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品牌活動>>親情中華>>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親情中華·雲上基地”湖南博物院
2023年01月06日21:51  

1972年初,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東郊的馬王堆,一個重要的發現震驚了中外,它就是被稱為20世紀世界最重大考古發現之一的馬王堆漢墓。

1972年到1974年間,考古工作者共發掘了3座西漢古墓。千年不腐的西漢侯爵夫人遺體、保存完好的漆器、精美的絲織品、種類豐富的食物……出土的3000多件珍貴文物,幾乎涵蓋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伴隨著馬王堆漢墓的發掘,保護和展示漢墓出土文物的湖南博物院,也逐漸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湖南博物院坐落於長沙市開福區,佔地面積4.9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9.1萬平方米。經過七十年的發展,尤其是隨著湖南考古發現的增多,今天的湖南博物院,已經成為省內最大的歷史藝術類博物院。現有館藏文物18萬余件,尤以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銅器、楚文物、歷代陶瓷、書畫和近現代文物最具特色。為了使這些文物瑰寶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博物院精心打造了“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和“湖南人——三湘歷史文化陳列”以及青銅、陶瓷、書畫、工藝4個專題展館來展示這些優秀的文化遺珍。

西漢印花敷彩紗絲錦袍,位居博物院十大鎮館之寶的首位,1972年出土於馬王堆一號漢墓,衣長132厘米,通袖長228厘米,形制為交領、右衽、直裾,袖筒較肥大,面料採用多色印繪工藝,花紋印制線條流暢,層次分明。是迄今所見最早的印花與彩繪相結合的絲織品。

商代的人面紋方鼎,1959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材寨子山。高38.5厘米,長29.3厘米,寬23.7厘米,整體呈暗綠色,長方形,器物四面醒目的浮雕人面主題紋飾,生動嚴肅,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是全國唯一的以人面紋為飾的鼎。

商代豕形銅尊,1981年出土於湖南湘潭船形山。高40厘米,長72厘米,其周身紋飾精美和諧,頭部陰刻獸面紋,腹背為鱗甲紋,四肢為倒立的夔紋,各種紋飾的變化與配合處理得恰到好處。以野豬作為器物形制的文物,在現有的商代青銅器中僅此一件。

戰國時期的人物御龍帛畫,1973年出土於湖南長沙子彈庫1號墓。長37.5厘米,寬28厘米。距今已有2400多年,是我國現存年代最為久遠的人物肖像帛畫,因其形象刻畫生動傳神,線條精微細膩,被稱為中國早期肖像畫的杰出代表。

作為一所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珍寶庫,湖南博物院館藏的18萬余件珍貴藏品包羅萬象,從史前人類的打制石器,到精美絕倫的青銅尊彝,從馬王堆漢墓的綾羅鍾鼎,到明清文人的妙墨丹青,無一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與湖湘歷史的見証。

2020年,湖南博物院被中國僑聯確認為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責編:張鐘丹、蔡雨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