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海外僑訊
日本《中日新報》新聞社總編輯孫莉——
打開一扇眺望中國的窗口(僑胞說·祖國在我心中(67))
本報記者  嚴  瑜
2022年08月31日08: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孫莉(左)向日本友人贈送《中日新報》。

受訪者供圖

30年前,在日本大阪,一群畢業不久的中國留學生創辦了一份中日文雙語報紙《中日新報》。他們的初衷很簡單:收集、傳播有關中國的資訊。沒想到,這份報紙一面世,不僅受到當地華僑華人的歡迎,同時也為主流社會所關注。

作為當年的創辦者之一,《中日新報》新聞社總編輯孫莉始終陪伴著這份報紙的成長,經歷了報社不同時期的轉型、發展,堅持為日本受眾講述一個可親可愛的中國。

以下是她的自述。

竟有這麼多人關注中國

1986年,我到日本大阪求學。初到之時,在當地幾乎看不到中文書籍或雜志,也沒有什麼渠道獲得與中國有關的消息,內心有一種難以言表的失落。當時,正值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國內各地建設方興未艾,但在日本很難了解中國的發展進程。在這種情況下,1992年4月,我與其他11名在日中國留學生一道,在大阪創辦了一份中日文雙語報紙——《中日新報》。

最初,我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希望辦一份能讓大家從中獲得有關中國訊息、廣泛傳閱的報紙。意想不到的是,創刊號一出,便在日本新聞界乃至社會各界引起很大關注。每天,報社的傳真機都會收到數百封訂報的傳真。其中,不僅有來自普通讀者、研究機構、社會團體的,還有來自日本主流媒體的。多家日媒紛紛在重要版面刊登報道,介紹我們的辦報情況,並且詢問能否轉載版面內容。這大大增強了我們辦報的信心。

除了訂購報紙,還有一些日本企業、投資機構聯系我們,咨詢有關中國各方面的信息。他們都對中國很感興趣,卻知之甚少,有的希望能從我們這裡獲得一份准確的中國地圖,有的想要了解中國不同城市的發展情況。在與他們的交流中,我們驚訝於普通日本民眾對中國的了解太少,許多人聊起中國,隻會想到烏龍茶與肉包子,但我們更驚訝於日本國內竟然有這麼大的一個群體在關注中國並渴望了解中國。盡管與讀者的溝通互動增加了我們的日常工作量,但我們樂此不疲,愈發感受到辦好這份報紙的重要性。

辦報初期,我主要負責約稿、編輯版面及接待訪客。在資訊並不發達的年代,為了向讀者提供盡可能多的訊息,我和同事們每次回中國,都會想辦法找大量報紙帶到日本,再從這些報紙中挑選對日本讀者有用的信息,重新編輯、打字、貼版、校對。同時,我們也會從日本當地媒體中翻譯、摘編一些有時效性的新聞,隨時補充進版面。

如今回想,當年我們為了辦好《中日新報》,確實花了很大的氣力。但是我和同事們始終充滿熱情。多年之后,一些華僑華人說起《中日新報》,還是會很動情:“當年來日本留學時,就是讀著你們的報紙,度過了初到異國他鄉的苦悶時光。”

為中日經貿合作牽線搭橋

算起來,今年是我們報社成立的第30個年頭。30年間,我們從未停止以紙為媒,向日本社會介紹中國,為中日經貿、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牽線搭橋。

辦報前10年,我們將主要精力投注於推動中日經濟合作、助力中國改革開放。當時,我們注意到,許多日本企業都有意赴華投資,但是對於選擇哪座城市、投資什麼領域,往往因為缺乏信息而舉棋不定。為此,我們在日文版面的頭版推出了名為“中國改革開放最前線·100名省市長專訪”的專欄,採訪中國各地的省長、市長,請他們介紹所在省份、城市的投資環境、優惠政策等。這個專欄很快便在日本企業界引發熱烈反響。不少日企讀了報道之后,有了方向,迅速決定赴華訪問,尋找投資機遇。

粗略算來,僅創刊之后的五六年內,在我們報社的牽頭下,日本企業考察團赴華考察就達100多次,其中30多家日企在考察后開啟對華投資的進程。不僅如此,當時我們還接待了50多個來自中國的赴日招商團,幫助中國多座城市在大阪等地組織宣介活動。布置攤位、設計展板、准備宣傳資料……我們努力搭建平台,讓中日兩國經貿界能夠真正面對面地開展交流。看著越來越多日企簽訂對華投資項目,在中國成功開辦工廠、順利啟動生產,我們感到無比欣慰。

隨著中國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提升,《中日新報》的報道重心也發生轉變,報道領域不斷拓寬。教育、旅游、科技、能源、環保、養老……我們關注中國方方面面的發展成就,致力於向日本讀者呈現一個更加立體、全面的中國。為了增進日本民眾對中國的熟悉度與親近感,我們從中日文化的深厚淵源入手,介紹兩國在文字、飲食等方面的共通之處。同時,我們在報社常設供讀者免費參觀的展覽,展示我們到中國採訪時拍攝的大量新聞圖片。其中,有新疆、西藏等地的風土人情,有尋常中國百姓的煙火生活,有“一帶一路”建設的紅火景象……我們希望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讓日本讀者看到他們平常不容易接觸到的多彩中國。一些日本讀者在看完展覽后,自豪地說:“我去過照片裡的那些地方!”還有讀者告訴我們,他們很願意了解中國,希望能帶回一兩本我們制作的介紹中國各地風情的小冊子。

在不斷轉型中講好中國故事

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新聞傳播渠道和傳播形式都更多樣,我和同事們又開始新一輪的探索與轉型。創辦日文網站,開設社交媒體賬號,我們積極擁抱新媒體,在新的平台繼續向日本讀者講好中國故事。

在我看來,現在正是海外華文媒體講好中國故事的最佳時機。在我從業的30年間,中國話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在全世界受到如此高的關注度。無論身處何地,打開每天的新聞熱搜榜,總是少不了與中國相關的報道。

用更加生動、靈活的形式,講述一個可親可愛的中國,這是我們海外華媒人的使命。為此,我們在繼續做好報紙的同時,在新開辟的各類新媒體平台,用更口語化、具有趣味性的形式,講述發生在中國的故事,也講述中國與日本、中國與世界的故事。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后,線下工作一度受阻,我們將更多精力轉到線上,增加了中日文網站的更新頻率及新聞發布量,並且制作發布了許多短視頻,傳播效果都很不錯。

時光流逝,當年共同創辦《中日新報》的同事,許多都已從事其他工作。我作為為數不多的堅守者,始終陪伴著《中日新報》的發展。30年間,我曾多次經歷報社發展的瓶頸期,也在傳統媒體遭遇新媒體沖擊時,為是否關停報社而猶豫彷徨。

但最終,我選擇堅守。因為時代在不斷變化,中國的發展更是一日千裡。每次回到中國,耳聞目睹的巨變都讓我熱淚盈眶,我迫切地希望能通過我們的媒體平台,將發生在中國的好故事講給更多人聽。日積月累形成的忠實受眾群也給了我很大的動力。許多華僑華人曾和我說,在人生陷入低谷的時候,我們的這份報紙曾給他們莫大安慰與鼓勵。而對許多日本朋友來說,在做與中國相關的選擇時,讀我們的報紙或是咨詢我們的意見,已成為一種習慣。

我將繼續努力,讓《中日新報》成為日本受眾信賴的傳播機構,為推動中日民心相通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責編:蔡雨荷、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