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的話深深鼓勵了我,更加堅定了公司和高校推動產教深度融合,共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決心”6月8日,在習近平總書記來宜賓學院考察期間,宜賓僑企豐川動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紅旭和總書記進行了面對面交流。
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強調,推進科技創新,要在各領域積極培育高精尖特企業,打造更多“隱形冠軍”,形成科技創新體集群。
近年來,四川省僑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群團、僑務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引,創新工作方式,探索構建“地方僑聯+高校僑聯+校友會”工作機制,以僑聯為紐帶,發揮僑力資源優勢,推動高校僑聯與地方僑聯互促共建,在科技創新發展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聯合筑巢,集聚強大“磁場”
2021年,成都市僑聯促成武侯區、成華區、都江堰市等6個區(市)縣僑聯和四川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成都大學、成都開放大學等8個高校僑聯分別簽署結對共建合作協議,實現高校資源和地方優勢互補共享。
近年來,四川省僑聯著眼僑情變化新特征、資源分布新特點,鼓勵引導地方僑聯和高校僑聯按照“1+N”模式組織開展結對共建、友好合作,探索建立僑聯組織協同發展平台機制。截止目前,成都市20個區(市)縣實現僑聯組織全覆蓋,同時在14所高校建立了僑聯組織,進一步建立了高校、地方僑聯協同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強化措施保障,定期研究工作。
聚力引鳳,打造人才“窪地”
“我們僑聯專家工作站按照‘企業提需求,學校給身份,政府給支持’的方式配備工作站聯絡員並納入四川大學博士后運行機制,實現校、地、企三方共引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共育建設高水平工程技術研發專職成果轉化隊伍”四川大學僑聯主席昂然介紹道。
截止2021年10月,四川大學僑聯工作站的僑界專家團隊多達57個,其中副高級職稱以上專家超過100名,成果轉化、技術合作項目從2020年的37項增加至63項,合作總金額達3800萬元。據不完全估計,當前合作項目已完成產值近2000萬元,全部項目研發完成后預計增加合作企業經濟效益超過8000萬元/年。
在做好高校僑界專家資源的組織、協調工作基礎上,四川省僑聯充分發揮牽線搭橋、穿針引線的作用,積極引導僑界專家學者經常到企業、園區開展調研服務,為企業排憂解難,通過校地、校企結合解決技術瓶頸問題,助力學校科技成果轉化走上快車道,為地方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孵化助力,釋放發展“動能”
成都市武侯區作為國務院定位的高科技文化區,發揮駐區的四川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四川音樂學院和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的優勢,不斷強化校地項目推介、科研成果發布、項目轉化等合作渠道。從做實項目謀劃、突出重點合作入手,開好“新僑夏令營”共謀創業發展,擺好“新僑龍門陣”分享創新經驗,護好“武侯僑立方”促進資源轉化。截止目前,已聯系對接大健康、新材料項目5個,合作金額達1.5億元。
成都市成華區僑聯創新構建“地方僑聯+高校僑聯+產業園區(產業功能區)”友好合作“1455”模式(即:堅持“同心成華 僑連高校”為1個工作主題,重點打造“僑胞之家”“蓉僑薈”“僑智學院”“僑創成華”4個特色服務品牌,重點建設二仙橋鄰裡月台“僑(胞)之家”服務平台、“蓉僑薈”東郊產業服務示范點、杉板橋國際社區“國際友誼共享館”展示平台、繁星戲劇村“僑創成華”文創交流中心、國家開放大學-華僑學院成華僑智教育平台5大服務陣地,堅持運營聯席、資源共享、陣地合建、活動聯誼、項目共推等5大工作機制),成功舉辦了“僑連五洲·文創東郊”產業推介會和“推動駐區高校互通互聯·促進校園地企協同發展”產業推介會,調動了四大高校、六大產業功能區、七大平台公司、駐蓉外貿機構以及省市區僑界社團參與合作發展的積極性,形成了《成華區僑界“推動駐區高校互通互聯·促進校園地企協調發展”推介會項目合作清單》,目前《清單》已收集項目102個,推進校企地成果轉化、技術合作項目131個,合作金額達4億元。
“在宜賓市僑聯的大力支持下,發揮特色優勢,搭建平台,整合僑界資源,公司在技術、人才等方面得到很大的支持,未來我們要和高校進行深入的產教融合,共同培養更多人才,把先進的科學技術轉化成產品,打破電動汽車產業鏈中若干‘卡脖子’技術和難題”陳紅旭滿懷信心。
近年來,四川省僑聯圍繞文化創意、生物醫藥、信息科學、高端新材料等主導產業,整合僑界人才、科研成果、資金項目等資源,強化校地項目推介、科研成果發布、項目轉化等合作渠道,實現了一大批科技創新成果落地四川。
來源:四川省僑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