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爾吉斯斯坦僑胞傾力創辦“明亮學校”教授漢語

在孩子心中種下中華文化的種子(僑界關注)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3年03月06日15:55

明亮學校學生展示手工作品。
  受訪者供圖

阿依努爾與西爾艾力在明亮學校和學生在一起。
  受訪者供圖

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市,提起明亮學校,不少當地華僑華人都知道。在這間學校,當地的“華二代”可以學習地道漢語、接觸中華文化。每天早晨,清脆的漢語朗讀聲,不時從學校傳來。

學校的創辦者是來自中國新疆的阿依努爾·塔依爾和她的丈夫西爾艾力。多年來,他們為辦學傾注了全部心血。此外,還有不少“僑媽媽”和“僑爸爸”關注著明亮學校的成長。在熱心漢語教育的華僑華人努力下,明亮學校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一方希望之地。

為“華二代”創辦漢語學校

2016年12月的一天,比什凱克氣溫降至零度以下。阿依努爾來到瑪蒂娜市場附近一家同鄉開的餐廳,打算向他們借用桌椅板凳。冬季寒冷,餐廳擺放在室外的桌椅漸漸閑置。阿依努爾想,如果能借來一用,學校急需的課桌椅就有著落了。

這一年,明亮學校剛剛起步,各種難題亟待解決。四處借財借物,已經成了阿依努爾那段時間生活的常態。但白鹼灘上長大的姑娘不怕難。她希望通過一步步努力,把辦好漢語學校的夢想變為現實。

阿依努爾的家鄉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拉瑪依市白鹼灘區。父母都是在戈壁油田上扎根的老一輩石油人。2007年,阿依努爾來到比什凱克留學。多年的吉爾吉斯斯坦生活,讓她發現了當地華僑華人的最大痛點。

“很多中國人來這裡經商,平時生意忙,幾乎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更不用說專門教孩子漢語。久而久之,孩子們的漢語越來越生疏,有的孩子甚至一句漢語也不會說,更不知道‘春節’‘中秋節’是什麼意思。”阿依努爾說,吉爾吉斯斯坦有面向大學生的漢語課,但當地很少有開設漢語班的幼兒園和小學,年級小的“華二代”們面臨無處可以學漢語的問題。當父母回到中國后,這些孩子很難適應中國國內小學的中文課程,甚至要從低年級重新就讀。

阿依努爾急在心頭。研究生剛畢業不久的她,決心開辦一所全日制學校,讓“華二代”們從小有機會系統性學習漢語的聽說讀寫。

阿依努爾的想法得到了父母和丈夫西爾艾力的全力支持。西爾艾力放棄了回新疆發展的機會,陪著阿依努爾扎根在了吉爾吉斯斯坦,一邊做生意,一邊忙學校事務。“哪怕賠錢,也要支持她辦學校。”艾力說,“一定要幫更多孩子學會拼音、認識漢字。”

夫妻二人經過半年多的奔波,為學校爭取到了當地教育、衛生、消防等部門的許可。考慮到許多家長做生意,一出門就要一整天,學校除了上課,還會為孩子們提供全天的餐食,照顧他們午休。

不久后,明亮學校招收了第一批30多名學生。小的隻有2歲,大的14歲。學校按年級分班授課,針對性開設了漢語、維語、英語、俄語及數學等課程。其中,數學課用漢語授課,帶領孩子們認識漢字數字、用漢語算數。

這一時期,阿依努爾身兼數職:缺教師,她一個人代8節課﹔缺教材,她委托新疆的朋友輾轉買來﹔缺廚師,她下課就給學生們做飯﹔缺保姆,她負責打掃衛生和哄孩子們午睡﹔缺資金,她和丈夫掏空口袋……

漸漸地,越來越多人知道了明亮學校,得知了夫婦倆辦學的故事,開始把孩子送來學習漢語。學校學生最多時達到了120人。除了漢族學生,還有許多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俄羅斯族、烏茲別克族華僑華人家庭的子女和吉爾吉斯斯坦本地的孩子前來學習。學校聘請了全職或兼職的教師,課程也增設了舞蹈、象棋、體育等內容。

“許多孩子從一開始聽不懂漢語,到現在一進教室就爭先問候:‘你好’‘老師好’,漢語水平有了明顯進步。”阿依努爾說,“有學生在這裡上到小學二年級,跟隨父母回到中國后,順利升入小學三年級。他們打電話向我報喜時,我感到由衷高興!”

讓中華文化在孩子心中萌芽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明亮學校的漢語課堂上,教師丁薇正帶著孩子們一遍遍朗誦唐代詩人駱賓王的《詠鵝》。受阿依努爾邀請,過去一年多,每周一到周五下午,丁薇都會來低年級帶課。在吉爾吉斯斯坦生活了十幾年,她深知華僑華人子女教育的難點。因此,面對漢語零基礎的學生,她總是格外耐心。

“班上有一位3歲的小女孩。由於年齡小,漢語內容又十分陌生,她常常表現得羞怯不安。這時我就會把她抱在身邊,一個音節一個音節地教她念拼音、讀兒歌。慢慢地,小女孩開始和大家一起跟讀,再后來,她也勇敢地舉手發言,起立大聲地背誦課文。那一刻,我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丁薇說,“在這裡,每位教師都像一位‘僑媽媽’,大家都希望通過細致的教學,讓中華文化在孩子們心中萌芽。”

為了給孩子們做好中華文化啟蒙,阿依努爾帶著學校做了很多探索。2021年暑假,她第一次嘗試開辦漢語夏令營,動員家長帶孩子參加為期2個月的沉浸式漢語學習。夏令營期間,學校除了開設語言類課程,還組織了中國舞蹈、中國樂器、中國書法等相關內容的教學。

剛剛過去的兔年春節,阿依努爾組織開展了春節主題手工活動。老師帶孩子們一起剪紙、涂色,做出了一隻隻活靈活現的“中國龍”。師生們還一同為學校的辦公室貼上了喜慶的春聯和“福”字。過年期間,大家一起體驗了包餃子的快樂。

“比不懂漢語更令人擔心的,是孩子們不懂中華文化、失去身份認同。明亮學校所作的努力,就是希望激發孩子們從小對中華文化的興趣,將來發自內心地親近中國、熱愛中國。”阿依努爾說。

有了第一屆的成功經驗,2022年6月,明亮學校舉辦了第二屆漢語夏令營。阿依努爾請了來自新疆的柯爾克孜族姑娘列娜·艾晒克擔任夏令營的漢語老師。由於精通漢語、柯爾克孜語、俄語等語言,列娜可以和當地不同民族的孩子交流,用多語種向孩子們詳細解釋漢語詞匯的意義。

“孩子們的聰明可愛讓我印象深刻。他們對漢語充滿了好奇,也希望能像老師們一樣講出流利漢語。夏令營期間,每天上午都有3小時的漢語課,孩子們都學得很起勁。”列娜說,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她專門准備了標有多種語言釋義的識字卡片,教大家學習表示顏色、動物和數字的漢字,還帶著孩子們通過唱跳游戲,理解古詩和兒歌。

“集訓雖短,但希望能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一顆中華文化的種子,幫他們在將來成長為中吉友誼的小使者。”列娜說。

期待作出更多成績

辦學多年來,最讓阿依努爾感到欣慰的,還有幫助跨文化家庭化解代溝與摩擦。

“在吉爾吉斯斯坦,不少華僑華人和本地人結為夫婦。這些家庭的孩子從小在吉爾吉斯斯坦長大,習慣用本地語言,和說漢語一方的家長經常溝通不暢,關系不親近。有的孩子學習漢語后,逐漸學會用漢語表達想法,和家長的溝通也更交心。”阿依努爾說,“每次有家長向我說謝謝,我都覺得,辦學的路走對了。”

明亮學校的成績,許多華僑華人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去年的夏令營,就來了不少熱心為學校“吆喝”的“僑媽媽”和“僑爸爸”。

比什凱克華助中心主任楊彩平聽說明亮學校缺少活動器材,第一時間搬來了華助中心的二胡、古箏、筆墨紙硯和相機。幾年來,每逢兒童節、中秋節等節日,楊彩平還會代表華助中心向明亮小學捐贈書籍和玩具。明亮學校創辦的第一年,華助中心就向學校捐贈了35張兒童床鋪。楊彩平至今記得,阿依努爾向她介紹辦學理念時說的那一句:“孩子們太需要學漢語了!”

“明亮學校既是民間自發創辦的漢語學校,也是我們的少數民族僑胞傾注全力創辦的學校。他們的努力值得被看見。”楊彩平說,“華助中心作為非盈利性的公益組織,使命就是為華僑華人排憂解難。不論明亮學校遇到怎樣的困難,我們都應該盡己所能,支持他們辦學。”

多年關注明亮學校發展的吉爾吉斯斯坦中亞福建總商會會長林金電,也在夏令營現場為家長們做了一場推介會,呼吁當地華僑華人重視幼兒的漢語培養,抓住文化啟蒙的時機。

“身在海外,我們期盼孩子們能學好漢語,不忘來路。將來,不論孩子回中國繼續念書,還是長大后到中國留學、工作,或是在海外從事和中國相關的事業,漢語和中華文化都將是他們一生的財富。”林金電說。

疫情期間,明亮學校的運營受到不小的沖擊。目前,學校的學前班部有70多名學生,小學部仍暫時關閉。阿依努爾的最大心願,就是為學校招到更多專業教師、為學生找來更多適合的教材,提高明亮學校的辦學質量。為此,她和丈夫正在四處奔走,積極申請項目支持。

“孩子就像初升的太陽。我們為學校起名為‘明亮’,就是希望幫助孩子們開好頭、起好步,打好‘華二代’們的漢語基礎,培養他們的身份認同,把中華文化的根脈留住。”阿依努爾說,“相信做好文化的傳承,我們就會有明亮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