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做好經濟工作意義重大。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血脈,為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源頭活水。城市商業銀行作為與地方經濟連接最為緊密的金融機構,在近些年的特色化經營中取得新成績,支持實體經濟邁出新步伐。
2022年,廈門國際銀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主動適應新形勢、新任務,高質量發展呈現良好態勢。站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新起點上,該行將如何繼續發揮“華僑基因”的特色優勢,精准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近日,廈門國際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曉健接受了《金融時報》記者的專訪。
《金融時報》記者:廈門國際銀行將如何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精准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將置於何處?
王曉健:2023年,廈門國際銀行將重點圍繞以下三個方面找准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將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度融入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
首先,圍繞“深學爭優”,強化黨建引領。廈門國際銀行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全力對標習近平總書記“三個全面”重要要求,堅定做到“兩個維護”,深挖特色資源,強化理論武裝,將黨建與業務共同謀劃部署,把銀行高質量發展目標融入維護社會金融穩定的大局中,以黨建促經營,努力實現理論武裝與經營業績互促共進。
其次,找准“敢為爭先”特色,積極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廈門國際銀行積極打造境內法人及附屬機構發展雙引擎,充分發揮國際化特色和境內外三地布局優勢,加快打造求同存異、融合發展的並表管理新模式,繼續強化人才要素的互聯互通和業務的協同發展,引領資源投向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全面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再次,打造“實干爭效”抓手,強化深耕本地促發展的新理念。廈門國際銀行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以服務質量和業務效率為目標提升客戶綜合服務能力,夯實客戶基礎。深耕福建大本營,持續推進“一市一策”服務本地主導產業和零售普惠客戶,持續精准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具體措施包括:
一是優化資源配置。將信貸資源重點用於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鄉村振興、綠色金融、普惠金融、制造業、科創企業等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並給予利率優惠。二是強化產品創新。持續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主動通過科技賦能、優化服務、減費讓利等系列舉措,加快面向中小微企業的產品研發速度。三是做好細分客群服務。一方面,推動銀行機構所在地本地產業策略研究及推進工作,繼續鞏固和擴大客戶基礎,強化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企業發展的力度和能力;另一方面,以產業專業化研究為支撐,著力圍繞產業重點客戶及核心企業的供應鏈客群延伸與挖掘,提升供應鏈金融的推進力度及廣度。四是深入開展普惠金融。持續優化普惠信貸業務模式,促進各業務環節專業化、集約化,釋放前端營銷產能,提升后端流程效率,為本地普惠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提供多種場景下的高效金融支持。五是將新市民金融服務納入高質量發展指標。持續全面推進“1+3+N”的新市民專屬金融服務體系,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六是強化跨境聯動優勢。把握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契機,因地制宜將跨境金融綜合服務方案與深耕本地、助力區域經濟發展相融合,加大境外貸款業務的發展力度,實現境內企業“走出去”、跨國企業“國際化”和華僑企業“融資易”,為客戶提供差異化綜合金融服務。
《金融時報》記者:深厚的“華僑基因”是廈門國際銀行的顯著特色和優勢。貴行提出“打造華僑金融優選銀行”取得了哪些成效?這對海內外華僑華人更好地融入我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有何助益?
王曉健:廈門國際銀行充分發揮“華僑基因”的特色優勢,努力打造“華僑金融優選銀行”,近年來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一是成立華僑金融專責部門,在總分行及附屬機構成立華僑金融部。二是建立服務標准,成立專門研究小組,發布華僑金融服務標准。三是加強渠道建設,積極與華僑院校構建全面戰略合作,與閩港澳僑界社團完成戰略合作簽約,為合作方各提供不少於100億元的意向授信支持。四是加快業務創新,整合內外部資源,優化境外貸款(含銀團)產品,強化跨境金融服務。五是擴大支持力度,全年共為正大集團等超400家優質僑資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六是深化銀僑互動,加強本行與涉僑組織社團之間的互動共贏,通過三地僑界社團戰略協議的簽署,進一步提升廈門國際銀行華僑金融品牌影響力。
此外,廈門國際銀行在助推海內外華僑華人更好融入我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方面也做出頗多努力。一方面,發揮國際化特色,大力發展華僑金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加速推進,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各個環節需保持良性循環暢通,其間,華僑華人進一步參與到境內外各種經濟活動中,這進一步催生出包括僑商僑企的貸款、資本市場融資、供應鏈金融、跨境投融資等在內的各類金融服務需求。廈門國際銀行將繼續發揮華僑金融的傳統優勢和特色,不斷加強內地、香港、澳門三地機構業務聯動,重點為“走出去”及“引進來”的僑商僑企提供優質金融服務,幫助其更好地在國內外扎根生長。
另一方面,支持“一帶一路”建設,助力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推進,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聯系將更加緊密,這必然要求強化雙邊或多邊的金融合作,以金融服務便利化進一步推動貿易投資便利化。RCEP的簽署則進一步為跨境金融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廈門國際銀行華僑金融業務可以作為華僑經濟輸入的重要窗口,吸引僑資,從而助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構建。
《金融時報》記者:中小銀行的數字化轉型近年來備受關注,一系列方便快捷的數字信貸產品接連推出,特別是在金融支持中小微企業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請您談談貴行是如何通過“數智化”轉型激活發展新動能的。
王曉健:廈門國際銀行數字化轉型賦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在多個方面取得新成效。一是聚焦“數據+AI+雲計算”,打造移動互聯、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高效支持業務發展的新技術平台,培養數智化核心基礎技術能力,夯實網絡安全智慧運維保障,為業務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二是建立了業務與科技緊密融合的敏捷組織架構、金融科技創新項目孵化機制,通過總行科技下沉、分行創新場景金融,廣泛開展銀政、銀校、銀企、銀銀合作對接,打造開放融合的科技創新生態。比如,與全國信易貸平台廈門站、上海大數據中心、珠海香洲區產融平台等建立合作,創新性構建了服務建筑工程、供應鏈金融、外貿等行業中小微企業的信用評價模型,目前已為超3000家守信經營的中小微企業提供了約70億元信用融資支持。
三是通過嵌入智慧化手段提升銀行業務和管理各領域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打造了風險數據、模型研發、智能決策、監測預警四位一體的智慧風控體系。廈門國際銀行不斷加強多渠道風控數據的引入與應用,目前推進接入了包括政府部門、政府數據平台、征信公司、合作方等場景數據,包括稅務、政務、社保、工商、司法、發票、通信、交通、知識產權等各維度信息,廣泛應用於風控模型、信息校驗、貸后管理、風險預警等領域的風險決策和模型建設。
四是推進線上線下渠道融合及流程無縫銜接,推動客戶旅程重塑優化,打造開放協同的智慧運營體系。廈門國際銀行打造了“智騰”小微金融服務、“智享”數字消費金融、“智信”綜合支付三大產品服務體系,推出了“稅享貸”“房E貸”“知享貸”“運享貸”“公裝E貸”“筑夢E貸”“興安貸+”“興安花”等特色數字小微和零售貸款產品,以及“產e融”“鏈e融”“信e融”等“國行e家”公司金融數字化品牌產品和服務,數字授信種類及規模持續穩健發展,金融科技成為推動業務發展的強大引擎和動力源。
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