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天籟”奏響日本(僑界關注)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2年03月17日11:04

日前,日本橫濱中華藝術學校主辦了一場“揮春送福”活動。圖為活動現場。
  受訪者供圖

1月30日,由日本橫濱中華藝術學校主辦的第三屆“揮春送福”活動圓滿結束,許多旅日華僑華人與當地友人揮筆寫下寓意美好生活的“福”字,現場還有古箏等中華傳統民樂表演,氣氛熱烈、年味濃郁。

除了借新春佳節推廣中華傳統音樂,該校還曾多次舉辦各類中華民樂演出活動。

 

中國民樂魅力四射

24年前,橫濱中華藝術學校創辦人、中國古箏演奏家謝雪梅,隻身一人到日本留學,畢業后便從事古箏演奏工作。她說,“創辦學校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孩子們提供一個學習中國民族樂器的環境,由於我長期在這個領域裡工作,接觸到許多專業資源,后來就開辦了中華藝術學校。”

談及學校的課程,謝雪梅介紹:“在中國傳統民樂的教學科目裡,學校提供古琴、古箏、揚琴、琵琶、馬頭琴、二胡、葫蘆絲等教學課程。在師資的選擇上,我也以最專業、嚴謹的考核標准招收團隊。”

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才藝的舞台,幾年前,謝雪梅開始積極籌辦各類文藝晚會。“文藝表演是凝心聚力的精神紐帶,除了能撫慰旅日僑胞的思鄉之情,我也希望能借此促進中日文化交流,讓當地友人感受到中國民樂的魅力。”謝雪梅表示。

鏗鏘有力的二胡、低回婉轉的馬頭琴、清耳悅心的古箏……當極富感染力的器樂響起時,台下喝彩聲不斷,人們紛紛舉起手機或相機,拍下一個又一個精彩瞬間。謝雪梅感慨,“我們辦了3屆文藝晚會,每一場都很成功,從觀眾席傳來的贊嘆與掌聲,讓我知道,這些年的辛苦與堅持都是值得的。”

一場成功演出的背后是很多人心血的付出。“為呈現一場高品質、高水准的藝術盛宴,我們經常花上好幾個月的時間進行籌備,不僅要保証演出節目的質量,還要確保燈光、音響、道具、化妝、攝影、攝像等幕后工作順利運行。”謝雪梅表示。

謝雪梅也親自登台獨奏。“去年那場文藝晚會,我獨奏了一曲《戰台風》。此外,我還與兩個學生一起演奏了古箏三重奏——《採薇》,她們的精彩表現將現場氣氛推向最高潮,我感到很欣慰。”謝雪梅說。

謝雪梅表示:“新的一年,學校將繼續提升中國民樂的教學質量以及籌辦更多文藝表演,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為豐富海外僑胞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更多貢獻。”

馬頭琴聲超越國界

除了古箏、二胡等廣為人知的中華樂器表演,現場還有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聲音”——馬頭琴。據悉,一些日本觀眾因為這台演出,對中華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身穿藍色蒙古袍,手持馬頭狀弓弦樂器的蒙古族馬頭琴演奏家騰朝,在文藝晚會上演奏了一曲《聖山》,獨特的音色錯落交替、婉轉悠揚,讓人仿佛置身內蒙古大草原,近距離感受“聖山”的自然魅力。

馬頭琴蘊含了獨特的審美文化、人文思想和民族精神,與蒙古族的生活環境密不可分。“小時候家裡一旦有訪客到訪,酒足飯飽后,我們都會聚在一起唱歌、演奏樂器,耳濡目染,我自小便對馬頭琴情有獨鐘,它的聲音與二胡、古箏不同,有點像搖籃曲,聽著特別舒服,每當我思念家鄉時,就會拿出琴拉上幾段旋律,讓自己有一種‘回家’的感覺。”騰朝說。

2003年,馬頭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上千年的發展,馬頭琴已成為蒙古高原游牧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同時也在許多國家廣為流傳,深受海內外民眾的喜愛。

“我在日本教馬頭琴已有6年,學生大多都是日本人,有些歲數挺大了,但還是特別熱衷於學習馬頭琴。”騰朝表示,“有個學生對我說,他曾經在外國偶然聽到馬頭琴的聲音,卻不知道這個美妙的音色出自哪個樂器,后來在網上多方查詢、打探得知,那個讓他心心念念的音色來自馬頭琴。互聯網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開拓了中國傳統民樂的推廣途徑。”

為了讓更多人體驗到馬頭琴的獨特魅力,騰朝表示:“未來,我會繼續與國內外的馬頭琴愛好者一起努力,共同做好中國民樂文化在海外的推廣與傳承。”

以樂為媒交流互鑒

除了古箏和馬頭琴,中國的二胡、琵琶也是許多日本友人喜愛的中國傳統民族樂器。

“剛開始,我以為不會有太多日本人認識二胡,想要學習二胡的可能會更少,但后來我發現許多日本人都對二胡很感興趣。2001年,中國音樂樂團‘女子十二樂坊’正式創立,隨后這個民樂樂團在日本備受矚目,為推廣中國民樂作出了重要貢獻,很多學生都是被這個樂團所吸引,想要學習二胡。”旅日5年的中國二胡青年演奏家劉晉陽對本報表示。

在劉晉陽看來,要想以樂為媒,培養日本民眾學習中國民樂的興趣,須與流行音樂做結合。她說:“我經常受邀參加各類大型演出活動,在這些公開場合表演時,我會針對性地選擇當地民眾更為熟知的曲目。在為年長觀眾演奏時,我會選用鄧麗君的曲目﹔在面對年輕觀眾時,則會選用《千本櫻》這類二次元音樂。在我看來,有針對性地推廣能加深當地民眾對中華民樂的印象,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我也有學生是在看了‘女子十二樂坊’的表演后,才對中國民樂產生興趣。我相信實現文化落地的方式十分多元,不管是哪種形式,隻要能加深當地民眾對中國民樂、文化的理解,就是成功的。”旅日19年的中國琵琶演奏家鮑捷表示。

“在體驗課上,我會先著重介紹中國的民樂文化,然后再對比講解中國與日本琵琶的區別,像在制作琵琶弦時,日本習慣使用絲線,中國則習慣用鋼絲﹔在表演形式上,日本琵琶主要是邊唱邊彈的伴奏形式,但中國琵琶的演奏形式則兩者皆可。”鮑捷說,“我喜歡通過細致的介紹與對比,加深學生對中國民樂文化的理解與熱愛,這樣的教學方式效果顯著。”

雖然長期在海外發展,但中國始終是鮑捷心裡的寄托。她表示:“能以琵琶為媒,讓中華文化為更多日本友人所認識、所欣賞,我感到十分榮幸。未來我會繼續在民樂推廣這條路上砥礪前行,促進文化交流互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