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顧

(第三十七期)

2023年3月

中印尼僑界學者、作家和僑批愛好者熱烈探討

喚醒印尼僑批的“海絲”記憶(僑界關注)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3年04月11日10:09

一九〇一年,通過“水客”由印度尼西亞安汶寄往福建永春的僑批。

一九四九年,由印度尼西亞爪哇直葛寄往三寶壟晉春信局到福建石碼的僑批,由廈門正大信局解付。
  均為受訪者供圖

在閩南語中,“信”讀作“批”。海外華僑華人與家鄉往來的兩地書便稱作“僑批”。在晚清至近現代的僑批中,有一個重要門類:印尼僑批。印尼僑批既記載了老一輩華僑華人闖南洋、報桑梓的奮斗歷史,也留下了印尼郵政業、金融業發展的獨特印記。

日前,印尼—中國泉州僑批文化交流論壇在福建省泉州市舉行。來自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的華僑華人、僑界學者、華文作家和僑批愛好者等千余人在線上線下參會,共同探討印尼僑批背后的“海絲”故事,探尋印尼僑批發掘與保護的路徑和前景。

一封厚重家書

“母親大人膝下:

叩稟者,茲因日寇南進,家音斷絕,三四年未悉家中如何,甚為挂懷。自和平以后,經有寄回二信,國幣三萬六千元,不知何故無接復示。茲有郵便,再付呈國幣壹萬伍千,到即查收復示……惟望母親玉體善自珍重為要,余事后稟。

專此叩請

福安!

兒 玉坪 玉鉗 叩稟

中華民國卅五年五月廿四日”

這是一封1946年從印度尼西亞峇眼亞比寄往福建南安的僑批。字裡行間,流露出海外游子對母親的深深關切和思念。

“自古以來,閩南一帶的百姓便有‘漂洋過海,過番謀生’的傳統。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逐漸成為人們移居的主要目的地。在外打拼的華僑華人把錢款和書信輾轉寄回家鄉,僑批應運而生。”印尼—中國泉州僑批文化交流論壇期間,僑批收藏家與研究者、中國人民大學家書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黃清海向本報記者說。

黃清海介紹,他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收藏僑批,藏品包括閩南地區和東南亞各地間的僑批家書、僑批匯款單據、華僑出入囯証照等,其中有不少1949年前的印尼僑批。

“印尼僑批記載了印尼華僑華人胼手胝足、敢闖敢拼的創業歷程,也記錄了海外僑胞與家鄉僑眷天海一方、相互守望的濃厚鄉情。從這些僑批中,我們可以還原老一輩華僑華人出洋做苦工,進而開店做買賣,再到辦公司、逐步建立華人商業圈的全過程。他們積極為僑居地的開發和建設作出貢獻,同時在經濟上襄助家鄉親人、支援家鄉建設,為促進當時中國與世界的交流起到重要促進作用。”黃清海說。

“印尼僑批濃縮了先輩們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堅韌的奮斗精神。”論壇期間,印尼華文作家協會總主席袁霓對本報記者說,“為了給家人創造美好生活,先輩們漂洋過海來到印尼。他們不畏艱辛,踏實勤懇,把辛苦攢下的銀錢隨同家信寄回家鄉,為當時的中國送去重要的僑匯。印尼6000多個有人居住的海島,大部分都留有華僑華人奮斗的足跡。福建、廣東、海南等各地,也都流傳著先輩們下南洋、報桑梓的故事。”

“論壇上的討論喚醒了我對僑批的記憶。”印尼雅加達南安同鄉會主席高景源與記者分享了他的家族與僑批的故事。今年已年逾古稀的他,年少時跟隨家人從福建南安遷居印尼,至今已在當地定居50多年。

“我們高家南渡印尼有100多年歷史,祖父輩親歷了抗日戰爭的烽煙。聽家人說,那時,從印尼往家鄉寄信,過程十分艱難。新中國成立前夕,還發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寄出的信件有時即使貼滿郵票,也可能在過程中因為貨幣貶值、郵資不夠而無法送達。但無論過程如何曲折,我們始終沒有斷了和家鄉的聯系。”高景源說,“直到今天,我們還保持著和家鄉親屬的聯絡,經常互有來往。現在,我家中還保留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祖父輩與南安親屬之間往來的信件。雖然不少紙張已經破舊不堪,但其中飽含著對故鄉割不斷的情。”

一份生動史料

“敬查四月廿四日,在汶泐寄小岵陳厲相官帶進英銀三元,諒必早荷收到可知。近日陳彭官到汶,接讀四月初二日在家受的誨言內示,諸情業已拜悉一切。籍知合家自老親以下諸位大小俱幸平安,欣喜之至……”

這是一封1901年通過“水客”由印度尼西亞安汶寄往福建永春的僑批。寥寥數語,勾勒出“水客”這一特殊“送信人”的形象。

論壇上,泉州華僑歷史學會副秘書長劉伯孳以這封僑批為例,介紹了印尼僑批業的發展概況。

“印尼僑批歷史悠久。早在18世紀80年代,印尼吧城(今雅加達)華人公館的《公案簿》就有印尼僑批的相關記載。在金融、郵政還不發達的年代,印尼華僑華人習慣委托同鄉熟人,攜帶平安家書和養家銀項返鄉。此后,逐漸出現替華僑華人攜帶書信和銀錢回國的職業投遞人,這些人被稱為‘水客’。19世紀中期,華僑華人創辦的僑批局也開始在印尼出現,進一步推動了印尼僑批業的繁榮。今日,我們透過印尼僑批,能看到中國和印尼金融業、郵政業早期發展的面貌。”劉伯孳對本報記者說。

劉伯孳介紹,相比東南亞其他地區的僑批,印尼僑批有鮮明的特點。

“印尼島嶼眾多,華僑華人分散居住在各地,寄信時常需要經過多地中轉,因此,印尼僑批往往留有豐富的郵政印記。同時,特殊的地理環境也決定了印尼當地僑批局的業務更為龐雜、郵政習慣更為嚴謹,因此,印尼僑批的郵路痕跡往往也更清晰可辨,是追溯僑批流轉過程和僑批業發展的絕佳史料。”劉伯孳說。

“在交通尚不發達的情況下,印尼多島的地理環境,意味著僑批業的經營十分不易。考慮到這一背景,印尼僑批豐富、清晰的郵政信息,凸顯了印尼華僑華人敢創業、善創業的優秀品質。如今留存下來的不少印尼僑批封和信箋都印有那時華資企業和信局的廣告,我們從中可以窺見當時印尼華人商業的繁榮盛況。”黃清海說。

“印尼僑批含有印尼各地的風土人情,一些家書還會隨信介紹並附上印尼的土特產品,其中蘊含的民俗歷史值得進一步挖掘。此外,透過印尼僑批的郵票、圖章等元素,我們還能了解當時的南洋風情。”袁霓說。

“受動蕩和戰亂影響,大量印尼僑批曾遭到損毀。目前,印尼僑批在印尼和中國各地留存的數量十分稀少,因此尤為珍貴。”劉伯孳說,“希望有更多印尼僑胞加入僑批搶救、保護和研究隊伍,共同挖掘印尼僑批的文化內涵與特色。”

一段“海絲”情緣

論壇上,與會學者指出,印尼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也是福建人最早移民、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許多珍貴的“海絲”文化交流歷程,都保存在一封封印尼僑批之中。

“印尼僑批記錄了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演化的歷史脈絡,是中國民間外交史的重要物証。”黃清海說,“當下,做好印尼僑批的搶救性征集與保護工作、挖掘印尼僑批文化價值,對於喚醒印尼華裔的鄉愁記憶、增進中印尼友誼、促進合作共贏具有重要意義。”

“一封僑批就是一段民心相通的故事。”袁霓說,“印尼僑批蘊含多樣的南洋文化,是文學創作的靈感寶庫。近年來,印尼華文作家協會積極參與僑批主題文學創作大賽,希望通過文學創作,宣傳寶貴的僑批遺產,搭建連接中國和印尼兩地的民心橋梁。未來,我們還計劃與印尼華人歷史博物館、印尼客家博物館等機構合作,繼續深入挖掘和發揚印尼僑批文化。”

論壇過后,高景源計劃召集南安同鄉,開展一次“僑批故事會”。

“出生在印尼的華裔孩子中,有不少人從來沒有回過自己的祖籍地,也不了解先輩們的創業歷史。我希望舉辦一次講述僑批故事的分享會,向孩子們介紹老一輩的奮斗史,喚起年輕一代的故鄉情,鼓勵他們傳承僑批文化和家國情懷,未來致力於推動中國和印尼間的友好交流。”高景源說。

印尼泉州青商會會長施文概近期也正和其他僑團聯絡,圍繞僑批進行“頭腦風暴”。

“在這次僑批論壇上,許多印尼老華僑熱情講述了他們與僑批的故事,我聽后深受鼓舞。”施文概說,“印尼泉州青商會作為新僑團體,正致力於帶領印尼華裔新生代了解、走進祖(籍)國。最近,我們正和印尼其他僑團商量,希望通過舉辦活動或比賽,帶動大家搜集更多僑批,介紹家族僑批故事,讓更多印尼華裔了解僑批背后的人文歷史。”

“僑批中的‘海絲’記憶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在當下依然具有現實意義。近年來,福建多地已經涌現出僑批主題戲曲、電影、紀錄片、短視頻等。未來,我們還需充分利用文學、藝術等手段,讓僑批文化走進更多人心裡,讓美好的‘海絲’情誼代代相傳。”黃清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