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康偉:增強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戰略定力 為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譜新篇闖新路建新功
2022年12月18日15:57  

10月16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勝利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58次提到了“文化”。既對新時代十年文化工作進行了總結,也專門在第八部分為文化領域未來五年的工作明確了使命任務,闡明了基本原則,提出了實現路徑,充分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的文化自覺、堅定的文化自信、強烈的文化擔當、深沉的文化情懷,為做好新時代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將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關於文化建設的新部署,特別是針對文化自信自強提出的新要求,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等重要論述結合起來,原原本本學習、逐字逐句研讀、深入系統把握,全面准確領會精神實質和精髓要義,並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

一、深刻領會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重大戰略意蘊

黨的二十大報告第八部分題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開宗明義地指明了未來五年我們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價值目標就是要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這是黨中央深刻把握文化建設規律和文化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的地位作用,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是繼續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動員令”,必須全面領會、牢牢把握。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實踐過程來看,“堅定文化自信”到“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是一個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成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等現實基礎為支撐,提出文化自信的重要論斷,並成為“四個自信”中的重要內容,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於文化建設的原創性貢獻,是我們前進道路上抵御困難干擾和不利環境的內力和定力,為實現中華民族真正屹立於世界之林提供了精神高地。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豐富文化自信的內涵,提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明確將堅定文化自信、推進文化自強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緊密聯系在一起,成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創新。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進一步將文化自信概括為“三個更”“三個最”,即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代表著我們黨對文化建設的理論認識進一步升華。回望新時代的十年,我們見証了文化自信成為凝聚和引領國家、民族勝利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見証了在文化自信的引領和保障下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見証了中華民族在堅定文化自信、推進文化自強中邁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輝煌歷程。

當前,我們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交匯點,全球經濟形勢較為嚴峻,大國關系復雜多變,新冠肺炎疫情反復延宕。越是關鍵時刻,越需要文化作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克服困難、勇毅前行。黨的二十大報告關於文化建設表述的變化,體現了我國文化建設的內涵在不斷豐富,要求在不斷深化。我們要充分認識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是新時代國家文化戰略的繼承和發展,進一步增強理論自信和戰略定力,以更為宏闊的視野去觀照與落實相關要求,堅定不移走好文化強國之路。

二、牢牢把握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著力點和用功處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重在為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提供多元支撐。北京出版集團作為首都北京唯一綜合性出版集團,應當清醒認識文化自信自強,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應當主動聚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新時代新征程上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著力點和用功處,結合出版工作實際和轉型發展目標定位,做到守正創新,精業篤行,不斷為建設生機勃勃的中華民族精神家園提供支撐,為出版強國、文化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一)矢志不渝堅持為人民做出版,在“雙效統一”上譜新篇

出版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人民放歌、為時代鑄魂的重要工作。近些年,北京出版集團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出版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和指示批示,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向,堅持精品戰略,著力提質增效,在獲國家級重大獎項、入選重點規劃的項目數量上屢創歷史新高。今年更有《遠去的白馬》《平安批》兩部作品同時入選“五個一工程”獎公示名單,創造了連續2屆有2部作品同時入選的佳績。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為我們未來的工作明確了原則和方向。進入新時代,我們將繼續堅持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根本要求﹔堅持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堅持緊跟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從滿足“審美的需求、藝術的享受、心靈的陶冶、精神的富有”四個維度策劃出版更多攀高原、登高峰的優秀作品。同時深化理念和思路的轉變,著力推動主題書、項目書成為暢銷書、網紅書,真正實現“雙效統一”“雙效俱佳”。目前,“紀錄小康工程”叢書(北京卷)、《尖銳對話》、《西海固筆記》等一批精品力作已脫穎而出。下一步,我們將以更加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加快推進《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官方報告》、“北京文化書系”、《寶水》、《蒼生大醫》、“中國生態博物叢書”等一批“雙效統一”的重點圖書,在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中展現京版擔當和京版實力。

(二)主動求變構建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在融合發展上闖新路

新時代的十年,我國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一批重大文化工程相繼實施。面對新形勢新變化,北京出版集團聚焦“主業更加突出、產業更加多元、核心競爭力更加強勁”的發展定位,應時而動、順勢而為,創新提出以文化為核心,以出版為基礎,打造北京文化新地標。主動轉觀念換思路,大力推進“出版+”破圈、跨圈、融圈發展,不斷豐富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有效供給,強勢打造了“十月簽約作家”“十月IP孵化計劃”“十月文學之夜”“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計劃”等一批有競爭力、有影響力的出版文化品牌和標志性成果,受到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

黨的二十大將“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寫入報告,為我們繼續走好出版融合發展之路,推動優秀出版成果和文化品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增強了底氣,堅定了信心。下一步,我們將積極總結“北京十月文學月”的成功經驗,持續擦亮“十月”文學金名片,拉北京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長和延伸“十月”品牌影響力,認真研究如何實現“十月”IP的“全年在線”“無處不在”和“走向國際”﹔著力思考如何將集團擁有的品牌資源變為多方互惠共贏的平台資源,在持續做足存量的同時,聚合更多優質資源培育增量。同時,將繼續以北京文化新地標建設為引力場,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不斷深化“破圈、跨圈、融圈”發展。通過行業深耕、數字化賦能、跨界協作,不斷創新產品形態、融合多元業態、開拓全新領域,提升京版文化產業園區全場景服務能力和全時段發展活力,構建起事業產業發展新格局,爭取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實現逆勢上揚,在融入新時代首都建設發展新格局中走在前列,為文化強國建設拿出京版行動、貢獻京版力量。

(三)守正創新推動出版貿易和國際合作,在文化“走出去”上建新功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僅要滿足國內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更要努力在世界舞台和國際市場上大放異彩,提升中華文化輻射力、影響力、感召力。近年來,北京出版集團認真貫徹黨中央關於加強國際傳播能力、講好中國故事系列重大部署,高度重視出版“走出去”工作,目前已與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出版機構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同時,對標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建設定位,堅持以書為媒,以文搭台,傾心打造了“品讀北京”、十月作家居住地等品牌活動和跨國交流平台,精心策劃舉辦“潮北京2021”北京—倫敦雙城連線交流活動、“文學之橋連五洲”詩歌朗讀活動暨首屆全球華僑華人青少年征文活動等多場跨國文化交流活動,與馬來西亞的漢文化中心、沙特的阿拉伯文學出版中心,泰國紅山出版有限公司建立起密切的合作關系,有力推動了文化交流和版權貿易相互促進、良性循環。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新時代為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台,我們將把握機遇,乘勢而上,在前期取得的成績、總結的經驗基礎之上,堅持以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為原則,立足“多出好書”這個根本,繼續加大版權貿易,提升集團品牌的海外知名度,爭取在版權輸出數量和種類上實現新突破,品牌圖書入選國家級外宣項目數量進一步增長。同時,不斷創新活動形式,以新視野、新構思、新路徑拓展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形態,推出更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此外,還將順應新時代科技發展大潮,深耕“科技賦能”出版,積極採用“借船出海”等方式,聯合科技類戰略合作伙伴的國際化平台,推動集團優質圖書和中華文化在海外“落地生根”,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作者系北京市僑聯常委,北京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來源:北京僑聯

(責編:黃瑾、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