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華人研究>>學術研討
中國僑聯華僑華人研究系列講座之“大國博弈:中美關系面面觀”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舉行
2022年09月26日16:20  來源:中國僑聯

2022年9月23日,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中國僑聯公益事業管理服務中心黨支部聯學聯建主題黨日活動暨中國僑聯華僑華人研究系列講座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舉行。哈佛大學博士、美國西方學院終身教授、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尹曉煌應邀作了題為《大國博弈:中美關系面面觀》的講座。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張春旺、副所長張秀明﹔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館長臧杰斌,副館長賈德成、寧一﹔中國僑聯公益事業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易超、尹媛媛及以上三個單位的工作人員60余人出席了活動。本次講座由張春旺主持。

尹教授在講座中分析了從1784到1785年間美國派出第一艘來華商船“中國皇后號”以來,近240年的中美關系發展史。尹教授強調,國家之間隻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持久的敵人,中美兩國的交往即為例証。縱觀中美兩國交往歷史中幾個重要合作階段,均是緣於共同的利益:如二戰期間中美結為盟國,是因為抵抗日本侵略﹔50年前尼克鬆訪華,是因為反對蘇聯的霸權﹔2001年之后的合作,是因為反對恐怖主義對世界的威脅。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與美國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相互間起到了經濟領域的互補,並無根本的利益沖突,因此,在若干個歷史發展的關鍵時刻,中美兩國才能夠合作共處,合作與競爭並存,合作多與競爭。當前,中美關系若要重回正軌,雙方必須重新建立共同利益,比如經濟領域的互補與合作仍可繼續,也有望成為這一合作的基點。

尹教授認為,盡管中美兩國在精英層面互動頻繁,但在美國基層——尤其是傳統制造業衰退、經濟困難、文化保守的中西部和南方的廣大地區,普通民眾對中國仍然存在隔膜。我們需要對他們講好中國故事,採用的方法及使用的語言則是能否講述成功的關鍵因素。講好中國故事,應當准確把握四個要素:第一,對誰講:需要充分了解受眾對象的文化背景及政治身份,從而區分出不同特征的對象群,分別採取適宜的方法對策﹔第二,講什麼:要合理選擇中國故事的要點,著重於闡述海外普通民眾不夠了解,外人又說不清、道不明、容易引發誤解的當代中國故事﹔第三,誰來講:應選擇精通中外文化、在海外有可信度、易被當地民眾接受的講述者,還可以借助了解中國的外籍人士﹔第四,怎樣講:要熟悉當地語言和習俗,用他人習慣的講話方式來講中國故事。華僑華人長期生活在住在國,熟悉當地的語言和風俗,並在當地有切身利益。由他們講出來的故事更有吸引力和可信度,可以促進海外與中國相互理解,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張春旺表示,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正處在新時代。在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面臨著大量機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國際關系也出現了新的變化。因此,需要每一個僑務工作者都胸懷國之大者。尹教授對中美關系的歷史進行了細致梳理,並針對當前的中美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使聽眾收獲頗豐,有助於提升僑務干部的認識水平。

張秀明在點評時表示,尹教授的講座內容深刻、觀點鮮明、給人啟迪。海外華僑華人是中國形象的代言人和名片,中外友好交往的橋梁和紐帶。華人學者對中美兩國在歷史、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體會,是講述中國故事、促進中外友好的主力軍。如何在學術研究和僑務工作中更好地發揮這一群體的作用,需要我們繼續關注、探討和進一步思考。

本次講座前,僑博黨支部、僑研所黨支部和公益中心黨支部的成員集體參觀了“僑智薈萃 時代新章——新僑科技創新十年成就展(2012-2022)”,感受了僑界科技人員的創新成果。

(責編:蔡雨荷、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