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上海市華僑事業發展基金會工作人員吳文怡
從最初接到基層社區物資求助電話,到防疫物資最終送到他們手中,需要多少時間?對於我們基金會來說,是12個小時。
在人力、運力、交通嚴重受限的情況下,這已是我們竭盡全力做到的速度。而在這12小時背后,是不同單位、不同崗位人的共同努力。
供應商:已在倉庫住了35天
對於我來說,每天上午是一天最忙的時候。
某小區急需100件防護服、護目鏡,某社區缺少200個醫用口罩、消毒液……大量一線防疫物資需求,會像雪片一樣匯集到我這裡。收到求助信息后,我要信息分類整理,經過基金會審核通過后,把信息發給物資供應商,同時聯絡物流公司調度車輛和司機。
楊雙仆是我們的供應商奧旦實業(上海)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接到我發出的信息后,這位22歲的小伙要按照單子要求,開始在倉庫裡爬上爬下清點搬運,當物資備齊后,再打包裝箱,還不忘貼上基金會的封箱貼。等拉貨的司機來了后,又把物資從倉庫一一搬上車。前后幾個小時,常常忙得滿頭大汗。
為了確保物資能持續供應,楊雙仆一頭扎進位於閔行莘庄工業區的倉庫。兩張行軍床、一個電磁爐、一口小鍋,他和同事老喬就這樣在倉庫裡住了足足35天。“我覺得還好,吃飯我們能對付著,就是洗澡稍微麻煩一些,每天搬貨都是一身臭汗。”生活上的困難被他簡簡單單一句話帶過。
我知道,他有很多事情沒說。比如,半夜起來接應從外面調來的物資、天不亮就起床理貨、冒著大雨把貨裝上車……經常累得直不起腰的他,卻以成為抗疫志願者感到驕傲:“我看到了很多不一樣的東西。有很多人都在發光發熱,我覺得自己也不一樣了。”
物流司機:不管多晚一定要送完
在倉庫裝好物資后,大眾物流的顧明林師傅,按照我們給出的滿滿一張紙的地址去送貨。
從下午到晚上,顧師傅一家家地送。有時,一天跑十多個社區,當師傅送完最后一家時,已是第二天的凌晨兩三點。他說,有的送貨地址很分散,隔得比較遠,所以耗時間,但不管怎樣都會送完,“現在是非常時期,明天還有明天的事,不能拖。”
對於送貨,顧師傅沒有一句怨言,他告訴我最大問題是吃飯。司機的吃飯時間本不固定,原本還能在路邊隨便解決一下,但現在飯店、便利店都關門,吃飯非常難,“有些加油站的便利店還開著,能買到泡面,就靠這個”。
顧師傅說,他從3月25日起每天都是早上、晚上送完貨后吃碗方便面。喝水也很難,一天都在路上跑,根本找不到地方接水。因此,他來倉庫取貨時,都會灌上滿滿一大壺熱水,就這個將就一整天。
顧師傅很朴實,也講不出什麼“金句”,就是認認真真地開車送貨。感謝大眾物流的師傅們這段時間的默默付出,請允許我把他們名字說全——倪彬、戚良、顧明林、楊凱、李東營、林安全、王益生、胡素春、李令祥、董忠祥、儲修軍、吳宜州、劉洪琪、高俊海、張茂軍。
社區志願者:又可以繼續“戰斗”了
4月13日凌晨1時,上海大雨滂沱,顧師傅駛往最后一個送貨地點——浦東新區花木街道由由社區。眼看快到了,顧師傅給聯系人打去了電話。
電話那頭傳來一個略帶疲憊卻十分興奮的女聲:“我們都在,隨時可以卸貨!”很快,由由社區第四居民區書記周海燕和一名同事跑到小區門口。兩位女士顧不上大雨,把物資一箱箱地從車上搬下來,再拉回辦公室,盡管穿著雨披,但她們還是被淋了個透。
我后來知道,從3月19日起,周海燕就住進了居委會,組織社區核酸、抗原篩查,保障居民的生活物資,協助老年人團購,幫助老年人配藥……7名工作人員要服務1800戶人家,每天要消耗大量的防疫物資,有時物資就會出現短缺。正因如此,當接到我們捐贈的防護服后,周海燕比誰都高興。她說,很快這批物資就能分到社區防疫人員、志願者手上。
收到這批物資后,來自享物公益的志願者鵬程在他4月11日的志願者日記中寫下這段話——
今天是我在物資配送組做志願者的第10天。和前兩天相比,小區居民團購的米面油、水果、蔬菜明顯多了,配送工作面臨著較大的壓力。但因為防護服數量不夠,新加入的志願者沒能穿上,因而也不能加入我們的行動,心裡多少有些失落。
正當卸貨到一半時,我的電話鈴聲響了起來。原來,市華僑基金會捐贈的200套防護服送到了,讓我去接應。這時候,防護服就像安全傘,能給我們提供安全保障。有了防護服,我們做志願工作才能免去后顧之憂。
接收完捐贈物資后,那幾位原本沒能穿上防護服的志願者立馬穿上,和我們一起加入“戰斗”。這一刻,我覺得很幸福。
沒錯,那一刻,我們也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