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界風採
林可勝——中國軍醫教育體系創立者(百年航程 有“僑”精彩(89))
左惠子
2022年05月23日08: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林可勝祖籍福建,1897年出生於新加坡,第四代華裔。他的父親林文慶被陳嘉庚稱為“馬來亞樹膠之父”。

林可勝8歲時被父親送到英國學習,長大后便繼承父業潛心學醫。林可勝在醫科大學學習中,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被分配到戰場上的軍醫院工作。這段經歷使林可勝積累了寶貴的戰地醫護經驗。

一戰結束后,林可勝以優異成績從英國愛丁堡大學畢業,獲醫學和化學雙學士學位。之后他又先后獲哲學博士學位、生理學博士學位和科學博士學位,1923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愛丁堡分會會員,在歐美生理學界聲名鵲起。但林可勝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中國血統。1924年他毅然回國投身建設中國的醫療事業,成為北平協和醫學院裡最年輕的生理學教授。

林可勝真正從生理學家和醫學教育者轉變為軍醫領導者,並走上醫學救國之路,是在抗戰全面爆發之后。1938年,林可勝臨危受命,成為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隊長。彼時的中國嚴重缺乏戰地醫療服務人員,醫生人手不足,大部分護理人員隻會換藥,連基本的醫學常識都不了解。

林可勝決心改變這種情況,他與同事加緊培訓醫護人員,並奔往各個戰區考察醫療設施,制定出“水與污物管制計劃”,預防士兵患上傳染病、腸胃病。為適應日趨緊張的戰局變化,林可勝還主張放棄在大城市設置傷兵醫院的做法,將救護總隊分為若干個流動醫療隊,分散到前線醫院展開救護工作,極大地緩解了前線士兵“不怕死隻怕傷”的局面。

因為林可勝出身華僑之家,又是海內外知名學者,在海外僑胞以及英美國家中有很高的名望和信譽,為解決戰爭中藥品、器械、資金不足等問題,林可勝呼吁國際援助,得到了國際社會及華僑華人的踴躍呼應。

抗戰中,林可勝和他帶領的救護隊,在各個戰場搶救了無數傷病員。不僅如此,林可勝還培養了一批生理專業人才,為之后的中國醫學發展奠定了基礎。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林可勝經常了解八路軍、新四軍傷病員救護情況,適時增加救護力量,運送藥品、器材,有效地改善了八路軍、新四軍救護條件。他甚至沖破阻力,親自帶隊到延安、晉東南抗日根據地指導救護工作,受到毛澤東等領導人的稱贊。抗戰勝利后,林可勝組建了國防醫學院並擔任首任院長,創立了中國的軍醫教育體系。

如今,一棟名為“可勝大樓”的建筑靜靜坐落在北京協和醫學院內,提醒著世人以林可勝為代表的幾代生理學系人為中國醫學科學事業發展所做的杰出貢獻。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供稿) 

(責編:王燕華、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