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建黨百年專題>>百年僑心
俞秀鬆:發起建團的先驅
2022年05月16日11:55  

編者按

今年是共青團成立一百周年。俞秀鬆烈士受上海黨小組委派,成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為黨早期組織的助手和后備軍。僑鄉汕頭適宜樓是張太雷等三人小組起草團章的遺跡。今年還是五四運動103周年和新文化運動107周年,尤其后者成為選擇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成果,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奠定了理論准備。

2022年,是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也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在前不久熱播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覺醒年代》中,出現了熱血青年學生代表、浙江第一師范學校學生俞秀鬆。其實,他就是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創建人之一,是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創始人之一,對創建中國共產黨和青年團作出過重要的貢獻。讓我們一起回顧百年前風起雲涌的時代下,一名革命青年的成長軌跡。

少年壯志 探索救國

俞秀鬆1899年出生於浙江諸暨人次塢鎮溪埭村一個中國傳統的耕讀世家。17歲時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喜讀《新青年》等進步報刊文章。當年,北京“五四”愛國運動激起了他投入戰斗的熱情。他和宣中華等人發動杭州14所中等以上學校約3000名學生,聲援北京、上海學生,舉行了杭州第一次大規模的反帝反封建示威游行。20歲的俞秀鬆被譽為杭州學生運動的領袖。后與同學宣中華、施存統、夏衍等一起創辦《浙江新潮》並任主編。《浙江新潮》一問世,就以戰斗的姿態對社會制度和封建禮俗進行了猛烈的抨擊,成為當時浙江傳播新文化、新思想的旗幟。

1919年初春前后,一個念頭在俞秀鬆心中明確起來:中斷學業,離開家鄉,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這是他在家裡度過的最后一個寒假。臨上船了,俞秀鬆對送別的弟弟俞壽喬說:“我這次出去,幾時回來沒有數。我要等到大家有飯吃,等到討飯佬有飯吃時,再回來。你要相信,這一天會到來的。”果然,從此以后,俞秀鬆為了探求革命道路,足跡遍布杭州、北京、上海、廣州、新疆等地,參加各種革命活動。他留學蘇俄,尋求革命火種。一直到1939年遇害,他再也沒能回到自己的家鄉。

1919年末,時年20歲的俞秀鬆離開杭州去北京,參加了李大釗、胡適等發起的北京工讀互助團,閑暇時在北大哲學系旁聽。這種新生活旨在幫助年輕人脫離舊家庭,帶有強烈的烏托邦氣息。然而,工讀互助團畢竟是空想社會主義,僅過了3個月就以失敗而告終。這對俞秀鬆而言,不啻當頭棒喝。俞秀鬆深刻認識到,改造中國社會決不能走脫離社會的改良主義道路,因此,俞秀鬆公開宣稱“我此后不想做個學問家,情願做個舉世唾罵的革命家”。

參與建黨  發起建團

1920年3月,俞秀鬆由李大釗推薦,到上海《星期評論》社工作,該社對中國工人階級的狀況進行了不少調查研究,他積極參加這些調查活動。為了更加深入了解社會,他進入厚生鐵廠做工。他通過老師和同鄉邵力子、沈玄廬等進步知識分子,結識了仰慕已久、正在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陳獨秀。5月,他參加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共產國際代表魏金斯基來華時,曾任助手。8月,21歲的俞秀鬆參加了陳獨秀發起的上海共產主義小組。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隻有陳獨秀、俞秀鬆、李漢俊、施存統、陳公培5個創建人,陳獨秀任書記。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建立后,施存統當晚就去了日本,陳公培不久也去了法國,特別是在陳獨秀離開上海之后,實際上是俞秀鬆一個人承擔了上海黨組織的日常工作及與其他城市早期黨組織的聯系工作。由此,俞秀鬆成為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發起人之一。

外國語學社

為了團結和教育廣大青年,經陳獨秀提議,參照蘇俄少年共產黨的模式,在中國成立社會主義青年團,作為共產黨早期組織的的助手和后備軍。俞秀鬆雖然是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最年輕的成員(21歲),卻具有豐富的革命經驗,受上海黨小組的委派,由他負責創辦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1920年8月22日,俞秀鬆、施存統、沈玄廬、陳望道、李漢俊、葉天底、袁振英、金家鳳八人發起建立第一個青年團組織——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俞秀鬆為第一任書記。至此,俞秀鬆實現了從“學問家”到“革命家”的轉變,為愛國青年追求真理,最終選擇馬克思列寧主義樹立了典范。陳獨秀很感激俞秀鬆旗幟鮮明的態度,同時也為自己銳利的眼力而感到驕傲。

當年9月28日,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創辦了旨在培養干部的上海外國語學社,既教授外語,又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由俞秀鬆兼任秘書(相當於校長助理)。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如劉少奇、羅亦農、王一飛、任弼時、肖勁光、曹靖華等,許多人后來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和我軍高級將領。俞秀鬆首先在外國語學社發展了30余名團員,其中包括李啟漢、李中、羅亦農、王一飛、謝文錦、任弼時、蕭勁光、蔣光慈、曹靖華、汪壽華、梁柏台、陳為人、許之楨、雷晉笙、吳芳、王會悟、廖化平等。后來,團員增至約200人。在團內,俞秀鬆每周安排一次政治報告會,他常自己登上講台,也請陳獨秀、李達、楊明齋、庫茲涅佐娃、陳望道等作演講。

經過反復醞釀,俞秀鬆撰寫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章程,並將該章程寄給各地共產主義小組,要求各地建團。俞秀鬆廢寢忘食地工作,使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頗有起色:它雖冠名“上海”,但實際起到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發起組織作用。在其領導下,推動和指導了北京、長沙、武漢、廣州、天津、濟南等地團組織的建立:李大釗開始籌建北京的社會主義青年團,最早的團員有鄧中夏、何孟雄、劉仁靜等人﹔毛澤東在湖南長沙成立團組織,新民學會的郭亮、夏曦、羅學瓚、蕭述凡等人是最早的團員……

1921年初,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發展的團員有200余人,全國達到1000多人。1921年3月,在上海建立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俞秀鬆為首任書記。機關設於漁陽裡6號。

1921年3月,受共產國際的邀請和上海黨團組織的委派,俞秀鬆到蘇俄莫斯科出席少年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和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這是俞秀鬆第一次出國。在大會上,俞秀鬆代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作了專題報告。其大會發言贏得國際共運界甚至革命導師列寧的贊譽。會后,俞秀鬆留俄學習,並負責聯系選送國內革命青年分期分批赴蘇俄留學事宜。 

俞秀鬆(坐者右四)、張太雷(站者左五)、瞿秋白(站者左四)、陳為人(坐者左四 )出席共產國際“三大”和青年共產國際“二大”會議期間,與各國部分代表合影

1922年1月,俞秀鬆參加了遠東各國共產黨和民族革命第一次代表大會,並受到列寧的接見。1月30日至2月2日,俞秀鬆又以中國代表團代表的身份參加了遠東青年團代表大會。3月,俞秀鬆從蘇聯回國,在上海負責團的臨時中央局和上海地方團組織日常工作。由於俞秀鬆回國時已是1922年,所以,沒能見証中共一大這一歷史性的偉大時刻。

隨著各地團組織的逐漸健全,全國的團員增至數千人,共青團臨時中央局認為有了新的發展契機,所以積極進行籌備,並通知各地團組織:將於4月在上海召開“團一大”。3月6日,中共廣東支部書記譚平山寫信給施存統提出:“大會地點,如能改在廣州更好,因為比較自由。”中共中央局和團的臨時中央局鑒於香港海員大罷工取得勝利,廣州已成為全國工人運動興盛的地區,採納了這個意見。4月,俞秀鬆創建社會主義青年團杭州支部,任書記,並到紹興指導團的工作,這是浙江最早建立的團組織。5月5日,俞秀鬆以上海團、杭州團代表的身份參加了在廣州召開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並當選為第一屆團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兼經濟部主任。

1922年9月2日,俞秀鬆在上海參加團中央執行委員會第16次會議,被選為團中央執行委員會書記。

赴蘇深造  參與辦報

1925年10月28日,俞秀鬆第二次赴蘇俄留學。中共總書記陳獨秀當天親筆簽名給中共旅莫支部的信中,告知此行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員人數103人,其中包括張聞天、王稼祥、王明、楊尚昆、伍修權、烏蘭夫等人。途中由5人組成臨時委員會,中央指定負責人為俞秀鬆,任書記。在蘇期間,俞秀鬆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列寧學院深造和任教,曾任中山大學聯共支部局委員、中國部中共支部副書記、學生會主席等職。

1933年,俞秀鬆被派到蘇聯遠東伯力地區工作,擔任聯共邊區黨委機關報《工人之路》(中文)副總編輯。《工人之路》先后刊登過李大釗的遺著詩歌《進攻》、鄧中夏的《嗚呼,彭湃同志之死》、蕭三的詩歌《八百勇士贊》等。是迄今發現的辦報時間最長、發行量最大、由中國共產黨人參與主編並在海外發行的中文報刊。《工人之路》還向各地旅俄華僑傳達黨的方針,宣傳革命理論,積極為中國留學生提供生活上的幫助。

從1925年至1935年,俞秀鬆在蘇聯學習和工作了整整10年。1939年不幸遇難。

追認烈士 秀鬆長青  

1962年5月15日,俞秀鬆被國家民政部追認為革命烈士。為了表彰俞秀鬆烈士對中國革命的功績,頒發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親筆簽署的《革命犧牲工作人員家屬光榮紀念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中央徹底推倒了強加在俞秀鬆身上的一切誣蔑不實之詞。1983年8月,《人民日報》和《中國青年報》相繼刊發重要紀念文章,高度評價了俞秀鬆烈士生前在建黨、建團,培養我黨高級干部,推進中國革命中所作出的貢獻,恢復了俞秀鬆在黨內和共青團內的歷史地位。

因為俞秀鬆在國外遇難,英靈無宿,成為親屬心中永久的創痛。上海市團市委多次與烈士遺孀安志潔(盛世同)老人和烈士四弟俞壽臧老人聯系,決定在福壽園“意睱園”的蒼鬆翠柏間為烈士建墓樹像,讓“英靈還鄉”,接受千秋萬代的景仰。現在,福壽園俞秀鬆紀念銅像已成為紀念烈士及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

1987年,中共諸暨縣委和縣政府在俞秀鬆家鄉修建了俞秀鬆烈士紀念碑,紀念碑上豎刻著李先念主席的題詞:“俞秀鬆烈士永垂不朽。”1999年,俞秀鬆誕辰100周年之際,中共諸暨市委和市政府在原俞秀鬆烈士紀念碑立碑的地方修建了俞秀鬆烈士陵園。

近年來,國內緬懷俞秀鬆烈士的傳記、畫冊、紀念文集等圖書出版了很多,有關俞秀鬆烈士的專題展覽更是不計其數。大型原創話劇《漁陽裡的“大人物”》、話劇《搖籃》、舞台劇《俞秀鬆》、文獻紀錄片《俞秀鬆》、電視劇《大浪淘沙》等都從不同側面展示了俞秀鬆烈士的光輝一生。據悉,《俞秀鬆日記》即將正式出版,以俞秀鬆為主人公的大型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榮耀》已通過劇本立項,正在緊鑼密鼓籌拍中……

……

作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共青團最早的創辦者之一,俞秀鬆將自己短暫而光輝的一生投身於中國革命的歷史洪流,為家國情懷寫下了最生動的注腳。他的堅守、智慧和勇氣,對當代中國共產黨人依舊有著強大的感染力。

來源:海內與海外

(責編:王燕華、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