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建黨百年專題>>百年僑心
他三次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卻造出大國重器!
2022年06月01日14:04  

他曾三次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曾在功成名就之時

突然消失……

他隱姓埋名17載

隻為給新中國造出核武器

他是王淦昌

他用一生完成了

自己許下的諾言:

“我願以身許國!”

 

今年,是王淦昌誕辰115周年

讓我們一起追憶

這位深藏功與名的偉大科學家

 

王淦昌

1907年出生於江蘇省常熟縣(現常熟市)

豐塘灣的一個中醫家庭

4歲時父親去世

13歲時母親去世

父母雙亡的他

隻能和自己的外婆相依為命

靠著放羊維持生計

即使條件艱苦

王淦昌依然沒有放棄學習

在外婆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下

他一路從江蘇的農村私塾

走到了清華大學

 

1925年

王淦昌成為清華大學第一屆本科生

 

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從清華大學畢業后

王淦昌考取了江蘇省官辦留學生

前往德國柏林大學

 

在德國柏林大學

王淦昌師從物理學家邁特納女士

邁特納是世界核物理學的先驅

被愛因斯坦稱為

“才華比肩居裡夫人的女科學家”

圖 :邁特納

那時才二十出頭的王淦昌

就有過一次

擁抱諾貝爾獎的機會

 

一天

王淦昌聽完一個學術報告會后

對報告中涉及的物理現象和結論

提出了質疑

同時又想到了一個新的實驗方法

欣喜萬分的王淦昌

兩次向導師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享有盛譽的核物理學家邁特納

這次卻低估了這位中國小伙子的創造力

她兩次拒絕了王淦昌的申請

圖:左二為王淦昌

兩年之后

英國物理學家查德威克

採用了王淦昌提出的實驗手段

發現了中子

從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34年

在德國取得博士學位后

27歲的王淦昌

毅然選擇回國

這在當時讓他的同事很不理解

對此,王淦昌堅定地說道:

“正如巴斯德所說

科學雖然沒有國界

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

我的祖國正在遭受苦難

正需要我回去!”

圖:右為王淦昌

就這樣

王淦昌放棄了國外優越的條件

返回了祖國

 

1942年1月

美國《物理評論》雜志刊登了

王淦昌的《關於探測中微子的建議》

這篇論文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

 

美國科學家阿倫

按照王淦昌的建議

做了中微子驗証的測量

這個方法也因此被稱為

“王-阿倫方法”

王淦昌提出的實驗方法

確立了中微子存在的基礎

 

1953年

美國科學家萊茵斯

在一座核反應堆中

第一次捕捉到了中微子

更因此在42年后的1995年

獲得了諾貝爾獎

 

王淦昌又一次

與諾貝爾獎擦身而過

在很多國際物理學家的眼裡

作為“王-阿倫方法”的首創者

王淦昌完全有資格

分享這個世界大獎

但是他卻說:

“我非常高興

榮譽就應該歸於

最后從實驗上去測到中微子的人。”

 

功成名就之時突然消失

回國后的王淦昌

曾先后在山東大學和浙江大學任教

作為一名教授

那時的王淦昌有著較高的工資收入

可是令學生們驚訝的是

王淦昌常常吃不飽飯

甚至下課后還要去放羊賺錢

 

直到后來大家才知道

那時為了支援抗戰

王淦昌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積蓄

甚至把妻子的陪嫁首飾也捐了出去

1955年

王淦昌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956年

王淦昌來到

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

他作為領隊

與12個國家的原子核專家

共同承擔了一項科研任務

尋找新的高能粒子

 

在他的帶領下

研究小組發現了反西格馬負超子

使人類對於微觀物質世界的認識

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圖:王淦昌(右)在杜布納研究所工作

1959年

這一消息一經公布

就迅速轟動了國際學術界

 

那時有很多人預測

王淦昌帶領團隊取得的這一成就

一定能夠把諾貝爾物理學獎收入囊中

 

但是就在這時

備受國際物理學界關注和期待的王淦昌

卻突然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

 

“我願以身許國!”

一天

在杜布納研究所工作的王淦昌

接到了回國的密電:

“停止手中的工作

馬上回國受領新的任務。”

 

於是

王淦昌毅然放下手中熟悉的研究工作

回到了祖國

 

1961年4月

在北京的一間部長辦公室裡

王淦昌被告知一旦接受這項新的任務

就必須放棄所有名譽和地位

斷絕一切海外聯系

並且要做好隱姓埋名一輩子的准備

 

此時王淦昌已經在國際物理學界功成名就

讓他放棄這一切

去重新開辟一個未知的領域

對於王淦昌來說

是一次重大的抉擇

 

但他只是稍微沉思了片刻

就鏗鏘有力地回答:

“我願以身許國!”

圖:左一為王淦昌

就在第二天

王淦昌正式受命

主管中國核武器的試驗研究工作

從那以后

那個大名鼎鼎的物理學家王淦昌

化名“王京”

在國際物理學界消失了整整17年......

 

甚至連他的家人

都不知道他去了哪裡、在做什麼

 

50多歲的王淦昌

是試驗基地裡年紀最大的科學家

但他克服了各種艱苦條件

每次試驗都親力親為

常常不顧疲倦工作到深夜

經常是一個饅頭一杯水

吃完就立刻投入工作

圖:聶榮臻(中)、王淦昌(左)和朱光亞(右)在我國西部核試驗基地

王淦昌還親自到炸藥澆鑄工房

和工人聊天

為工人鼓勁

隻為讓工作進度更快

工人們看到

已經兩鬢斑白的王淦昌

依然那麼努力地工作

更加有了干勁

為了完成目標

他們自覺地加班加點

做好自己的事情

后來工人們都開玩笑

叫他“王老頭”

 

王淦昌聽到了反而十分高興:

“非常好

這說明我和工人打成一片了!”

圖:王淦昌的木箱

1961年到1963年

王淦昌領導了上千次

原子彈起爆裝置的炸藥爆轟試驗

 

1964年10月16日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此后

王淦昌又秘密參與了

我國第一顆氫彈的研制

 

1967年6月17日

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科學家“王淦昌”回來了

1978年

王淦昌終於告別了“王京”的身份

回到了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這個時候

人們才發現

核武器研究基地的那個“王京”研究員

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淦昌

1986年3月

王淦昌與王大珩、陳芳允、楊嘉墀

聯名向中央提出了

《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

“國家863計劃”由此誕生

為中國高新技術發展開創了新局面

圖: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在“863計劃”十周年紀念會議上合影

1999年

王淦昌被授予

“兩彈一星”元勛功勛獎章

到此時

他的名字也終於被公開

 

然而

王淦昌卻沒能親手接過這份榮譽

1998年12月10日

王淦昌逝世

享年91歲

王淦昌放棄獲獎的機會

放棄優厚的條件

瞞著家人

年過半百還在試驗基地埋頭苦戰

 

他放下這一切

是因為他放不下我國國防的核武器研制

從風華正茂到兩鬢斑白

他用一生書寫了

一個中國科學家的無私與擔當

致敬王淦昌!

(責編:王燕華、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