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界風採
許立——菲律賓華僑抗日斗爭領導人(百年航程 有“僑”精彩(91))
張  晶
2022年06月01日09: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許立,又名許敬誠,1905年1月8日出生於福建晉江龍湖石龜村。許立12歲時前往香港,香港海員大罷工的勝利讓他受到了“破天荒的思想啟發”,立志要投身愛國進步事業,並立下了畢生身體力行的座右銘:“揭發落后和黑暗,頌揚進步和光明”。

1925年,許立輾轉到菲律賓。1926年,他加入共青團並成為團的領導人之一。此后,他與林星秋等進步華僑青年發起成立了“菲律賓華僑總工會”。1930年,許立赴莫斯科出席赤色職工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這期間,他與廖承志、楊尚昆同住一個旅館,接觸較多,三人結下了終生不渝的革命友情。

1938年,菲律賓華僑各勞工團體聯合會成立,許立任顧問。為了加強海外的抗戰宣傳工作,他同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負責人廖承志聯系后,在菲律賓籌辦了建國出版社和《建國報》。建國出版社用中英文分別出版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朱德的《論抗日游擊戰爭》,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等重要著作,在國際上影響很大。《建國報》及時刊登中共中央文件,報道八路軍、新四軍的抗日戰績和抗日根據地建設成就,使得菲律賓華僑華人能夠及時了解國內戰爭的真實情況。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佔領馬尼拉。許立率領抗日團體的骨干300余人,在菲農民協會的幫助下,經過14天行軍,撤離馬尼拉,繞東北山路到達中呂宋阿拉悅山區。他號召大家進行抗日武裝斗爭,並組織成員學習毛澤東《論持久戰》等著作。躲在山洞中時,他鼓勵在場人員:“菲律賓雖然回旋余地不像中國那麼大,但在菲律賓這個戰場,日寇出兵是有一個限度的。由於日寇兵力不足,它的優勢只是相對的,我們的困難就不是絕對的,我們的困難是可以克服的”。大家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樹立了堅定的信心,抗日武裝斗爭逐步開展起來。

1942年5月19日,在許立的聯絡組織下,52名華僑青年組成了菲律賓華僑抗日游擊支隊(簡稱“華支”)。在作戰之余,許立堅持對隊員進行政治軍事培訓。在菲律賓3年抗戰中,以新四軍華僑為骨干的這支部隊不斷發展壯大,轉戰南北,抗日殺敵,積極推動了菲律賓華僑的抗日運動。“華支”先后轉戰菲律賓14個省份和馬尼拉市,進行了大小戰斗260余次,殲敵2000多人,立下了赫赫戰功。

1944年5月,許立帶領“華支”對抗日軍追擊,在敵人的突襲中身受重傷。他沉著機智地躺在原地一動不動,敵兵踢他一腳,以為他已經死了,便轉身去追趕其他游擊隊員,他方才脫險。在當地農民救護時,他傷勢嚴重,血肉已與衣服粘連在一起。性命攸關之時,他還不忘詢問戰果如何,得知勝利的消息后,便昏迷了過去。

1946年9月,許立回到國內參加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后,許立任全國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等職。許立病逝后,黨和國家領導人致悼詞稱:“許立同志是無產階級久經考驗的忠誠戰士……為國際共產主義事業和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貢獻了自己的一切。”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供稿)

(責編:王燕華、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