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界風採
“中國核醫學之父”王世真——把核放射變成治病救人“金鑰匙”
鹿永建  譚元斌
2022年03月21日08: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為世界上最早參與研究放射性核素的科學家之一,“中國核醫學之父”王世真是亞洲核醫學領域的領跑者。在他的引領下,中國核醫學綜合實力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館藏基地負責人呂瑞花介紹,作為曾經旅日、旅美的歸僑科學家,王世真在長達7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領導合成近200種放射性藥物及生物醫學所需的示蹤劑,創建和推廣多項創新性核醫學技術,產出大量原創性研究成果。

“中國核醫學之父”王世真——

在生物化學家、核醫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世真的“核世界”裡,放射性不再是危及人類生命的代名詞,而是一把濟世救人的“金鑰匙”。

1951年,王世真沖破重重阻礙回國,被聘為北京協和醫學院生化系副教授。由於他執意回國,夫人在美國遭到軟禁,后來輾轉從芬蘭坐船回到國內與他團聚。那時,王世真在核醫學專業領域已才華初露。兩年間,他與同事合成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批放射性標記化合物。

在此后的半個多世紀裡,王世真一直忘我地投身於中國核醫學事業。

同位素技術是核醫學的核心內容,創辦同位素應用訓練班是中國核醫學發展的第一步。1956年至1957年,在王世真創辦的同位素應用訓練班裡,誕生了中國第一批放射性同位素測試儀,研制出中國第一批放射性標記物,完成了中國第一批顯影實驗,培養了中國第一批核醫學研究專業人員。

之后,王世真在北京協和醫學院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同位素中心實驗室,首次將同位素應用於人體。在他的積極引領下,經過60多年的發展建設,目前中國縣級及以上醫院普遍設立核醫學科,總體規模達幾千家,擁有數千台大型核醫學設備、300多台國際頂尖的PET設備、逾萬名資深技術專家。

首次合成多個特效藥

中國首次合成殺虫劑DDT(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首次合成抗肺結核的特效藥雷米封,都有王世真的功勞。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剛剛獲得清華大學學士學位的王世真在著名化學家袁翰青的推薦下,來到貴陽醫學院任教。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王世真加入了由北京協和醫學院一批愛國專家組成的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擔任化學組主任。

那時,中國抗日軍隊衛生條件極差,時刻受到斑疹、傷寒等流行病的威脅。王世真經留學德國的哥哥介紹,掌握了德國軍隊使用的新殺虫劑DDT的化學結構后,馬上動手合成,不久即向抗日軍隊提供了DDT殺虫劑,成為中國首位成功合成DDT殺虫劑的科學家。

新中國成立初期,俗稱“癆病”的肺結核屬不治之症,上百萬人的生命面臨死亡威脅。1951年,從美國回國后不久,王世真又在中國首次合成抗肺結核的特效藥雷米封,使肺結核在中國從此不再意味著死亡。直到現在,雷米封仍然是中國治療肺結核的首選藥之一。

愛國心代代相傳

王世真的母親林劍言是他人生道路的引領者。

“她的一生非常有志氣,非常上進。”談起母親,王世真曾動情地說。

王世真出生於日本千葉,兩歲時隨留學回國的母親回到家鄉福州市。王世真的高祖是清朝進士,祖父是狀元,母親是民族英雄林則徐的曾孫女。“她經歷過亂世,所以她對新中國很有感情。她的愛國心是留給后代最珍貴的禮物。”談及母親時,王世真曾這樣說。回國前,面對國外的優厚條件,他告訴上司:“中國需要我回國。我在這裡,隻等於‘N+1’,就是許多教授裡多我一個,多出幾篇論文而已。我要回國,我的祖國更需要我。”

在母親快滿80歲的時候,王世真給母親寫了封長信,告訴她自己不能來看她。林劍言當時病重,已經半邊癱瘓,仍在病床上口述《八十留言》詩寄予王世真:“秋風裊裊氣常清,秋月高高別有情﹔八十年間看萬變,酬將妙句餞余生。”王世真收到信后,隨即寫信告訴妹妹:“母便歸去兒莫痛,依然留取是丹心。”

80多歲高齡時,王世真仍堅持帶博士生,稱他們為“孫子輩”的學生。王世真先后直接培養碩士、博士和博士后40余人。

2016年,王世真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100歲。家屬將其遺體捐獻,王世真成為北京協和醫院第1230位遺體捐獻者。

(責編:王燕華、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