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經濟科技>>科技服務
第九屆僑界貢獻獎人物風採錄(十四)
李永宏:守護北疆綠色“萬裡長城”
2023年04月07日10:15  來源:中國僑聯

李永宏曾赴法國、新西蘭、美國等地學習工作,在新西蘭皇家研究院植物與食品研究所、草地研究所先后擔任研究員、資深研究員。曾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二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三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三等獎。2015年入選內蒙古自治區“草原英才”,2018年獲“內蒙古自治區教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放棄榮耀,毅然回國

李永宏教授雖然長期在國外工作生活,但他心系祖國,一直關注國內草原生態和環境問題研究,特別是黨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內蒙古作為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關系著華北、東北、西北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加強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成為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的迫切需求。2014年8月,李永宏教授毅然放棄國外優厚待遇返回祖國,以學科帶頭人被全職引進到內蒙古大學工作。他滿懷熱情,積極投入到以我國北方草原生態為主的科學研究和相關技術研發及推廣應用工作中,開展涵蓋草地生態系統生態學基礎理論、草地修復與草牧業適應性管理技術以及氣候變化影響、減緩和適應等方面的研究,並結合國內、區內實際情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整合學校相關資源不斷推進生態環境學科發展和產-學-研-用創新鏈的構建,促進學科基礎科學指標快速提升,為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貢獻了積極力量。

以師德為本,育科學精英

作為北方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內蒙古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院長,李永宏教授立足區域優勢和學科發展,以服務國家和自治區生態建設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積極投入科研團體和平台建設、科技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方面的工作,並取得重要的成果。

圍繞新時代國家和自治區社會發展對生態環境學科的重大需求,李永宏教授提出並牽頭組建內蒙古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在學科方向凝練和專業團隊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獲批內蒙古高原生態學與資源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草原生態安全教育部協同創新中心和草原生態系統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三個科研創新平台,推進了學校生態環境領域科學研究,提升了技術研發能力,學科基本科學指標(ESI)快速攀升,進入全球排名前1%。

李永宏教授堅守教學一線,主講本科生“生態學實驗分析技術”課程和研究生“現代生態學”“草地生態學”等課程,適度雙語教學。推動辦學國際化,建設內蒙古大學和新西蘭梅西大學“2+2”雙學士項目﹔聯合清華大學和挪威生命科學大學開辦生態學國際暑期學校。主持“理論和實踐融合,全方位構建生態學教學體系”教學方案改革,獲自治區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指導研究生和博士后55名,培養出多位高質量高層次人才。

李永宏教授作為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研究室(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生態學會可持續生態專業委員會和咨詢工作委員會委員、中華環保聯合會智庫專家等,在建設內蒙古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生物多樣性和自然保護、低碳畜牧業和生態旅游綠色產業發展等方面提供咨詢服務。

潛心科研,碩果累累

李永宏教授圍繞草地生態系統生態學基礎理論、草地修復與草牧業適應性管理技術以及氣候變化影響、減緩和適應三個方面產出了系統的成果,發表學術論文(著)150余篇(部)。揭示了蒙古高原草原多營養級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功能過程關系,這是該領域的首創性成果﹔發現草原植物地下巨大的植硅體固碳潛力,顛覆了草原固碳潛力估算方法﹔借鑒新西蘭技術,開展草原生態修復和適應性管理技術研究和示范,助力發展生產和生態共贏的草牧業模式。

李永宏教授借鑒和引進新西蘭草地管理經驗和技術,開展草地可持續管理體系、增碳減排和退化草地修復改良技術研究和示范。以留茬為基准的草原適應性管理技術、割草留茬和輪休帶技術,可顯著增加草原生產和生態(碳儲)效益。通過典型草原牧場試驗示范、567個牧場案例調研,分析草原生產生態與管理的關系,優化草原管理,並編印和散發牧場管理技術手冊推廣,影響草原面積350萬畝,在較廣范圍內引進和推廣牧民發展生產和環境效益共贏的草牧業模式。“天然草原生態系統固碳減排技術集成及示范”登記為內蒙古科學技術廳科技成果。

李永宏教授作為自治區政府研究室(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和項目跟蹤專家,參與“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試驗區研究”,評估內蒙古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支撐國家和自治區自然資源利用和生態補償政策的制定。受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廳項目委托,參與設計自治區生態保護規劃、草原利用規范等。目前,牽頭實施內蒙古重大科技專項“內蒙古生物多樣性監測、評估和預警技術研究”,旨在調查和梳理內蒙古生物多樣性資料的基礎上構建權威數據庫、建立空-天-地一體化監測、評估和預警系統,基於生物多樣性格局和動態驅動機制提出保護技術和對策,支撐生物多樣性科學監管,服務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構建。

(責編:韓嘯、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