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華人研究>>僑史掠影
韓槐凖——
從南洋膠工到陶瓷研究專家(百年航程有“僑”精彩(57))
2023年04月11日16:41  來源:中國僑聯

回國后的韓槐凖

1892年,韓槐凖出生在海南文昌鳳鳴村,家庭雖不富裕,但他自幼好學,興趣廣泛。1913年,21歲的韓槐凖從縣學堂畢業后,開辦了一家染坊,但由於技術滯后,染坊經營不善,還欠下了債務。為了謀生,1915年,韓槐凖前往英屬馬來亞,這裡因地理位置近、交通便利和鄉戚關系,是海南人出洋務工的熱門目的地。

初到南洋,韓槐凖經親戚介紹,去偏遠的印尼屬吉利門島橡膠園當記賬員。他發現園中割膠工人薪水更高,於是學習了割膠技術,清晨奮力割膠,白天再去記賬。憑借一身闖勁,他用兩年時間擺脫了債務和動蕩,還攢下一筆積蓄。他隨即放下膠刀,用這筆積蓄入股新加坡一家知名藥房,與海南同鄉符致逢合伙經營起來。為了藥房業務,韓槐凖刻苦學習了藥物學和化學知識,在藥房干起繁雜的配藥工作。一番奮斗,藥房經營順利,自制的西藥還遠銷東南亞各地。

這段藥房生涯,竟讓韓槐凖從此與陶瓷研究結緣。他回憶說:“1933年我在藥房當徒工時,有一個外國人向我詢問,我國《本草》上的蘇木,英文如何寫?我雖做了答復,但他對於我國歷史記載的原產地提出問題。因此,我才開始閱讀我國和南洋關系的歷史。”工作之余,韓槐凖翻閱文獻發現,中國古代瓷器曾大量銷往南洋,他對這些海外遺珠萌生極大興趣,借藥房出差之便在東南亞各國奔走搜集。他還利用在藥房配藥和早年經營染坊積累起的化學知識,嘗試用現代科學方法來鑒定陶瓷制作年代。

1940年代開始,韓槐凖陸續發表《紫礦之研究:古代南洋貢入及輸入物品之一》《琉璃珠及瓷珠之研究》等重要學術論文,還將瓷器和考古方面的研究心得凝聚於《南洋遺留的中國古外銷陶瓷》一書出版。1952年,他經新加坡萊佛士博物院院長大力推薦,破格加入倫敦東方陶瓷學會。

經過多年的奮斗,韓槐凖在新加坡站穩了腳跟。他又自籌經費創辦華夏化學用品社,經營也蒸蒸日上。但在韓槐凖心底,家國情懷始終不曾消失。早在1936年,他以積蓄在新加坡北郊購荒地,滿種紅毛丹,起名“愚趣園”,紅毛丹和家鄉海南荔枝風味相似,頗能寄托鄉愁,徐悲鴻、郁達夫等名人都是這裡的常客。郁達夫還曾作詩:“賣藥廬中始識韓,轉從市隱憶長安。不辭客路三千裡,來啖紅毛五月丹。”

1950年海南解放,韓槐凖立刻返回家鄉鳳鳴村探親,其間不忘在家鄉考古,成功發現了數十件雷公鑿。新中國成立后的新面貌和文物考古事業的新發展,讓韓槐凖決定舉家返國。他先是放棄了苦心經營多年的華夏化學用品社股份,又忍痛出讓耕耘26載的愚趣園。1956年到1962年間,他把多年來歷盡艱辛收藏的瓷器裝箱運至北京,悉數捐獻給故宮博物院,其中的100余件外銷瓷精品大大充實了故宮博物院外銷瓷館藏。

安排畢生收藏“歸國”后,1962年,古稀之齡的韓槐凖不顧親友勸阻返回祖國,結束47載南洋飄零。他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故宮博物院瓷器顧問,繼續在研究道路上行路不止,直至1970年病逝。對於他的一生,著名僑史學者許雲樵寫道:“南洋有數不清的百萬富翁,都是赤手空拳發跡起來的,但從一個略識之無的膠工,一躍而成為博學多聞的考古學家,古往今來,在東南亞千余萬華人中,惟韓先生一人而已。”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供稿,文章原載於《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年01月19日第06版)

(責編:韓嘯、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