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復雜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無錫市歸國華僑聯合會的成員們逆行而上、勇於擔當,奮戰社區一線,為防疫抗疫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讓我上:黨員就該挑最重的擔子
“機關黨工委號召黨員干部赴社區做抗疫志願者,第一批3人,在疫情管控區,時間一個月,請大家報名……”看到群裡的通知,無錫市僑聯機關干部李志宏剛結束火車站志願者的工作,就馬上回復:“我經驗足,讓我上!”
“我比較年輕,讓我上。”
“最近手頭工作不多,讓我上 ……”
“請一定讓我上,雖然不是黨員,也要請組織優先考慮我。”民建干部許竹敏也不甘示弱。和前幾次在去火車站抗疫執勤一樣,大家你爭我搶,在微信群裡炸開了鍋。經過通盤考慮,市僑聯機關第一批志願者李志宏、姬艷軍、許竹敏三人奔赴管控區,經過短暫培訓,穿上防護裝備,投入戰斗。
“考慮到專業性,社區把我們三人放到信息採集員的崗位。第一天氣溫比較涼爽,也因為新鮮和好奇,採集工作一天下來,還不覺得累。第二天下午,氣溫28度,室外體感溫度就一下子到了35度。防護衣、N95口罩、橡膠手套,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在簡易帳篷下,沒一會衣服就被汗水浸濕。防護服活脫脫變成一個“蒸箱”,橡膠手套汗漬漬粘在手上,感到口干舌燥,不適感一陣陣襲來。我們隻能在採集管封箱時刻,站起來活動活動腿腳。”許竹敏在她的抗疫日記裡寫道。
雖然渾身酸疼,滿臉勒痕,辛苦疲憊,但他們還是堅持下來了。一輪又一輪核酸採集,每次至少工作6個小時,為近2千人次採樣。
必須上:哪裡需要哪裡就是我們的戰場
接到第二批下沉社區的通知,僑聯機關除了個別人員留守單位開展日常必要工作,其他人員無一例外地奔赴社區一線。
“疫情就是命令,防疫就是責任。作為黨員沒什麼條件可講,雖然年初工作多,但單位工作可以晚上回去干。社區缺人手,抗疫的關鍵時期,一刻也不能等。”僑聯秘書長王芳說。
第二批志願者不在管控區,風險雖然相對低一些,但防護措施一樣嚴格,防護服、橡膠手套、N95口罩……都是全副武裝。
現在快一個月了,這麼多天下來,大家著實感覺有點累。節奏最快的是第一輪核酸檢測,情況緊急,區裡通知連夜進行,忙到夜裡12點多。結束后,社區還召集工作人員開會,部署下一階段工作,直到凌晨2點才回家休息。一天忙下來,上廁所喝水的時間都沒有。后來,經常從早晨6點多趕到社區忙到中午,吃飯稍作休整,再接著干到晚上10點。
大家與社區工作人員戰斗在一起,維持檢測隊伍秩序、錄入居民個人信息、拿著喇叭在各樓棟宣傳動員……腿疼嗓子啞,這些機關上班人員還真有些不習慣,但他們沒有一個打退堂鼓。
“社區人手短缺,物資領發、信息登記、入戶宣傳都要人手。除了參與核酸採樣,哪裡有活,我們就去哪裡。社區的同志開始還有顧慮,怕累著我們。我就說,黨員到一線就是來干活的,不怕吃苦。”僑聯志願者說。
一起上:僑界企業和群眾也是好樣的
“廣大僑界群眾和僑企要服從抗疫大局,確保無錫良好的形勢……”市僑聯黨組書記李濤通過短信、微信、視頻等形式,向僑界社團組織、歸僑、僑眷以及留學生群體發出號召。
“剛聽到疫情的消息我就坐不住了。看到僑聯的信息,作為僑青會會長,我想一定要做些什麼。”唐冠玉在部分區域實施管控的當晚,連夜准備了防疫物資送到惠山區基層村(社區),並以個人名義捐款十萬元。第二天清晨,他又馬不停蹄來到匡園雙語學校,指導校園防疫,努力讓孩子們“停課不停學”,保証學習進度。在管控的一周裡,唐冠玉不停地往返於校園、村(社區),號召公司員工、親朋好友參與志願服務,“哪裡有需要就到哪裡去”成了他最朴素的想法。
無錫僑商聯合會副會長、江蘇科嘉有限公司總經理蔣潔譽第一時間為梁溪區清名橋街道塘涇橋社區,送去雞蛋、餅干、口罩等保障物資,慰問一線抗疫的社區工作者。他說:“這次疫情防控中,看到了社區工作者及志願者們每天都在不辭辛苦地為防疫而戰﹔看到了許多志願者不辭勞苦、熱心奉獻、投身一線防疫工作﹔看到了大家用自己的方式默默付出,讓我們感受到疫情無情,人間有愛。作為企業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與大家肩並肩、手拉手,共同戰斗,用實際行動為抗疫貢獻綿薄之力,傳遞抗疫力量。”
無錫惠山僑企無錫泛生子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積極響應僑聯號召,主動請纓,投身街道數據核查專員崗位,快速建立數據核查專員小組,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的順利開展。
“惠山僑企捐贈物資20萬,20多位僑界人士參加社區志願服務,江陰僑企捐贈40萬,40多位僑界人士參加志願服務……” 在抗疫小結會上,聽著各板塊匯總的數據,李濤說:“我們僑界群眾和企業顧大局、有擔當。大家有一份力便出一份力,有一分錢便出一分錢,彰顯了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來源:江蘇省無錫市僑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