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福州最大港區看見閩僑智慧

來源:中國僑聯 2023年01月17日15:17

福州東南一隅,福清江陰港區巨龍般伸向大海,海舶鱗集,商賈咸聚,一座國際大港在這裡崛起。365天24小時全天候通航,66條航線南來北往,20萬噸級泊位作業繁忙,萬千個標箱晝夜流轉。

然而,30年前,江陰並沒有港,福清還是有名的貧困縣,當地百姓靠著“三塊薯錢(片)一碗湯”打發一日三餐,祖祖輩輩與山貧地薄的自然條件抗爭。江陰港的“橫空出世”,直接帶動了一個落后農業縣以奔騰之勢邁向工業化、國際化。滄桑巨變的背后,是一段福清華僑反哺家鄉的動人往事。這座從無到有的海港,傾訴著思鄉游子的閩僑智、故園情。

尋港

走完408公裡海岸線

自唐朝以來,福清雖不乏古渡口、小碼頭,舟楫既可南航東南亞,還可東渡日本,但由於港灣不夠優越,古渡沒有帶來繁榮的海上貿易,而是送別了一代代艱苦下南洋的福清人。在海外,福清商幫名聲顯赫﹔在福建,這裡的貧窮觸目驚心,鮮明的反差深深刺痛海外游子的心。

時針撥至改革開放之初。百業待興,福清掀起轟轟烈烈的引僑引資大潮,僑捐僑匯從世界各地涌入,以印尼巨商林紹良、林文鏡為代表的福清華僑華人回饋桑梓,紛紛為家鄉經濟建設出謀出資出力。

林文鏡(前排中間)回鄉考察。福建省林文鏡慈善基金會供圖。

在“千島之國”印尼,林紹良、林文鏡創辦了富甲一方的林氏集團,建造了超級面粉廠和水泥廠,還配套建設多個碼頭。他們很清楚,缺乏良港是制約福清發展的重要因素。依靠臨港經濟致富的林紹良、林文鏡決定,要在家鄉的海岸線上,造出一個“聚寶盆”。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福建眾所周知的海港不外乎廈門港、泉州港、三都澳、湄洲灣、羅源灣。而在世人的認知裡,福清多灘涂,少良港,自唐宋到近代,再到新中國成立之初,歷代文獻從未記載福清具備建造深水良港的條件。

林文鏡尋訪了多位專家,都對福清建深水港不抱希望。但不甘家鄉落后的林文鏡依然執著,他擱下印尼如日中天的生意,留在家鄉尋港。他認為,任何歷史記載,都始於有一個人著手去做,福清既然有漫長海岸線,就會有適合建港的地方。

酷暑盛夏,他和時任福州市交通局局長的練知軒乘一隻小艇出海考察,船艙馬達轟鳴,沒有風扇,烈日炙烤下的艙內溫度高達45℃。年逾六旬的林文鏡熱得發燒送醫,一覺醒來后又再次出發。沿著408公裡的福清海岸線,一群人幾乎在海陸相接的每一處留下探尋足跡。

1990年,林紹良、林文鏡與家鄉合資建成福清下壟集裝箱碼頭,成為中國大陸首個中外合資建設的港區、繼廈門港后的福建第二個集裝箱碼頭,結束了福清沒有外運碼頭的歷史。隨后幾年又建成福清元洪碼頭,是福州港首座3萬噸級以上碼頭。

崛起

東方大港被發現

上世紀末的短短幾年,福清依靠下壟、元洪等僑資碼頭,成功開辟了海洋外貿通道。但在林文鏡看來,福清“海上通道”還不夠寬闊,不足以成為真正的國際港城。

面對不夠優越的海岸,林文鏡繼續“尋寶”。

1992年冬天,林文鏡和時任福清市委書記練知軒踏上江陰半島。島上村落稀疏,留下兩片鹽場,除了潔白的鹽,就是蒼茫的海,無人問津,孤獨沉寂。

江陰,原是興化灣中一孤島,四面環海,淡水匱乏,當地人自古以捕魚為生,生活相當艱難。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江陰島三次筑堤與北邊和西側鄉鎮相連,才成半島。

在他們登島之前,誰也想不到,這幾片薄薄的鹽場,日后會是福州最大的港。

在江陰的壁頭角,風浪狂響,大海茫茫,什麼也看不見。地圖上,江陰半島由東向南依次有龍高半島、南日群島、石城半島相繞,擁有天然的避風屏障,半島總體地勢平坦。憑借對海港的熟悉,林文鏡認為這是建設深水港的絕佳位置。

此后,他帶來專業團隊到江陰勘測,結果十分喜人。江陰半島所在的興化灣是福建最大海灣,半島岸線總長233千米,航道通暢,錨地充足,滿足20萬噸級以上大型船舶通航、靠泊和調頭,全年全日船舶進出港不受航道及潮水限制,可建50個5萬噸級至25萬噸級深水泊位,具備開辟國際港口的潛質。

逆行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正當江陰港建設計劃進入中央、省、市有關部門的嚴格論証時,亞洲金融危機席卷東南亞。

那是撼動世界經濟的一場巨大風暴,東南亞幾乎所有企業都受到重創,林文鏡的個人財富也嚴重縮水。一邊是危機四伏的個人事業,一邊是成敗未知的建港項目,原先准備一起投資江陰港的很多華僑開始猶豫,林文鏡也因此病倒。

兩難之中,他的取舍之道依然氣概不凡。在他看來,憑自己的人脈,商業成就還可以重新創造,但江陰港項目一旦放手,可能就此石沉大海。隻有把江陰港項目列入國家重點港區建設規劃,福清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大港。

1995年5月15日,國家冶金工業部規劃研究院專家小組進駐江陰,開展鋼鐵項目論証和預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工作。福建省林文鏡慈善基金會供圖。

機會從來不等人。

醫院病床上,隻要有人前來探望,他都要送出一份江陰半島的宣傳畫冊,請大家一起幫忙。一個護士說:“他哪裡是來住院的?他是來開新聞發布會的。”

在資金最吃緊的時候,林文鏡在建港投資協議上獨自扛下了49%的股權。

世界福州十邑同鄉總會200多人在林文鏡帶領下考察江陰港,圖為林文鏡向海外僑親介紹江陰港情況。福建省林文鏡慈善基金會供圖。

2000年,江陰港動工興建,70多歲的林文鏡幾乎天天跑現場。當地不少村民難以接受故土徹底的變遷,林文鏡就一次又一次在路邊向村民宣傳建港的意義,直到沒有人阻攔工程。

林文鏡的“一意孤行”,讓江陰港的歷史自此輝煌。20多年來,江陰港深水泊位一一浮出海面,背后的經濟腹地活力澎湃。2002年,江陰港出現在世界所有航運公司的航運圖上﹔2007年,躋身全國十大集裝箱港行列﹔2020年,已投產集裝箱泊位5個,集裝箱吞吐量超215萬標箱……如今,江陰港區開通航線66條,覆蓋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東南門戶樞紐港、絲路海運中心”正在崛起。

2003年7月26日,林文鏡出資邀請世界各地230多位福清籍新僑代表回到故鄉,參加他舉辦的“江陰大開發投資洽談會”。福建省林文鏡慈善基金會供圖。

這座年輕的港口,如今成為福州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2021年7月13日,來自雅加達港口的海產品漂洋過海抵達江陰港,打通了中印尼“兩國雙園”項目合作的海上大通道。以江陰港為依托,中印尼“兩國雙園”合作越走越深,不斷煥發新的光彩。

張政榮 攝

造血

小村廣納天下商

改革開放之初,林紹良、林文鏡向家鄉福清捐資時發現,光靠“輸血”無法改變家鄉落后面貌,他們提出要“造血”,在福清大辦工業。

1987年起,林紹良、林文鏡送來了“造血機器”:在福清投資建成中國第一個僑資開發區——融僑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全國最大的外商成片開發區——元洪投資區。

融僑經濟技術開發區動工舊照。福建省林文鏡慈善基金會供圖。

林文鏡四處招商,跑在最前,首開以僑引台、以僑引僑、以僑引外的先例,從中國台灣和印尼帶來冠捷電子、南方鋁業等企業進駐園區。但是,在落后的基礎設施面前,即便是商界巨擘也常遭碰壁。眾多台商、外商從事制造業、進出口貿易,對福清的交通物流望而卻步,紛紛轉向深圳、廣州、廈門等地,有的直接要求林文鏡貼補運費。憑借林氏集團的信譽和讓利,靠著林文鏡的談判天賦和日夜奔忙,園區才艱難起步。

下壟碼頭、元洪碼頭、江陰港的問世,正是在僑資“造血”的背景下應運而生。有了僑資,才有今天的福清工業﹔有了良港,才有更大的胸襟抱負。

圖片來源:福州港務集團宣傳片。

在園區和海港經濟的雙重作用下,融僑經濟技術開發區2021年工業產值近1300億元,冠捷科技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顯示器生產商﹔元洪投資區成為中國—印尼“兩國雙園”項目中方合作園區,踐行“一帶一路”倡議﹔以生產機電、鋁合金、家具等輕工產品為主的洪寬工業村,年產值突破250億元,曾經的有名貧困村變為“公園裡的百億工業村”。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江陰港作為福清聯通全球的海上交通樞紐,是這方水土的“聚寶盆”,海港與開發區的牽手,發揮出了“四兩帶千斤”的致富效應,在改革開放初期的福建乃至全國都曾掀起轟動,至今已是碩果累累。

無憾

福清人的福氣和驕傲

“福清發展的每一步都凝聚著林文鏡的智慧。”曾任福清市委書記的宋克寧在福清工作十年,稱林文鏡“比我們想得早、想得遠”。

從商業的角度看,無法完全解釋林文鏡的投資行為。但是,在故土難離的深情中,林文鏡又表現出非凡的智謀膽識。

在那個困難的年代,林文鏡的回歸帶來的不僅是資金項目技術,更是先進的理念、國際視野和精神力量。福清也正是依靠海內外共同協力,才能率先在改革開放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俯仰之間,福清已無舊貌,從經濟全省倒數躍入全國縣域百強。林紹良、林文鏡和眾多華僑“送雞生蛋”的故事還在坊間口口相傳,一種敢為人先、奮發自強、飲水思源的精神在千年僑鄉吐露芬芳,成就福清人共同的福氣和驕傲。

林文鏡曾說:“為了家鄉,我一生無憾。”練知軒曾評價林文鏡,稱他是“隻求所在,不求所有”。江陰港前,濤聲依舊,閩僑的精神就在這僑鄉大地靜靜流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