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品牌活動>>親情中華>>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親情中華·雲上基地”紅旗渠紀念館
2023年01月16日16:00  來源:中國僑聯

太行山東麓的林州(原林縣),東望大海,西通晉陝,南依中原,北連京畿,因地理位置優越,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卻由於特殊的盆地地形和太行山的阻隔,濁漳河、清漳河和漳河三條河流“繞林縣而過”。

新中國成立之前,嚴重的旱災威脅,使林縣人民受盡缺水之苦,飽嘗災荒的艱難。據記載,從明正統元年(1436年)到1949年其間514年,曾發生自然災害100多次,大旱絕收30次。

1960年2月10日,林縣縣委召開了“引漳入林”實施大會。11日在縣委書記楊貴的帶領下,浩浩蕩蕩的建渠大軍開赴太行山裡漳水河畔。削平1250座山頭,架設152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挖砌2000多萬立方米土石,硬是筑成了干渠、支渠、斗渠全長1500公裡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建成后的紅旗渠,使林縣從山坡到梯田,從丘陵到盆地,形成較為完整的水利灌溉網,徹底改變了林縣人民世世代代貧窮缺水的命運。

在紅旗渠總干渠上有一咽喉工程,1960年3月動工修建,經過17個月的英勇奮戰,300多名青年於1961年7月15日終於征服了這一天險。因鑿洞民工由青年組成,故取名為“青年洞”。青年洞全長616米,寬6.3米。修筑於風景如畫的太行山腰,蜿蜒於雲霧之間峭壁之上,是紅旗渠水工修筑和自然景觀結合最為精妙的地段,也是紅旗渠建設最艱巨的地段,還是紅旗渠艱苦奮斗精神的實景體驗場所。

為了紀念林縣(現林州市)人民改變缺水舊面貌修造紅旗渠這一偉大創舉,研究、展示、傳播紅旗渠精神,全面反映紅旗渠建設歷史而建立的紅旗渠紀念館,2000年改擴建后,新館於2014年正式開館。

紅旗渠紀念館,建筑面積6300余平方米,布展面積4000余平方米,展線總長565米,串聯起六個展廳,依次為:“序”、“千年旱魔 世代抗爭”、“紅旗引領 創造奇跡” 、“英雄人民 太行豐碑” 、“山河巨變 實現夢想” 和“繼往開來 精神永恆”。

紀念館珍藏的珍貴歷史照片達320幅、實物1123件,真實還原了當時開鑿紅旗渠時艱苦的勞動環境,反映出“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

其中,紅旗渠建設者們曾使用過的除險鐵鉤,把參觀者帶回到他們九死一生、凌空除險的勞動場面。

上世紀60年代修渠的炸藥箱,也值得人們的關注。外觀看似平淡無奇,箱蓋上的鐵環鏽跡斑斑,但背后的故事卻令人感動。當時,工程指揮部人員長期在工地,無處存放生活用品。經指揮部研究,財務作價,指揮部工作人員買來廢炸藥箱存放生活用品,並把購買收條貼於箱子蓋背面作証。一個小小的廢炸藥箱成了用來衡量黨性原則的標尺,成了印証共產黨人的自律與清正的標志。

此外,紀念館運用空間環境、雕塑、繪畫、燈光、多媒體、圖片、場景模型、影像等藝術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領導林州人民苦戰10年改造山河的壯舉。

2021年,紅旗渠紀念館被中國僑聯確認為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責編:韓嘯、皮博)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