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向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有江門五邑籍華僑華人義無反顧跟隨的身影,李冠南烈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李冠南,原名李新盛,字仍華,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沙堆鎮沙西村人。其父李暢在加拿大經營皮鞋業生意。1902年,李冠南出生於加拿大,在兄妹五人中排行第二。他少年時隨父回鄉定居,先后在沙堆、廣州讀書。
1923年,李冠南加入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投身革命活動。1924年春,他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江門五邑地區第一批中共黨員之一。同年7月,李冠南被中共粵區執委、共青團粵區執委抽調到廣州,參加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同年8月下旬,他返回新會,積極籌備、組織各鄉農民協會,領導當地農民運動加快發展步伐。
1925年,李冠南成為新會農民運動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有效推動了新會農民運動的興起。同年3月1日,他作為廣東代表,赴北京參加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
1927年5月,中共四邑地委改稱中共五邑地委。同年12月上旬,為配合廣州起義,中共五邑地委成立“五邑暴動指揮部”,組建廣東工農革命軍中路新會支隊,李冠南任政治領導兼農軍指揮。后因廣州起義失敗,江門、會城戒備森嚴,江會暴動計劃未能實施。此后,李冠南因身份暴露導致活動困難,隻得轉移到澳門。
1929年夏,中共廣東省委安排李冠南擔任中共中山縣委書記,重建中山縣委。在艱苦的革命斗爭環境中,李冠南輾轉於香港、澳門、中山等地,生活困難,但他始終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精神。1930年,李冠南得知胞妹即將結婚並將移居美洲,他於同年11月29日給胞妹寫信,叮囑她要“努力求學,將來在社會上做一個有用的人物”,將來有財力也要幫助兩個弟弟,並要時時記得“年老白發親愛的父母”,表達了對親人的牽挂。在信中,他還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為革命理想矢志不渝的奮斗精神。他寫道:“雖然有如海上浮萍,隨處飄零,但我精神非常爽快,良心非常安慰,意志非常滿足,身體非常舒利……因為我個人人生觀已確定,決心為‘世界真理’、‘人類幸福’而奮斗。”
1931年1月初,李冠南前往香港參加廣東省委舉辦的黨員訓練班,住在香港中共廣東省委招待所。因有黨員叛變,省委機關遭破壞,他被拘捕,並作為政治犯被押解至廣州國民黨省警察局監獄。李冠南被捕后,遭到敵人嚴刑毒打,但在長達半年的牢獄酷刑中,他始終堅貞不屈,於同年8月21日在廣州紅花崗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年僅29歲。
(江門市博物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