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界風採
潮州古宅為華僑華人守住精神“老家”(新時代·新僑鄉)
本報記者 高 喬
2022年08月22日08: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載陽客棧庭院。

廖奕銘供圖

喃妙民宿古宅保留的金漆木雕。

黃森迪供圖

廣東省潮州市,韓江在城市中心向西彎出一條和緩的曲線,蜿蜒穿城而過。河灣西岸,潮州古城枕江而眠,城內街巷交錯,明清古宅、民國騎樓鱗次櫛比。

在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有不少古宅凝聚著海外華僑華人的辛勤結晶。如今,在僑胞后人的悉心保護和運營中,潮州古宅仍守著這份盎然古意,為海外華僑華人留住精神“老家”,也為更多游客呈上活色生香的潮州文化盛宴。穿過街巷,走進老宅,品一盞工夫茶,聽一曲潮劇,還有更多華僑華人的歷史故事等待人們傾聽。

修舊如舊,力保原汁原味

潮州古城牌坊街載陽巷,夏夜晚風中,寫著“載陽”紅字的竹編燈籠燈影幢幢。推門而入,院內灰瓦木牆,燈明幾淨,綠樹掩映,自然朴拙之氣扑面而來。

這座在古城核心街區鬧中取靜的清代古宅,保留著潮州傳統民居“四點金”建筑風格,也是潮州古城中第一家由古宅改造開發而來的民宿——載陽客棧。

載陽客棧創始人廖奕銘是地地道道的潮州古城人。1956年,他的爺爺,時任泰國龍華佛教社社長廖振祥出資為廖氏家族購置了這座始建於清代中期的“大夫第”宅院。買下老宅后,廖氏家族全家都居住在老宅裡,最多時有二三十人。隨著時代變遷,家族成員陸續搬離老宅,2006年,廖奕銘一家也搬出院子,古宅就此空了下來。

“有一次,我回到古宅看看,推開門,看見樹根從房頂蔓延到了地上,屋頂長滿了野草,有的牆也搖搖欲墜。那一刻,我的心裡很不是滋味。”廖奕銘說,“我的家人都不願看到祖輩辛苦留存的古宅斷送在自己這代人手中,希望能留住古宅作為‘家’的生機和活力。”2009年,他征得家族一致支持,投入約100萬元,秉持“修舊如舊”的理念對祖宅進行全面修繕,盡可能地保留原有的建筑風格,適度增添富有潮州特色的文化元素,創辦載陽客棧。

此后,廖奕銘一頭扎進了潮州古宅保護開發領域,陸續承接新的古宅“活化”項目。“10余年來,我陸續承接了10來個古宅‘活化’項目,慢工出細活。我希望盡可能地結合古宅本身的特色,因地制宜進行改造,讓古宅重返青春。”廖奕銘說。

載陽客棧所在的牌坊街是潮州古城文旅特色區的中軸線,23座古牌坊串聯起51條古街巷。在牌坊街家伙巷11號,還有一座“大夫第”。這座清末老宅保留著“三門、四廳、五天井、八臥室”的潮州古民居“虎爬獅”格局。院落門前遒勁有力的楷書石刻“大夫第”門匾格外顯眼,老宅房梁上層層疊疊的金漆木雕寫滿歲月痕跡。

老宅原主人李雨霖是清末知名潮商,在民國時期曾擔任潮安商會會長。2017年,黃森迪與9名李家后人協商后接手這座古宅,創辦喃妙民宿。

“現在房梁上精美的金漆木雕,都是我自己一塊一塊從糊住的牆皮裡清理出來的。”黃森迪說,“老宅的改造方案全部是我設計的,力求既保留古宅的原汁原味,又增加符合現代需求的生活設施。”經過一年的整修,喃妙民宿在400平方米的老宅中劃分出7間現代雅致的客房,保留了老宅的整體格局和絕大部分古跡細節。

潮州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相關負責人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介紹,2017年以來,潮州啟動“百家修百厝(祠)”工程,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創新文物保護修繕機制,實施古城一批文物修繕工程。目前已完成海陽縣儒學宮大成門、大成殿、雙忠廟、真武宮、唐伯元故居、下東平黃宅等文物修繕工程。

“當前,潮州古城的總體保護情況良好。古城內的16條騎樓街、數百條古街巷、4個歷史街區等城市肌理和歷史風貌保存得較為完整。”潮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吳志敏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介紹,潮州市政府啟動古城街巷“微更新”和“百家修百厝(祠)”工程,改善市政公共基礎設施,發揮了重要“杠杆”作用,“撬動”了民眾自發進行古宅保護修繕的熱情。古城原本已遷出的居民出現一定程度回流,民宿、茶館、商業檔口等“活”業態進入古城。如今,古城內已有200余家民宿,許多老宅不僅得到保護修復,更在活化開發中重現昔日繁榮。

活化古宅,傳播潮州文化

“不到甲第巷,就不算來了潮州古城。”太平甲第樂苑創始人周欽鬆笑著告訴記者。

明清時期,甲第巷是潮州仕宦商賈名門望族的聚居地。不足200米的巷子裡,“大夫第”“資政第”“儒林第”等匾額透露出宅院原主人的身份和品位。近代以來,許多出海打拼、有所成就的華僑華人在這裡購置房產、闔家聚居。一條甲第巷,蘊藏著潮州的歷史文化積澱,也體現了潮州古城的文化變遷脈絡。

民國時期,周欽鬆的父輩大多出海創業。1921年,周欽鬆的叔叔買下甲第巷一座200多平方米的三進院落,全家由此在甲第巷安家。2013年,周欽鬆征得全家人的一致同意,開始全面修繕祖宅。把祖輩留下的文化遺產傳承發揚,是周欽鬆全家的共同心願。基於這樣的初衷,熱愛潮州地方戲曲潮劇的周欽鬆把祖宅打造成潮劇“俱樂部”,取名太平甲第樂苑。

“一開始,甲第樂苑主要由我的三五個潮劇票友組成,你出音箱,我出場地,他帶一包茶,就這樣拼湊出一個潮劇表演團隊。周圍的街坊鄰居、遠道而來的游客來看戲喝茶全都免費。”周欽鬆說,后來,越來越多潮劇愛好者聞訊前來。大家商議採取會員制,每人每年交一定金額的會費,用以維持樂苑平時演出、喝茶、維護的日常開銷。樂苑的會員團體就這樣自然而然地發展起來,現在已有80多人。

“我們現在不僅每天在樂苑裡表演潮劇,每年還定期參加市裡舉辦的文化活動,開展文藝下鄉活動,讓潮劇從戲台走向更廣闊的天地,讓更多人了解潮劇、愛上潮劇。”周欽鬆說。

古宅的活化利用,不僅延續了古宅的生命活力,更為潮繡、木雕、潮劇、工夫茶、潮州菜等潮州特色地方文化提供了展示窗口。在積累了載陽客棧的成功經驗后,廖奕銘將一棟民國騎樓修繕打造成載陽茶館,並引入潮劇潮樂表演、工夫茶等潮州味十足的文化活動。此后,他還在古城中嘗試開創酒館、潮州菜體驗中心等新業態。

2019年,中國僑聯“尋根之旅”夏令營廣東潮州營在載陽客棧舉辦。10天的行程裡,來自海外多國的華裔青少年在載陽客棧、茶館感受潮州傳統民居生活,體驗潮樂、潮劇、潮繡等潮州文化,學說潮州話,品嘗潮州菜,共飲工夫茶。關於潮州古宅的嶄新記憶由此傳遞給華僑華人新生代。

“潮州市此前的古宅保護為如今的文旅產業發展涵養了寶貴資源。”吳志敏說,古城中平常的物價、滿滿的煙火氣,讓潮州古城旅游多了一種“來朋友家做客”的親近感——遠道而來的游客就是潮州的客人,來潮州游玩對潮州居民來說不過是“多一副碗筷”。游客能更好地與當地居民交流溝通,親身實地感受潮州文化。古城的“實誠”和“親切”,是潮州信用文化的體現,也為潮州文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軟支撐”。

承載回憶,寄托悠悠鄉情

“一座座古宅是潮州僑文化的生動寫照,蘊含了海外華僑華人落葉歸根、回報桑梓的傳統思想,也成為紓解海外游子鄉愁、聯結海內外同胞鄉情的文化符號。”潮州市委統戰部相關負責人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

今年69歲的周欽鬆至今仍記得,小時候最開心的事就是蹲在老宅門口,等待送信人背著白色的大布袋挨家挨戶送僑匯券。“我的老叔、阿叔、姑姑都是在老宅裡長大的,老宅最多的時候住了不下30人。出國后,他們會定期給我們寄僑匯券。到現在,他們每隔幾年都要回家看看。因為這裡有他們的根。”周欽鬆說。

“小時候,每到大雨天,我和姐姐們就把院子天井裡的排水口堵住,等著雨水在院子裡蓄成一個小池子,我們折了紙船放在池子裡游……”廖奕銘回憶,這座老宅留存著他所有的童年回憶,也承載著他們全家的家族記憶。

2016年,廖奕銘籌辦了一場廖家搬入老宅60周年紀念聚會,家人們從泰國、新加坡、澳大利亞、中國香港、汕頭、韶關等海內外多地回到祖宅。“無論身在何方,離開家鄉多久,每個人都有和祖宅相關的記憶。這個院子就像一個容器,讓我們的親情和鄉情有了寄托,有了一個真實存在的容身之所。”廖奕銘說。

“我是古城裡長大的孩子。我慢慢長大了,老宅好像也漸漸‘老’了。門窗壞了,牆倒了,水電不方便,停車沒處停,那個曾經讓我們愛得不行的老宅,現在好像礙著我們了。”黃森迪說,“我修繕開發老宅,不是把它作為一門生意,而是把它當作自己的家,讓它依然保持著家的氛圍,喚起大家的意識——老宅是個寶,我們一起傳承愛護它。老宅雖老,但永遠是我們的精神家園。”

保護古宅需要政府和民間合力,也離不開當地居民和海外僑胞的共同參與。據潮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自1986年潮州市列入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來,潮州市對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歷史建筑均實施挂牌保護。同時,住建局及時印發相關通知,持續開展歷史建筑測繪建檔工作,嚴格歷史建筑拆除管理,加強對歷史建筑的巡查監管,為古宅的持續保護提供系統支持。

“在潮州古城中,有許多傳統民居的產權構成較為復雜,其中不少涉及華僑華人的產業。推動古宅保護開發,離不開華僑華人的參與和支持。”廖奕銘說,最近幾年,越來越多古城居民意識到古宅保護開發的重要性。希望越來越繁華的古城,能喚起海外華僑華人對古宅保護的積極性,更多地關注故鄉,回到故鄉,參與建設故鄉,讓更多僑產古宅得到應有的保護,重獲人氣。

潮州市委統戰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走在潮州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華僑醫院、華僑學校、道路橋梁等公共設施建設,都離不開海外華僑華人的熱心捐贈和積極支持。在古宅保護開發方面,潮州市也會繼續對涉僑古宅進行排查摸底,將涉僑文物資源打造成促進鄉村振興、增進海內外文化交流的載體,吸引海外僑胞共建美好家園。

(責編:蔡雨荷、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