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坐落於黃浦區的上海科學會堂內,僑心匯聚,僑智涌動。來自滬上僑界的“頂流”科學家、專家匯聚一堂,在上海市僑聯舉辦的特聘專家首次主題日活動中,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共話“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展現科學家精神
“二十大報告提出‘四個面向’,將‘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放在首位,我感到這是結合歷史與現實,對中國科學家發出的時代號召。”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上海市僑聯特聘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賀林說:“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要有緊迫感,始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做出真正有力度、有水平的工作,為國擔當奉獻。”
“走向世界科技前沿,我們已具備很好基礎、有利條件。如在天文學這個基礎研究領域,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遠鏡‘天眼’。”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陳俊平認為,天文觀測需要世界各地的天文望遠鏡協同工作,其他科研也都需要世界眼光,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把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才吸引到中國,一起開展研究。
同濟大學長期特聘教授、僑聯主席、高分子材料系主任杜建忠談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重視培養眼界高遠、胸懷世界、勇於擔當的科技人才,有針對性地培養青年人才,僑聯組織應發揮優勢,在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促進高水平國際交流與合作中發揮積極作用。
“‘反者道之動’,事物發展都離不開對立面,‘卡脖子’更加激發中國科學家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我們一定能在追趕和超越中邁向世界科技前沿。”復星健康控股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周晨俊說。
面向經濟主戰場,在產學研深度融合中激發創新活力
“我的專業是光電半導體,產業領域涉及‘電轉光’的LED照明、‘光轉電’的太陽能電池等。剛回國時,這兩項產業對國外的依賴度非常高,達90%以上。”華東師范大學“紫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孫卓回顧了歸國20年來,深耕科研產業化,助力LED等產業實現國產化、規模化、市場化的經歷,表示將繼續面向經濟主戰場,推動提升光電領域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
“2007年回國創業以來,我最深切的感受是,企業要發揮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增強創新源動力,持久發展。”艾琪康醫藥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盧壽福說:“去年我們跟中科院上海有機所合編了氟藥專著,推廣有關技術。目前,我們的氟藥產品已幫助20多家企業實現了新藥研制突破。”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董事長、教授、徐匯區僑聯主席朱自強介紹了臨港鬆江科技城聚焦互聯網、集成電路等高新技術產業,積極與高校開展產學研項目合作,持續導入科技人才的案例,提出在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中應注重通過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推動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在C919國產大飛機研制過程中,我們深切體會到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性。”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副部長、上海市僑聯兼職副主席、市僑聯特聘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錢仲焱介紹了中國商飛推進大飛機研制情況:“我們與數十家科研院所開展合作,聚焦核心技術自主研發,形成上千項專利。同時,以大飛機為牽引,帶動國內復合材料、電子元器件、工業軟件等產業鏈成長,使大飛機項目成為原創技術策源地。”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受體結構與功能重點實驗室主任徐華強介紹,2019年回國后,帶領科研團隊短短4年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論文百余篇﹔新冠疫情暴發后,在全世界率先解析新冠病毒復制酶和混合物結構,通過生命科學基礎研究助推中國抗病毒創新藥VV116的研發。他認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需要在全社會營造崇尚創新的氛圍,鼓勵自由探索。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電科21所資深首席專家張東寧、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曉林分別介紹了參與航空航天、電子科技等重大攻關項目並取得突破的情況,表示將堅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進一步發揮專長,投身原創性科技攻關。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用科技造福人民
“現代化最重要的指標是人民健康,作為一名醫療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在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實踐中,深切感到數字科技發展為健康管理與慢病防控等研究帶來的新變革。”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黃浦區僑聯主席王慧說:“借助智能穿戴設備,比如我戴的這個指環,人們可以時刻關注自己的睡眠、心臟等健康情況,通過與手機聯動,在偵測到異常后立刻發出信號,能減少意外發生。”
上海貝奧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盧建熙介紹了企業研發新型生物材料、優化骨科疾病治療的情況。“國內股骨頭壞死的病患量約1000萬,我們通過材料技術手段修復壞死,有效率達到92%,已治愈數萬例病患。”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一場世紀疫情,讓我們深入思考,醫學科技對於守護人類生命健康的作用。”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副所長、上海交大醫學院僑聯主席、上海市僑聯特聘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於穎彥,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常江分別介紹了從事消化道癌症基礎理論研究和研發生物材料應用於人體損傷修復的情況和思考。
上海市僑聯黨組書記、主席齊全勝出席活動,對僑界專家長期以來在科研創新領域辛勤探索、創造佳績表示崇高敬意,相信大家一定能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號召,貫徹二十大精神,在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程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他說,市僑聯特聘專家委員會是高端咨詢團體,是示范和帶動新僑創新創業的重要力量,也是市僑聯聯系和服務僑界高層次人才的平台。我們將繼續辦好主題日等活動,匯聚僑智,促進合作,宣傳事跡,辦好暖僑實事,支持僑界創新人才更好建功立業。
活動中,上海市僑聯向與會的部分市僑聯特聘專家委員會成員頒發了聘書。上海市僑聯副主席徐大振主持活動。市僑聯海外聯絡二部、宣傳網絡部負責人參加會議。
來源:上海市僑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