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界風採
潘受——赤子情深,投身華教(百年航程 有“僑”精彩(77))
張志加
2022年04月20日08:5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潘受,原名潘國渠,字虛之,福建南安人,海內外享有盛譽的愛國華人教育家、詩人和書法家。

潘受生於1911年1月26日,雖然家境平平,但自小愛好書法、寫作和詩歌創作,天資聰穎。1927年,潘受從福建泉州培元中學畢業,適逢“全國拒毒論文比賽”舉辦,蔡元培擔任主任評選。潘受參加了1928年的“全國拒毒論文比賽”,獲第一名。

1930年,和許多閩籍青年一樣,19歲的潘受選擇下南洋謀生。初到新加坡,潘受憑借博學和勤奮站穩腳跟,擔任當地出版和行銷最久的中文日報——《叻報》的編輯。1934年起,潘受開始從事華文教學和學校管理工作,先后執教於陳嘉庚先生發起創辦的華僑中學,由福建商人創辦的華校——道南學校,以及馬來亞華校——麻坡中華中學。1935年開始,潘受擔任道南中學校長達6年之久。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作為一名愛國者,潘受不僅有矢志不渝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文人氣節,更心懷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生死與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后,潘受義務擔任陳嘉庚先生為主席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主任秘書,為推動南洋華僑各盡所能、支援國內抗戰而殫精竭慮,深受陳嘉庚先生的信賴與倚重。1940年,未滿30歲的潘受被委任為南洋華僑回國慰問團團長,義無反顧地回國到多地慰勞抗日將士,勞軍賑災。他從重慶輾轉到達中原戰區,跋涉大半個中國的山川,其間一路的坎坷險阻和所聞所感,都被寫入他為民族存亡歌泣沉吟的詩篇中。當時在重慶的章士釗先生讀到他的詩作,曾慨嘆:“詩在南洋矣!”

因為戰事,潘受滯留重慶數年,在抗戰勝利后才得以重返新加坡。20世紀50年代初,第一所海外華人大學——南洋大學開始籌辦,富商巨子、市民、工人等各行業人士爭相捐資。潘受積極參與籌辦南洋大學,擔任學校執行委員會委員。1955年,時任南洋大學校長的林語堂先生去職離校。潘受接受委托,出任大學秘書長,暫理學校事務,直到1959年第一批437名學生畢業時才正式辭去職務。他為推廣華文教育和傳揚中華傳統文化殫精竭慮,為東南亞華人積累下寶貴的文化財富,奠定了南洋大學的發展根基。后來,南洋大學改名南洋理工大學,並頒授潘受名譽文學博士榮銜。

1960年,潘受從南洋大學退休后,專注於文化藝術研究及創作,其古典詩文、書法造詣深厚。1991年,潘受獲得法國國家藝術與文學勛章,新加坡政府先后頒授其文化獎章、卓越功績勛章,並於1995年正式宣布潘受為國寶。1999年2月23日,潘受逝世,享壽89歲。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供稿)

(責編:王燕華、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