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建黨百年專題>>百年僑心
改“醫人”到“醫國”,他喊出“振興中華”,開啟了中國民主革命
2022年03月16日09:03  來源:共青團中央

他少年求學於檀島

為救國棄醫從政

一生顛沛

但憑一顆赤子之心

“天下為公”的信念

終結帝制而開啟共和

他就是

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孫中山

3月12日

是孫中山逝世紀念日

讓我們翻開凝重的近代歷史

去追尋這位偉人的足跡

幼時貧寒,勤奮好學

1866年11月12日

孫中山出生於

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

一個普通農家

因家境貧困沒有錢交學費

到了九歲才進入私塾讀書

童年孫中山

小帝象(原名)喜歡游泳

“村中兒童,皆不能及”

他曾對人說

“我的游泳技術不算好

但我敢於游到很深很遠的地方”

“有一次游到半途,感到疲累

游不動了,怎麼辦呢?

泳術不精,不能停止劃動

否則就會沉下去

於是仍然拼命地向岸邊游去

終於上岸了”

小帝象記憶力很強

村塾老師指定的背誦部分

他從未因背誦不出,被罰跪打板

有一天,在讀《大學》這門課時

塾師領讀了兩遍

就叫學生背誦

小帝象站起來對老師說

“讀的這書一點不懂

有什麼意思?”

他的話觸怒了老師,罰他背書

小帝象並非不愛讀書

他求知若渴,向老師求解希望老師將書中的道理也能講得明白,他才能聽得明白

孫中山翠亨村故居的書房(復原景)

后來

孫中山對這種教學制度和內容批判說

“中國政體專制已久

士人束發受書后

所誦習者

不外‘四書’‘五經’及其箋注之文字

然其中有不合於奉令承教

一味服從之義者

則任意刪節,或曲為解說

以養成其盲從之性”

棄醫從政,立志革命

1879年

孫中山遠赴檀香山投奔哥哥孫眉

同年轉入當地意奧蘭尼男子中學讀書

孫中山在這裡接觸了西式教育

新鮮的學科,靈活的教法

齊整的座次,嚴明的校紀

都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腦海之中

使他逐漸產生了改良祖國的念頭

意奧蘭尼男子中學舊址

17歲的時候

他前往香港學醫

學成后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

行醫期間

他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財力

但他總覺得

醫術救人,所救有限

隻能救少數人

革命則能救多數人

因此,他決定“棄醫從政”

改“醫人”為“醫國”

立志喚醒億萬民眾

建立一個全新的社會

17歲時自檀香山回國的孫中山

孫中山(左2)在香港西醫書院與友人合影

1894年1月

孫中山寫了長達八千余字的《上李鴻章書》

建議清政府仿照西方資本主義制度

興辦學校,培養人才

但因人微言輕

他的建議並沒有受到李鴻章的重視此后他對清政府不再抱有幻想更堅決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聚合同志,領袖群杰

1894年7月25日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北洋艦隊慘敗

孫中山認識到

“和平方法,已不可再用”

他便在檀香山

聯絡華僑、宣傳革命

成立興中會

第一次喊出“振興中華”的口號

立誓“驅除韃虜,恢復中國

創立合眾政府”

興中會宣誓地

1905年8月

孫中山聯絡留日學界

創建全國性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中國同盟會

在此期間,他立足於中國實際

結合西方社會思潮

提出以民族、民權、民生為核心內容的

三民主義革命綱領

為新社會規劃了一幅理想的藍圖

此后,他積極投身於反清的實際斗爭中

革命思想廣為傳播

革命組織也日益壯大

分會遍及國內各省和世界各地

1906年4月,孫中山在新加坡成立同盟會分會,右為分會會長陳楚楠,左為分會副會長張永福

屢遭挫折,斗志彌堅

從創建興中會開始

孫中山先后組織發動十次起義

以百折不撓、愈挫愈勇的精神

向腐朽的清政府發起沖擊

1895年,孫中山在廣州發動起義

由於計劃不慎泄露

起義機關遭到破壞

孫中山遭到通緝

被迫亡命日本

1900年,惠州三洲田起義爆發

因孤軍奮戰,后援斷絕,糧械不繼

起義軍遭到清軍

優勢兵力的圍攻而失敗

1907年至1910年間

孫中山又遭受了

第三次至第九次武裝起義失敗

1911年初

孫中山在廣州發動大規模起義

也就是“黃花崗起義”

此次起義是傷亡最為慘重的一次

孫中山用“吾黨菁華,付之一炬”來形容

這是孫中山第十次起義失敗

1912年11月28日,孫中山為撫恤為黃花崗起義制造炸藥而犧牲的謝春生烈士家屬致北洋政府臨時稽勛局局長馮自由函

然而“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

盡管孫中山直接或間接

參與的幾次起義

都以失敗告終但對於清王朝的撼動已經開始悄然生效

1911年武昌起義,革命軍與清軍殊死搏斗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義爆發

在全國燃起燎原之火

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

眾望所歸,初創共和

1911年12月底

孫中山由海外歸國后

革命陣營各派一致推選孫中山

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

孫中山在南京就職

庄嚴宣誓“顛覆滿洲專制政府

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

民國建立之初,百廢待興

孫中山主持下的

臨時政府面臨諸多困難

一方面,清政府仍佔據著半壁江山

袁世凱正挾勢

與清政府和臨時政府討價還價

希望坐收漁翁之利

另一方面,革命各省各自為政

軍政極不統一,社會動蕩不安

1912年2月14日,關於南京臨時政府內務部呈請速頒文官試驗令的臨時大總統批

面對各方壓力

同時為早日實現全國共和、南北統一

孫中山在就任之初即公開表示

隻要袁世凱能促成清帝退位、贊成共和

自己即行辭職,推袁繼任

2月12日,清帝宣詔退位

次日,孫中山踐行前言

向臨時參議院請辭

推薦袁世凱繼任

1912年4月1日

孫中山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

用實際行動踐行了

“天下為公”的主張

1912年3月25日,孫中山在南京總統府前與袁世凱任命的內閣總理唐紹儀(左)合影

致力實業,壯志未酬

孫中山很早就有了實業救國的志向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

他採取了諸多措施鼓勵實業發展

解職之后

他為發展實業、改善民生

東奔西走,不遺余力

1912年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后

孫中山認為當務之急

“必先從根本下手,發展物力

使民生充裕,國勢不搖

而政治乃能活動”

他接連奔走武漢、上海、福州

廣州、煙台、天津、北京等地

宣傳民生主義,投身實業救國

1913年為尋求日本方面對中國實業、交通發展的支持孫中山以“籌辦全國鐵路全權”名義赴日考察

其間,他奔走日本各地

廣泛會晤日本朝野及中國在日各界人士

但他的這次長期考察

卻被上海火車站的幾聲槍響驟然打斷

3月20日,國民黨領導人宋教仁

在上海火車站被刺

兩日后不治而亡

宋教仁

3月22日,孫中山在長崎

獲悉宋教仁死耗

即匆匆結束考察行程

離日返國

“宋案”之后

孫中山檢討了自己先前的看法

認定辛亥革命已經失敗

發起了武裝反袁的“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痛定思痛,重建革命黨毅然走上了革命再出發的道路

毫不妥協地同逆時代潮流而動的

各種勢力進行斗爭堅定維護民主共和制度和國家完整統一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

孫中山與中國共產黨人真誠合作

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

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

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改組中國國民黨

把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推向前進

天下為公,心系民眾

1924年10月

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

電邀孫中山北上主持大局

孫中山發表《北上宣言》

隨后偕夫人宋慶齡乘永豐艦北上

途中,在回答外界所傳

他將作大總統時

他說:“中國一日沒有完全獨立

我便一日不情願做總統”

1924年北上途中的孫中山與宋慶齡

1924年的最后一天

孫中山抱病來到北京

朔風凜冽的北京街頭

站滿了歡迎的群眾

人數達十萬之多

在車站,孫中山發表簡短的談話

他說:“此來不是為爭地位

不是為爭權力

是特來與諸君救國的”

1925年3月12日

帶著對“革命尚未成功”

壯志未酬的遺憾

孫中山病逝於北京

走完了“為中國人民

鞠躬盡瘁的光輝一生”

孫中山家事遺囑

孫中山先生的一生

都在為革命事業奔波操勞

他一生堅持

“吾之所向,一往無前

愈挫愈奮,再接再厲”

並對此矢志不移、無比堅定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是孫中山先生的夙願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吾輩當自強

沿著先行者的腳步接續奮斗

穩扎穩打走好我們的復興路

走向更光明的未來

(責編:王燕華、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