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華僑華人歷史研究》
【僑鄉研究】移民經驗作為文化資本的僑鄉實踐探析——以文成縣回流移民經營“僑家樂”為例
2023年01月04日14:43  來源:中國僑聯

一、問題的提出

(一)文獻回顧

僑鄉是海外僑胞、歸僑僑眷和華裔的家鄉。在持續不斷跨國移民和流動的過程中,華僑華人多元豐富的跨國實踐和海外生命歷程的生動敘事,為其家鄉在一般中國鄉村的基礎上,賦予了“僑”的獨特性,對僑鄉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陳達在閩粵兩地僑鄉的研究中描述了南洋華僑在僑鄉日常生活、社群文化、教育、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變遷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為研究跨國移民和僑鄉的學者提供了重要參考。改革開放以來,學者對僑鄉發展從多個主題、不同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討。其中主要包括,從跨國經營、移民匯款、公益捐贈等主題分析華僑華人對僑鄉經濟發展的影響﹔從新移民外流、兒童留守等主題探討跨國移民過程中僑鄉出現的社會問題﹔從華僑的公民參與、華僑村官等主題闡述歸僑對僑鄉基層政權建設的重要影響,並提出僑鄉社會資本等命題,拓展了僑鄉研究的理論視角。黨的十八大以來,鄉村振興成為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僑鄉作為中國鄉村獨具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了學者的關注。段穎闡述了僑鄉在人口、物資與信息流動等方面具有開放、流動、靈活的特質,能通過海外僑胞回歸本土、以“僑”為橋帶動鄉村公益事業的發展﹔李蘇豫等人強調僑鄉傳統文化價值的挖掘及物質文化遺產活化在僑鄉復興中的作用﹔王敦輝、甘滿堂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方面解釋了僑鄉文化的內涵,並認為其與僑鄉農村的產業振興與生態振興有高度契合性﹔王逍以民族互嵌的視角分析了閩南畬族“下南洋”的移民謀生歷程形塑的“過番”文化與漢族文化的良性互動,為繁榮興盛農村文化做出了貢獻﹔王怡蘋描述澳頭僑鄉通過將古厝改造成閩僑文史館、僑胞設計興建北歐藝術中心等方式實現傳統文化景觀的經濟賦能,進而為僑鄉轉型與鄉村振興帶來新動力,為歷時性的僑鄉文化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

從現有的文獻中不難發現,學者對僑鄉社會發展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討論,內容主要涵蓋了跨國移民流動對移民輸出地帶來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影響。在僑鄉農村地區發展的研究中,學者則著重從僑鄉之於中國其他農村地區的異質性入手,分析僑鄉在文化資源、社會網絡兩個方面實現鄉村振興的優勢。但是,現有的研究缺少以歸僑為研究主體,對其在僑鄉投資經營活動情況的分析。歸僑是僑鄉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歸僑利用自身優勢在僑鄉開展的實踐活動,對僑鄉農村推動鄉村振興、實現社會轉型具有參考價值,亟需學界的研究與探討。

(二)理論框架

跨國移民的投資經營與僑居地和祖籍地的資源配置、社會網絡及消費市場需求等因素有緊密的聯系。本文以消費、文化與階級品位為分析工具,引入消費品位影響消費需求的視角進行分析。布爾迪厄在《區分》一書中論述了消費的品味區分。布爾迪厄認為,社會空間(social space)中,根據人們消費的習慣或品味形成了區分性空間,劃分了不同的社會階層。人們通過生活方式和消費偏好,展現自己在社會空間中佔據的位置。布爾迪厄認為,品味發揮一種社會導向作用,引導社會空間中特定位置的佔有者走向適合其特性的社會地位,走向適合位置佔有者的實踐或商品。學者在布爾迪厄關於消費、階級與文化的關系模型基礎上拓展,提出了“涓滴模型”(Trickle-Down Model)。這一模型認為,世界上工業化水平較低的國家(less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向工業化水平較高的國家(high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模仿商品、經營實踐和生活方式。由此,工業化水平較低國家的中產階級消費者模仿工業化水平較高國家消費者,當這些消費者賺取足夠收入來參與消費時,他們便會尋找與工業化水平較高國家相同的商品,以此展示他們是與工業化水平較高國家消費者最相關的地位群體,與工業化水平較高國家的消費者處於同一個社會階級。因此,西方生活方式作為“神話”(Western Lifestyle as Myth)使工業化水平較低國家消費者的品位和消費需求發生了改變。

我們將歸僑回流前僑居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與僑鄉農村地區置於上述模型中進行類比,將僑居地的日常生活和休閑活動的經歷和體驗概念化為移民經驗,提出移民經驗作為文化資本的概念,對歸僑在僑鄉農村地區的投資經營進行分析。本文以在文成縣經營的“僑家樂”項目作為研究個案,主要研究以下問題:其一,“僑家樂”項目是如何在僑鄉農村經營的﹔其二,在僑鄉農村的投資經營活動有哪些特點﹔其三,移民經驗如何影響回流移民的投資經營。

(三)調查地點與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作為調查地點。浙江省溫州市是我國著名的僑鄉,移民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時期(公元998年)溫州人赴高麗經商並定居的歷史。根據文成縣負責人的訪談,改革開放以來,文成移民數量迅速增加,成為溫州籍華僑華人的主體,佔僑胞總人數的85%以上。在溫州的各縣市區中,文成縣的僑胞數量約有16.86萬人,涉僑人口佔全縣總人口的約60%,高居溫州市首位,是浙江省第二大僑鄉。文成縣位於溫州市南部,其僑胞旅居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95%以上居住在經濟發達的西歐國家。文成縣僑團僑領眾多,文成籍華僑華人為主體的僑社團有55個,在華僑華人社團中擔任副會長以上職務的達1600多人,被譽為“僑領之鄉”。華僑華人是溫州市招商引資工程的重要對象。據報道,溫州市僑辦通過“溫商回歸領頭雁”工程,大力引導海外溫商回歸。文成縣多年來實施“華僑要素回流工程”,吸引華僑回鄉投資,每年回流的僑資達約100億元人民幣,是文成全縣財政收入的10倍。2020年,文成縣開展首批“僑家樂”民宿經營試點。文成縣悠久的移民歷史、豐富的僑胞資源、大量的歸僑投資為本研究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田野基礎。

本研究主要採用非參與式觀察、半結構訪談等研究方法。筆者對當地的僑務工作者、回流移民、“僑家樂”項目經營者、當地村民等共計20余位研究對象進行訪談,從實地觀察及“僑家樂”項目相關人士的敘述中深入了解“僑家樂”項目的產生背景、經營模式和經營成效。本文所使用的數據基於筆者於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在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進行實地觀察與面對面訪談所收集的資料。

二、“僑家樂”的經營模式

“僑家樂”項目是回流移民通過融合僑居地生活方式和僑鄉移民文化,將祖屋、古厝等建筑改造成特色民宿,而創造的具有僑鄉特色的鄉村旅游服務項目。“僑家樂”的經營模式涉及多個要素,是一個在政府引導、歸僑深耕、鄉民協作下,僑鄉各界共同探索實現合作一體化、資源活態化、發展可持續的經營模式。

(一)政府引導:提供政策支持與產業幫扶

僑鄉農村原本有著多家華僑經營的民宿和一部分閑置的古厝和自建祖屋。據調查,截至2019年底,文成縣20個“浙江省3A級景區村”中,民宿共有141家,其中僑資民宿78家,佔比約為55%。2020年3月,受全球新冠疫情影響,國際旅行受到限制,本地及周邊旅行的需求大量增加。在此背景下,溫州市文成縣提出“僑家樂”項目構想,引導歸僑共同思考民宿產業發展途徑,參與鄉村振興建設。首先,政府組織僑胞、僑聯及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共同協商探討“僑家樂”民宿的改造與項目經營計劃。2020年4月,文成縣政府牽頭成立“僑家樂”項目攻堅克難工作組,調動縣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等12個部門參與規劃,向參加試點的僑胞派駐文化旅游部門的工作人員,引導僑胞進行祖屋古厝的改造,內容包括綜合協調、項目實施、環境整治、宣傳推廣四個方面。文成縣政府邀請南田鎮、百丈漈鎮共10戶具有較好經營基礎的民宿加入試點,並在西坑畬族鎮、峃口鎮、銅鈴山鎮等鄉鎮梳理已經具備條件的現有和在建民宿,引導歸僑參與,融入“僑”元素。文成縣政府還對各鄉鎮進行摸底調研,搭建“僑家樂”項目招商儲備庫和招商推介平台,為回流移民提供參與“僑家樂”項目的渠道。

其次,政府為“僑家樂”項目提供配套的經濟扶持政策。文成縣政府為首批試點項目提供300萬元資金支持。其中,對主體民宿設施所在的建筑物內部設施設備改造提供造價預算50%的補助,對主體民宿設施所在的建筑物外圍設施設備改造、綜合環境提升提供實際支出的全額補助,並邀請銀行及農村信用社對經營者推出創業低息貸款等金融服務項目。此外,政府為“僑家樂”項目制定服務標准與獎勵機制。文成縣政府參考《國家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的標准,以《浙江省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中銀宿級民宿標准為基礎,結合僑鄉環境與建筑、設施與設備、文化特色等內容,制定出台“僑家樂”項目管理和等級評定標准。文成縣政府對於服務達到“一鑽、二鑽、三鑽”標准的民宿,分別給予10萬元、20萬元、30萬元的獎勵,鼓勵歸僑用心經營好“僑家樂”項目。

最后,政府為“僑家樂”項目提供產業幫扶。文成縣政府將“僑家樂”品牌民宿作為文成縣“療休養”基地,優先安排企業職工“療休養”團隊入住,為“僑家樂”項目尋找長期合作伙伴,推動項目實現產業化發展。文成縣政府還鼓勵縣外文旅體社團來文成開展活動,並邀請媒體對“僑家樂”項目進行推廣。

(二)歸僑深耕:僑居地生活方式與僑鄉特色的融匯

回流移民將僑居地的生活方式和休閑文化與僑鄉的自然環境、風土人情、歷史建筑相結合,創造具有海派文化特色的民宿服務。首先,歸僑通過對祖屋古厝的改造,將僑居地的生活元素融入傳統的鄉村民宿中。筆者整理文成縣首批10戶“僑家樂”項目經營者對祖屋、古厝進行改造設計的思路發現,在內部空間改造上,民宿的房間增加了歐陸風格的家具、擺件及油畫﹔民宿的餐桌採用歐洲傳統正餐常用的低桌(Low Table),並擺放鮮花或干花加以裝飾﹔民宿的廚房增加意式咖啡機、披薩烤爐、烤箱等西餐烹飪設備﹔民宿的書屋擺放的是介紹僑居地歷史、文化、語言相關的書籍。在外部空間改造上,古厝屋外庭院的設計也引入意大利庭院的風格,添置陽傘和木桌,提供咖啡和下午茶服務﹔在原有的古厝旁,歸僑搭建了具有哥特式建筑風格的新民宿等。歸僑對民宿的改造,把在僑居地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元素引入僑鄉閑置的古厝,在僑鄉營造出僑居地的生活環境和氛圍。

其次,歸僑通過結合僑居地與僑鄉本地的飲食特色,形成了具有海派文化特色的餐飲服務。一方面,歸僑為“僑家樂”項目的餐飲提供從歐洲進口的產品,例如從意大利、西班牙、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進口火腿、香腸、咖啡、紅酒、橄欖油等。另一方面,歸僑為“僑家樂”項目提供中西結合的海派中餐。一家民宿的經營者將歐洲的甜品與僑鄉本地的茗茶搭配,提供中西結合的“下午茶”。歸僑還將來自歐洲的食材、僑鄉農家的食材與傳統的中式烹飪技術進行融合,研發出“迷迭香檸檬烤走地雞”、“本地芒果配西班牙火腿”、“卡布奇諾山藥”等兼具僑居地與家鄉特色的菜品。歸僑深耕中外文化特色的融合,創造具有僑鄉特色的文創產品。例如,歸僑借助百丈漈鎮“劉伯溫故裡”的歷史文化品牌,推廣“伯溫貢茶”、“帝師皇菊”等特產和“文成福”吉祥物等文創產品。此外,歸僑還創新“僑家樂”品牌的宣傳,建立“一家民宿,一個主人、一個故事、一個微視頻、一個主題房、一套特色菜、一個伴手禮、一批書籍、一系列活動”的立體化宣傳模式,將“僑家樂”向周邊城市的中高消費人群推廣。

(三)鄉民協作:共創鄉村旅游的經營環境

鄉民協作是“僑家樂”項目經營的重要組成部分,歸僑與鄉民的聯系和合作為“僑家樂”的運營服務提供了保証。首先,鄉民為“僑家樂”的餐飲服務供應原料食材,“僑家樂”也為鄉民提供了向旅客直接銷售僑鄉特色農產品的渠道。鄉民飼養的家禽、種植的綠色蔬菜、釀造的米酒等成為“僑家樂”中餐飲服務的本地食材。一位“僑家樂”經營者介紹,在過去一年的經營中,大約向村民購買3000隻本地土雞、200隻山羊、5000斤米酒等農產品作為食材。歸僑在“僑家樂”民宿內設置免租金的助農銷售區,讓鄉民能夠直接將本地特產銷售給旅客。據一位歸僑介紹,其中一家民宿的助農銷售區已經幫助鄉民銷售糯米、山藥、南瓜等農產品超過1萬公斤,助農戶增收約10萬元。歸僑還投資承包一些鄉民的稻田,幫助鄉民擴大種植規模、提升產品質量。在食材供應與銷售過程中建立協作關系,既帶動僑鄉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又促進了僑鄉農業的發展,體現了資源活態化和發展可持續的經營特點。

其次,鄉民為“僑家樂”日常運營服務提供了人力資源,“僑家樂”也為鄉民提供就業機會和增收途徑。筆者通過訪談了解到,一部分服務於“僑家樂”的鄉民曾有在僑居地餐廳等服務行業工作的經驗,在服務流程上更有經驗,能夠為“僑家樂”提供較高質量的服務。一位“僑家樂”項目經營者告訴筆者,他們通過招聘有海外服務行業工作經驗的鄉民,來帶動當地村民提高酒店行業的服務意識和專業水平,讓更多的鄉民能參與到“僑家樂”項目的服務中,為鄉民提供就業機會和增加收入的途徑。據了解,自2020年以來,文成縣已經建成並對外營業的“僑家樂”民宿共18家,提供餐飲、住宿、導游等超過5000人的就業崗位,激活400余間閑置民房,接待游客約32.5萬人次,綜合收入超過9600萬元人民幣。參與其中的鄉民在掌握服務技能的同時也提升了文明意識,與歸僑共同營造文明好客的鄉村旅游經營環境。

最后,歸僑和鄉民還在民宿周邊環境治理上相互合作,在增加民宿規模的同時與村民協商農田規劃與環境保護,在不損害生態環境和村民家庭種植業、家禽養殖業等利益的基礎上開展“僑家樂”經營,在僑鄉合作的一體化過程中拓展“僑家樂”規模。

三、回流移民在僑鄉投資經營的特點

通過前文對“僑家樂”經營模式的描述,我們發現,在形式上,“僑家樂”與我國一般鄉村旅游業中的“農家樂”模式相似,都是在整合鄉村資源的基礎上,以中小型民宿服務為中心拓展形成集觀光、飲食、購物和娛樂為一體的旅游服務項目。在內容和過程上,“僑家樂”則突出了以回流移民為主體、以跨國網絡為紐帶、以僑鄉社會為場域的特點。“僑家樂”的經營過程體現了移民回流后,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與僑鄉獨特資源,對僑鄉社會發展從發揮“輸血”作用向實現“造血”功能的轉變。

(一)以回流移民為經營主體

文成籍移民主要分布在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由於歐洲疫情自2020年暴發后長時間未見好轉,經濟出現下行趨勢,文成籍僑胞在僑居地的日常生活和經營都受到疫情嚴重的、持續性的影響。與歐洲相比,疫情在我國得到有效控制,社會經濟生產和居民日常生活逐漸在必要疫情防控的基礎上有序恢復,增強了僑胞回流僑鄉的向心力。根據對浙江著名僑鄉青田的調查,有17.7%的海外僑胞選擇回國生活,其中選擇回國投資、創業、就業的僑胞佔27%,比2020年提高了10個點。在文成,截至2020年3月4日,共有376名海外僑胞返回,867名僑胞報備計劃返回。大量旅居海外的文成籍僑胞在疫情期間返回僑鄉,其中包括在僑居國從事跨國經營和投資的僑胞。這些回流移民返鄉前,在僑居地主要經營餐飲行業和服裝行業,通過與僑居地文化互動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溫州地區,農村有著攀比建房的傳統。祖屋面積的大小、樓層的數目以及裝修的精美程度體現了村民社會經濟地位的高低。僑胞在海外經營獲得成功的同時,也在僑鄉農村翻新或興建了許多家族的房屋。在攀比建房風氣的影響下,自20世紀90年代起,各式各樣的“洋房”已在僑鄉隨處可見。由於很多文成籍僑胞常年在海外定居,他們的家人也隨遷定居海外,很多具有僑居地建筑風格的祖屋洋房在文成處於閑置的狀態。僑胞回流以后,祖屋除滿足自住需要外,還有一大部分空間稍加改造修繕便能用作民宿和提供餐飲服務,成為“僑家樂”項目的主要載體。

回流移民的創業需求和投資意願也突出了其經營“僑家樂”的主體性。文成籍僑胞在海外經營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營商經驗,其經營理念是以“小生意、小資本、小企業”為主要特點的“溫州模式”。從前文筆者對“僑家樂”的描述中不難發現,其經營形式上也具有“溫州模式”的特點,這不僅反映“僑家樂”適合歸僑投資、符合歸僑的經營興趣,更體現了歸僑在經營中的主體性。一方面,在跨國經營活動中,大部分收入以移民匯款的形式匯回僑鄉。僑匯除償還債務、支付國內家庭成員日常開銷、興修祖屋、公益捐贈等消費外,通常還剩余一部分閑置資金,為“僑家樂”項目初期經營提供較為靈活的資金來源。另一方面,受歐洲僑居地疫情蔓延、經濟下行、能源費用上漲等因素影響,有一部分歸僑將其在海外的工廠轉讓、設備變賣,將投資經營的重心轉向僑鄉和國內市場。這些有創業需求和一定資金儲備的移民回流文成縣,轉入“僑家樂”的經營,使其規模不斷擴大。自2020年“僑家樂”開始經營以來,已有18家投入運營,14家正在建設﹔參與投資的回流僑胞累計約1萬人,投入僑資累計約5億元人民幣,回流移民已經成為“僑家樂”項目主要的投資者和經營者,為僑鄉社會經濟發展輸入大量的創業資金。

(二)以移民社會網絡為紐帶

回流移民的社會網絡是“僑家樂”項目的紐帶,鏈接經營所需的商品進口渠道、人力資源與客戶資源。歸僑在僑居地建立的跨國網絡,在回流后仍舊是維系商品貿易的重要紐帶。回流僑胞通過長期合作的進口渠道,能夠更加直接、快捷地為“僑家樂”提供較高質量的裝修材料、烹飪設備、食材和酒類產品。文成縣不少僑胞在意大利經營餐飲行業和進出口,對餐廳的設計和裝修流程較為熟悉,對僑居地食材和酒類的供應商也較為了解,使“僑家樂”項目能以較低的價格、較快的速度,通過進口獲得較高質量的商品。歸僑在僑居地華人社團中建立的關系,也給“僑家樂”項目匯聚鄉賢、引進人才提供了便利。歸僑通過同鄉的華人社團,招聘了專業的咖啡師、甜品師等服務人員,為“僑家樂”中具有僑居地“原汁原味”特色的咖啡文化、下午茶文化等特色項目提供了必要的人才資源。歸僑還招聘了一批曾經在歐洲的餐廳工作的服務人員加入“僑家樂”服務團隊。他們在實際經營的過程中發現,這些有餐廳工作經驗的員工能為“僑家樂”的旅客帶來更高質量的服務。跨國網絡還連接了“僑家樂”上游和下游產業鏈。據一位經營者介紹,一些“僑家樂”從民宿、餐飲、購物到觀光的服務都是由家族兩代人合作經營,各有分工。歸僑在祖籍地建立的僑鄉社會網絡也為家族鄰裡互利共贏提供了便利。例如在僑鄉特色的農產品供應方面,歸僑在家鄉的“熟人關系”和聲望,讓鄉民更願意與歸僑合作,拓展家庭農場,擴大種植養殖規模。歸僑在僑鄉的社會網絡還為“僑家樂”提供了固定的客戶來源。歸僑相互協作經營的“僑家樂”比普通農家樂和民宿酒店更具僑鄉特色和競爭力,成為了當地居民和周邊縣市居民休閑娛樂、集會交流的首選場所之一。跨國網絡使回流移民充分發揮以“僑”為橋的作用,有機連接農戶、公司、創客、村集體等資源,實現其為僑鄉社會經濟發展由“輸血”向“造血”作用的轉變。

(三)以僑鄉社會為實踐場域

僑鄉良好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氛圍共同構成“僑家樂”的實踐場域。相對於一般農村,文成僑鄉面臨的城鎮化壓力較小,人口大量在海外也導致僑鄉的自然環境破壞相對較少。文成縣生態環境較好,森林覆蓋率達約70%,建有14個國家級風景區,旅游資源豐富。據文成縣委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文成籍僑胞捐資家鄉各類社會公益事業累計達2.5億元以上,包括參與修繕和建設公路、學校、祠堂、老人活動中心等設施,使縣域內基礎設施和交通條件高於一般農村平均水平。以文成縣玉壺鎮為例,其轄域內森林覆蓋面積大、空氣含氧量高、山水景色秀美,擁有“朱陽九峰”、碧坑“三潭三瀑”等自然景觀。鎮內建設有“百姓書屋”、沿溪騎行綠道、河畔公園以及多個停車場等公共基礎設施。良好的自然環境和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為歸僑投資鄉村旅游業提供了良好的場所。悠久的跨國移民歷史則型塑了僑鄉開放包容、熱情好客的社會氛圍。華僑華人從旅居海外到回流家鄉的生命歷程型塑了“愛拼敢贏、勇於嘗試”的移民企業家精神和“思念故土、回饋家鄉”的民族情懷。經營者和鄉民建立了良好的鄰裡關系,這是一般的“農家樂”經營者難以達到的。歸僑除了在“僑家樂”民宿裡為鄉民提供助農銷售專區,方便鄉民銷售本地農產品之外,還在收購農產品時,盡量不與鄉民爭奪利益。據一位經營者介紹,他經常向經營團隊的同事強調,收購食材時要照顧鄉民的收益,即使有些訂單可能暫時虧本,也不能刻意壓低收購的單價。這些華僑在之前的跨國經營中有一定的經濟積累,在經營資金流轉上有一定的靈活性。在“僑家樂”經營中,營利不作為其首要的目的。良好的多元開放的社會氛圍為異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匯創新提供了實踐場域,為回流移民營造了良好的創業營商空間。

四、移民經驗在僑鄉的運用與融合

本文研究的回流移民曾長期在海外從事跨國投資經營。從移民的跨國活動來看,這些僑胞之前從僑鄉農村遷移至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的過程,即是從工業化水平較低的地區向工業化水平較高的地區遷移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歸僑在海外的經營中積累了一定的經濟資本,在僑居地長期生活使他們積累了與西方中產階級生活方式及消費活動類似的體驗。這一段經歷成為歸僑的移民經驗和敘事,在他們與生活在僑鄉及周邊地區同胞通信往來的過程中,建構了僑鄉對僑居地生活方式的想象。因此,歸僑將僑居地生活方式和消費活動引入僑鄉,用於僑鄉鄉村旅游的經營。需要指出的是,與西方生活方式神話在其他較低工業化水平地區的實踐不同,歸僑並沒有對西方生活方式進行盲目崇拜和簡單復制,而是作為一種移民經驗,與僑鄉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不難發現,歸僑在“僑家樂”經營中,圍繞消費者對僑居地休閑旅游方式的追求,開展服務和推廣。首先,歸僑結合僑居地與僑鄉的特色,在“僑家樂”的實踐中創造了融合西方生活方式與僑鄉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務體驗。與周邊地區傳統的“農家樂”單一推廣鄉村特色的旅游體驗相比,與僑居地休閑服務相結合的“僑家樂”民宿是質量較高、體驗較好的消費產品,滿足了僑鄉及周邊城市收入較高的消費者日益提升的對休閑活動的消費需求和對更高質量的鄉村旅游服務的期待。其次,特殊的時期給消費行為帶來限制。由於全球新冠疫情的影響,跨國活動受到檢疫的約束和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e)的限制,國際交通的成本增加,這使有跨國旅行這一消費需求的消費者難以出國消費。同一時期,“僑家樂”的產生為其提供了一種距離更近,出行成本更低,且能夠提供西方國家特色產品和生活方式體驗的旅游服務,便吸引了眾多周邊城市收入較高的消費者群體。

歸僑經營“僑家樂”的實踐活動反映了“兼容並蓄,守正創新”的精神,是移民經驗作為文化資本在僑鄉的實踐。歸僑改造僑鄉祖屋古厝的過程中,將歐洲的裝飾品等作為元素植入其中,將居住、飲食和休閑活動的區域依照順序組合在一起,同時又保持了古厝和祖屋原有的外部建筑結構,反映了他們借鑒僑居地生活方式的過程中追求“有序、協調、功能一體”,保護了僑鄉建筑的外部原貌,使僑鄉歷史傳統和文化景觀得以保留與傳承。歸僑還將移民經驗融入“僑家樂”經營中,同時傳承優秀中華文化,豐富了跨國移民企業家精神。例如,一對夫妻考慮到疫情期間家中老人需要照顧,因此將意大利經營服裝加工的設備和廠房變賣,回鄉投資經營“僑家樂”。據了解,他們還經常將父母請到民宿裡,與游客分享他們家的移民歷程和回流故事,傳播孝文化。通過深耕僑鄉傳統特色和文化,歸僑超越了“西方生活方式的神話”在較低工業化水平地區實踐的局限性,避免了將僑居地的生活經驗機械套用於僑鄉的投資經營中。他們將在海外生活與經營的經驗與僑鄉農村特有的農業產品相結合、與僑鄉的自然風光相結合、與多元包容開放的移民文化相融合,從而推出了具有“僑姿、僑韻、僑味、僑品、僑情”的旅游產品。“僑家樂”民宿成功吸引了僑鄉周邊城市的中高消費群體,為僑鄉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成為回流僑胞在僑鄉農村地區成功經營的典型案例,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僑鄉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

本文以布爾迪厄關於消費、階級與文化的理論模型作為分析工具,並在此基礎上提出移民經驗作為文化資本的概念,為回流移民與僑鄉社會發展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分析視角。本文描述分析的“僑家樂”成功的經營模式及特點,為我國其他僑鄉農村地區整合資源,吸引海外僑胞回流投資,實現鄉村振興和僑鄉社會發展提供了具有參考價值的典型案例。

當然,本文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的個案文成縣回流移民主要來自西方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回流移民具有一定的教育水平、較多的資金積累、較為豐富的營商經驗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本文的個案研究難以為回流移民多數來自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僑鄉研究提供經驗上的借鑒和參考。此外,“僑家樂”項目在文成縣經營的時間較短,其能否在長期的經營實踐中對鄉村振興和僑鄉社會發展持續產生作用和影響,有待筆者未來進行回訪與跟蹤調查進行后續的補充和分析。回流移民在僑鄉鄉村振興過程中帶來的其他變量和影響因素,也有待學界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探討。

摘自:林勝、王東偉、尹夢偉:《移民經驗作為文化資本的僑鄉實踐探析——以文成縣回流移民經營“僑家樂”為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22年第4期。注釋從略,如有需要請參見原文。

(責編:蔡雨荷、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