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華僑華人歷史研究》
【書評書介】新視角、新主題、新史料——讀《美洲華僑與抗日戰爭》有感
2022年11月16日16:40  來源:中國僑聯

海外華僑傾力援助祖國抗日對於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發揮了必不可少的作用。海外華僑抗日研究也成為學界研究的重要課題,相關研究成果非常豐富,改革開放以來已有10多本專著出版,其中以全方位、綜合性的論述居多,國別區域性的專題研究相對較少,並且所用資料主要來自國內。就美洲華僑與抗戰來說,學者們關注的焦點集中在美國華僑身上,對加拿大及拉美華僑的研究極少。暨南大學潮龍起教授的新著《美洲華僑與抗日戰爭》在很大程度上填補了這一空白。全書共八章,圍繞重大事件、重點社團、重要運動,以點帶面地呈現了美洲華僑多種形式的抗日救國運動。該書不僅充分利用民國政府和廣東僑鄉創辦的僑刊和美國、加拿大及其他南美國家發行的華文報紙,細致入微地再現了美洲華僑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圖景,而且在理論上用民族主義話語解讀了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海外動員工作與美洲華僑國家認同的建構,具有學術深度,對於深化華僑抗戰史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一、新視角:戰時華僑民族主義的理論解讀

華僑對祖國抗日戰爭的大力援助是繼辛亥革命之后華僑的第二次民族主義高潮,這種看法已經被學界普遍接受。但是,對於這種民族主義高潮興起的內在思想動因,學界並未深入加以分析,僅有台灣的李盈慧教授在《華僑政策與海外民族主義(1912—1949)》中有所涉及。《美洲華僑與抗日戰爭》一書則專設第四章探討以南京國民政府為主體的各派政治力量和海外僑團、僑報,如何通過僑刊、廣播、函電、演說等方式闡發民族主義,從思想和情感層面喚起美洲華僑對祖國的認同,從而投身到抗戰建國的民族復興大業中來,這可以說是全書的最大亮點。

對抗戰時期民族主義話語的運用與美洲華僑祖國認同的構建的解讀,一定程度上了彌補了華僑與抗日戰爭相關研究理論的欠缺。該書闡述了中國政府、社會各界以及美洲僑團和僑報,如何運用領土、主權和人民三位一體的民族國家理論,塑造華僑的領土主權觀念和國民身份歸屬﹔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領土主權的侵犯和人民生命財產的侵害,造成中華民族的悲慘命運,以此構建美洲華僑與中國的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增強美洲華僑對祖國的認同,筑牢其情感和思想基礎。

該書還通過運用血緣紐帶、歷史記憶及文化精神等層面上的聯系,構建和喚醒華僑對祖國的集體記憶,增強華僑對祖國的骨肉親情和精神歸屬。國民政府、愛國知識分子以及美洲僑團、僑報等,運用“炎黃子孫”“軒轅子孫”“中華兒女”“同胞”“兄弟姐妹”等富有親緣色彩的稱謂來指稱包括華僑在內的全體民族成員,構建華僑與祖國的血緣關系,增強華僑的愛國精神、民族意識和團結信念。

二、新主題:研究領域的拓展

該書在研究領域方面有多方面拓展。一是著力呈現美國華僑戰時國民外交的獨特作為。該書第五章是對抗戰時期美洲華僑開展國民外交的專題性分析,是研究內容上的一大創新之處。國民外交的主場是美國,其目的是揭露日本政府和在美日人對其侵華行徑的虛假宣傳和粉飾,繼而爭取美國政府和民眾對中國抗戰的同情和支援。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美國一直奉行孤立主義政策,不願卷入中日戰爭之中。為爭取美國輿論、道義乃至物質的支持,反擊日本的虛假宣傳,美國華僑借助其在地化優勢,開展規模浩大的國民外交運動。其形式主要有:創辦報刊和出版圖書、游說美國政府、公開演講、舉行游行示威、與美國援華組織合作舉辦“一碗飯”籌款運動、阻止廢鐵運往日本等。這是美國華僑支持祖國抗戰的一種獨特而重要的方式,其成效顯著、影響較大。

二是專章探討美洲洪門對抗戰的支持和貢獻。該書第七章專門探討了抗戰時期美洲洪門以民族大義為重,摒棄過去對國民黨和民國政府的成見和宿怨,組織動員全美洲洪門堂會成員乃至整個華僑社會竭盡全力支援抗戰。現有華僑與抗日戰爭的相關成果多將洪門納入整個華僑救國團體范疇進行研究,鮮少進行專題論述。該書則辟專章對美洲洪門的抗戰貢獻進行分析。作者認為,洪門堂會在東南亞大部分遭禁,而美洲洪門組織則基本自由發展,其成員往往與地緣會館和宗親會館具有交叉重疊性,擁有較為發達的組織網絡,在一些華埠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中華會館(公所)。因此,美洲洪門在支援祖國抗戰中的獨特貢獻不容低估,這也是致公堂領袖司徒美堂被國共兩黨均奉為座上賓的重要原因。

三是兼顧美洲華僑的救鄉運動。該書第八章論述了戰時美洲華僑的救鄉運動,也是研究內容上的一大拓展。在日軍侵襲廣東沿海地區造成重大損失的背景下,廣東僑鄉官民以官府為主導,以民間組織為主體,通過各種渠道向僑胞寄發信函和僑刊鄉訊,或派專員前往美洲募捐,動員美洲華僑開展救鄉運動。在此過程,他們採用了一種“救鄉即是救國”的敘事邏輯,將華僑的“救鄉運動”統一到“救國運動”中來。美洲華僑社會已有的地緣性和血緣性社團網絡,為救鄉運動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組織運行機制,使得籌款活動得以順利進行。

三、新史料:對華文報刊和僑刊鄉訊的深度挖掘

該書作者十分注意一手史料的挖掘利用,尤其體現在對抗戰時期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當地出版的華文報刊資料的廣泛搜羅和分析,國內學界在以往研究中較少用到這類資料。這些華文報刊有些是華僑自主創辦的,有些是由國民黨授意海外黨支部主辦的。其中比較知名的有:親國民黨的舊金山《少年中國晨報》、芝加哥的《三民晨報》,政治上中立的《世界日報》《中西日報》《大漢公報》,左翼進步人士創辦的《先鋒報》《美洲華僑日報》等。作者對這些華文報刊上有關抗戰的內容分門別類加以整理,真實還原了美洲華僑全體參與抗日救亡運動的生動場景,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

對於戰時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外交部及國民黨海外部主辦的僑刊,包括《海外月刊》《華僑半月刊》《華僑動員》《華僑先鋒》等,作者也對其中的相關內容細致甄選,深入解讀戰時國民政府的僑務政策及其對美洲華僑的宣傳動員策略等。美洲華僑的故鄉台山、開平、新會等地,也創辦了不少僑刊鄉訊,如《新寧雜志》(1909年創刊)。這類僑刊的主要功能是向海外華僑傳遞家鄉的消息,被稱為“集體家書”。抗戰時期的僑刊鄉對激發美洲華僑開展“救鄉運動”的熱情發揮了特殊作用。

當然,該書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該書更多地關注美洲華僑對祖國抗日戰爭的參與和貢獻,而忽視華僑在居住地國家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活動和作用。其次,該書對於抗日戰爭時期美洲華僑左翼團體,包括美西的加省華工合作會、加省華僑青年救國團、紐約華僑青年團支援祖國抗戰的活動及其作用幾乎沒有涉及。最后,該書對於美洲僑社華文報刊資料的利用雖然值得稱道,但對於英文檔案文獻和英文報刊的利用就稍顯欠缺,所以在論述華僑開展國民外交時難免不夠全面。比如,華裔女醫生張瑪珠(Margaret Chung)利用自己名義上收養的白人“義子”關系,為“飛虎隊”招募了最初的200名美軍飛行員,1945年她獲得國民政府頒發的榮譽國民勛章,其傳奇故事已被美國學者寫成傳記。

(摘自:李愛慧、阮顯茜:《新視角、新主題、新史料——讀<美洲華僑與抗日戰爭>有感》,《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22年第3期。注釋從略,如有需要請參見原文。)

(責編:蔡雨荷、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