吉林省食用菌產業技術總負責人,深入到白山黑水開展食用菌科技指導,根據吉林省生態類型,提出“東木西草”的食用菌發展策略,開啟科學家助力鄉村振興模式,沿102國道建起百公裡蘑菇科技扶貧長廊,打造了汪清“全國十大食用菌生產基地”、蛟河“中國黑木耳之鄉”等全國食藥用菌產業名片。我省白山、延邊、白城等地區多個貧困縣,依靠種植玉木耳等食藥用菌脫貧摘帽,團隊獲“感動吉林”稱號。在延邊八家子鎮創立科技小院,引領我省“科技小院”服務“三農”,助力鄉村振興發展。在吉林磐石建成我國單體最大的靈芝生產基地,在和龍建成被中國農技協授牌的“桑黃科技小院”,實現了新增產值2.77億元,走出了一條吉林省林區經濟轉型發展的新路子。成功助力浙江慶元香菇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指導建成首個全國香菇農業文化遺產地,打造了世界“香菇始祖朝聖地”,個人累計捐款480萬元,設立“李玉院士獎勵基金”用於香菇發源地產業扶貧。他建立了“柞水李玉院士工作站”,選育的柞水黑木耳品種在脫貧攻堅中得到成功應用,入選央視“國家品牌計劃”特色產品,並在2020年4月20日得到習近平總書記點贊:“小木耳,大產業”。在河北阜平、陝西柞水、安徽金寨、雲南會澤等40余個國家貧困縣開展科技扶貧,累計舉辦科技講座80余場,建立食用菌技術推廣基地31個,扶持食用菌龍頭企業22個,示范推廣30億菌袋,帶動貧困戶穩固脫貧。建立“院士食用菌扶貧課堂”,手把手將“良種良法”送到田間菇棚,有效建立新疆、雲貴、川藏高原不同生境食用菌栽培模式,建設食用菌現代產業園,建立大別山藥用菌資源保育區,規劃培育百億級藥用菌產業助力扶貧。

他還努力踐行習近平總書記“一帶一路”倡議,積極推動我國食用菌產業國際化,打造國際食用菌產業新高地。完成“烏蘇裡流域菌物聯合調查(中俄合作)”項目,並出版《烏蘇裡江流域真菌》《中國傳統醫學和現代生物學中的藥用蘑菇(俄文)》,建成中俄菌物資源保育中心、中國白俄羅斯菌物資源保育中心,同時承擔國家援贊比亞農技示范中心建設項目,針對贊比亞高原熱帶氣候,創建了適宜當地食用菌配套生產技術體系,推廣食用菌品種8個,開創了贊比亞食用菌栽培先河。“中國院士讓贊比亞人民全年吃上蘑菇”的事跡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社等媒體進行專題報道,援贊示范項目被譽為“南南合作的典范”。

菌物學科專業的創始人

李玉院士以戰略性思維、國際化視野和超前發展的眼光,創建了菌類作物學,並設立了以其為特色的應用生物科學專業,在此基礎上,創辦了全國第一個菌物科學與工程專業,該專業現已成為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經過近三十年的建設與發展,建成了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菌物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體系,吉林省90%以上食用菌相關人才由本專業培養,極大地支撐了當地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在吉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科倡導實施了卓越人才培養計劃,遴選成立了英才班,形成了菌物學科“本碩博”連讀的培養模式,構建了“點線面”結合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多年來,培養了包括100多名博士、200多名碩士在內的“頂天立地”的農業高科技人才,為我國食藥用菌產業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在推動菌物學科國際化方面,他與國外知名菌物學家及科研機構緊密合作,建立了包括教育部菌類作物優質高產抗病種質資源的挖掘創新及應用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引智基地)在內的3個國際合作平台,創辦了《菌物研究》期刊和我國首個菌物生物技術領域英文期刊《Fungal Biotec》。為推動國際菌物學研究,提高我國菌物學科國際影響力,深入開展國際合作,推動我國食用菌產業及菌物學科的快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責編:張鑫雨、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