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界風採
美國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榮譽會長盧威:
用筆和鏡頭記錄故鄉巨變(僑胞說·祖國在我心中(72)) 
本報記者  嚴  瑜
2022年10月10日08:3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為盧威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採訪時留影。
  (受訪者供圖)

旅居美國30余年,77歲的盧威保持著一個多年不改的習慣——用筆和鏡頭講述祖國的日新月異和游子的桑梓情深。無論是作為一名華媒人,還是作為一名寫作者,對盧威而言,與祖國有關的一切,都是他筆下和鏡頭裡的“主角”。

以下是他的自述。

在海外見証祖國日益強大

1987年,我太太赴美國留學。3年后,我離開故鄉上海,隨太太一起到洛杉磯生活。

我從小熱愛寫作,在國內曾從事多年文字工作。到洛杉磯后,我在當地一家華文媒體找到一份編輯工作,后又負責報社的廣告營銷業務。

到美國時,我已45歲。故土情深,千裡之外的祖國始終是我心中揮之不去的一抹鄉愁。平日裡,隻要聽到與祖國相關的消息,我總是難抑興奮之情。

記得1997年3月,中國海軍軍艦首次訪問美國本土。當地時間3月21日清晨,我和太太、兒子帶著五星紅旗,駕車2個多小時,從洛杉磯趕往中國海軍軍艦停靠的聖地亞哥軍港。我們到后發現,軍港碼頭早已聚集了許多僑胞,大家拉起歡迎橫幅,一同揮舞五星紅旗,迎接中國海軍的到來。

在美國海軍軍樂隊奏響的歡迎曲中,中國海軍“哈爾濱”號導彈驅逐艦、“珠海”號導彈驅逐艦和“南倉”號綜合補給船組成的艦艇編隊徐徐駛近軍港碼頭,軍艦上的八一軍旗迎風飄揚,在陽光下格外耀眼。那天,我們有幸登上“哈爾濱”號導彈驅逐艦舷梯參觀。踏上舷梯的那一刻,我頓時有了一種回家的感覺。當得知“哈爾濱”號導彈驅逐艦由上海江南造船廠打造,屬於“上海品牌”,我這個“老上海”更是說不出的激動。我還在軍艦上遇見2名上海籍士兵,我們用熟悉的家鄉話聊了幾句家常,並合影留念。

能在異國他鄉見証祖國的日益強大,這是我們海外游子最驕傲的事。而能用手中的筆和鏡頭記錄這些珍貴片段,更讓我心生自豪。

2008年4月,北京奧運會聖火傳遞活動在舊金山舉行。我和許多華僑華人搭乘巴士,前往舊金山,見証這一歷史時刻。活動現場,我站在火炬接力台附近,不停地高聲歡呼。第一棒火炬手是中國游泳名將、巴塞羅那奧運會冠軍林莉。當林莉高舉熊熊燃燒的火炬,向大家揮手,現場掌聲雷動,一面面五星紅旗匯成一片紅色的海洋。我迅速舉起相機,定格這個令人動容的畫面。后來,我拍攝的一組北京奧運聖火舊金山傳遞的照片被國內外多家媒體採用,廣為傳播。

穿梭中外講述中國故事

在美國生活的30多年間,我始終沒有放下手中的筆和鏡頭。直到現在,盡管已77歲,我仍不覺疲倦,經常奔波在新聞報道的第一線。除了採寫當地僑團華社的故事之外,日新月異的中國是我報道最多的“主角”。

2011年,第六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在重慶舉行。我與多國華媒代表一起受邀參加,並在論壇期間有機會參觀重慶的市容市貌。那趟行程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20世紀80年代,我還在上海工作時,曾與老同事們到重慶考察。記憶裡,嘉陵江邊擠滿了自行車、摩托車,城市街道擁擠逼仄。然而,時隔近30年再到重慶,眼前的山城早已煥然一新。走到當年“打卡”過的解放碑步行街,高樓林立,人聲鼎沸,一片繁華。我和華媒同行還參觀了當地的新型居民樓。一排排拔地而起的樓房,寬敞明亮,衛生設備、廚房爐灶等一應俱全。我迫不及待地記錄下所見所聞,回去寫成報道,傳播給更多美國讀者。

2015年的海南博鰲之行則讓我親身感受到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那次,我作為華媒記者,前去採訪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之前,說到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我和身邊朋友常會提到“廣交會”。在博鰲採訪期間,身邊的一切,無論是場館的硬件設施,還是活動的組織安排,都讓我連連感嘆其國際化水平之高。來自世界各國的各界嘉賓匯聚一堂,在博鰲亞洲論壇這一廣闊的平台上,交流互鑒,共謀發展。我從未如此直觀地感受到,中國與世界交流如此之深。通過這扇嶄新的窗戶,我看到一個更加自信、開放、樂於同各國合作共贏的中國。

每次在中國採風后,我不僅會把一路見聞寫成報道,還會在閑聊時當新鮮事講給周圍人聽。剛出國的那些年,我回上海探親,總是給親人講國外的故事,比如美國有高速公路、有摩天大樓。現在,我更多是給美國華僑華人和當地朋友講述中國故事,講中國的高鐵時速之快、中國的城市面貌之新。這些故事的背后是中國一日千裡的飛速發展。

在一起感受愛國思鄉情

除了從事華媒工作之外,我還加入了美國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與一群心向祖國、志同道合的文友寄情文字,書寫我們對故土的思戀。

加入協會30多年來,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觸,那就是海外僑胞對祖國的認同感越來越強。2019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協會協同僑團,舉辦了一次面向洛杉磯僑界的征文大賽,邀請僑胞暢敘鄉情。消息一出,100多篇征文如雪花般飛來,僑胞積極參與的熱情遠超我們的預想。我和協會的其他文友認真閱讀了每一篇作品,時常被文字蘊藏的愛國思鄉之情所深深打動。最終,我們將這些作品集結成冊,分發給當地僑團華社,受到熱烈歡迎。

記得我剛到洛杉磯時,當地的中國城裡多是來自香港、台灣的同胞。有一次,我遇到一名上海口音的老鄉,但對方就是不願承認自己是上海人。后來我得知,原來是那名老鄉當時覺得上海發展得不夠好,羞於提及。如今,類似的情況再也不可能出現。我每次回國,都驚嘆家鄉天翻地覆的變化。前兩年,我回上海,走出地鐵,竟在一簇簇高樓大廈之間分不清東南西北,走到很多地方都覺得繁華得如同市中心。而上海正是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的一個縮影。

現在,僑胞們聚在一起,說到自己的祖國,言語間都滿是自豪。遇到中國的重要節日,中國城裡總是早早地挂滿鮮艷的五星紅旗。每到中國國慶節,僑胞們還會自發聚在一起,舉行升旗儀式。盡管規模沒法與國內的升旗儀式相比,但當幾百名僑胞共同唱響國歌,我總是無法抑制地熱淚盈眶。祖國的繁榮富強正是我們海外僑胞昂首挺胸的最大底氣。

最近,我和一些朋友正在籌辦一場攝影展。我們想把僑胞們近年來回國拍攝的照片匯總到一起,讓更多人看到中國的發展步伐。我們相信,這些照片將讓人們認識一個充滿活力、充滿驚喜的中國。

(責編:皮博、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