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建黨百年專題>>百年僑心
冬奧會華裔志願者:不僅僅是一種體驗,而是責任和擔當
徐楊 實習生 周婕妤
2022年02月20日14:16  來源:新京報

在韓國上中學時,全海星就成為了一名“志願服務愛好者”,他喜歡這種被需要的感覺。而在“冰立方”,他延續了以往的耐心和用心。“在這些崗位上做志願服務,加深了我對冰立方賽事服務領域服務過程的了解,也希望我們能為觀眾們帶來更好的體驗。”

2022年北京冬奧會即將進入尾聲。

一些身穿天藍色志願者服的身影仍在國家體育場、首鋼大跳台、國家游泳中心等場館穿梭。戴著口罩,看不清面目,但他們用最友好的語調、最熱情的肢體語言,迎接著每一位前來觀賽的人。

他們是北京冬奧會志願者。隻要有賽事,都能見到他們。而志願者中,更是有一批特殊的華裔志願者。冬奧會期間,他們堅守在每個平凡的角落,為賽事保駕護航。

“Volunteer is not a chance,it’s a job.”(志願者並不是一種機會,而是一份工作)在培訓中,來自北京大學的韓國籍志願者全海星對於這句話印象深刻。“我知道,當我成為一名志願者的時候,就應該肩負屬於志願者的責任和擔當,而不是僅僅將其視為一種機會去體驗冬奧。”

福川美希正在場館裡對觀眾引導和答疑。受訪者供圖

辛苦付出,換來“被需要”

2月8日,北京大學的日本籍志願者福川美希趴在國家游泳中心“冰立方”部署區的玻璃窗上。隔著兩條馬路,她看到北京頒獎廣場上有一個金色頭發、紅色衣服的身影在沖她揮手。那是剛剛獲得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金牌的谷愛凌,她領完了獎,從頒獎台上下來,回到候場區域。

福川美希和身邊的志願者都激動極了。隔得實在太遠了,福川美希把手機鏡頭的焦距放大到10倍,才能看到谷愛凌的臉。雖然處於閉環外接觸不到運動員,但在那一刻,她有了一種自己在為運動員服務的真切感受。

福川美希的任務是和數百名志願者一起,在“冰立方”園區裡的南廣場、南商業街、看台各個區域,負責對觀眾進行引導、答疑、驗票等工作。每天,志願者們都會收到相應的運行計劃,裡面詳細地寫著這一天的輪班。用不同顏色標記的區域圖,志願者們要熟記於心,以應對觀眾的問詢。最近,他們最常聽到的問題是:“冰墩墩在哪兒買?”

除了引導工作外,有的志願者會負責南廣場檢票工作。流程是,志願者先掃一下票上面的二維碼,機器顯示通過后,將票交給另一位志願者,為底下的副票打個孔。因為怕觀眾排隊時離得很近,不符合防疫要求,志願者們的要求是三秒檢一個,不出錯。“這並不是硬性要求,但我們也會要求自己盡量做到。”福川美希說。

有時天氣冷,福川美希總要套上志願者的保暖夾克、沖鋒衣、羽絨服,兩條褲子,再穿上靴子。一次賽事就要來數百名觀眾,需要志願者為他們引導、答疑。室外風大,加上連續幾天一直說話,福川美希的嗓子都有些沙啞了。

大部分觀眾都很友好,沖淡了福川美希的疲憊。她記得第一天站崗的時候,自己沒戴手套,手凍得通紅。檢票的時候,一個阿姨看見她,小聲說了一句:“大冬天的,站得這麼辛苦。”一陣感動涌來,福川美希覺得很想哭。“第一天站著不太適應,有點累,但阿姨說了這句話,突然感覺有勁了。”

來自北京大學的韓國籍志願者全海星也在“冰立方”進行志願服務。為了盡可能全面地體驗各個崗位上的志願服務,他們會四天一輪崗。全海星分別體驗過南廣場、南商業街、看台這幾個點位引導的崗位。

全海星(左)正在夜幕下站崗。受訪者供圖

在韓國上中學時,全海星就成為了一名“志願服務愛好者”,他喜歡這種被需要的感覺。而在“冰立方”,他延續了以往的耐心和用心。“在這些崗位上做志願服務,加深了我對冰立方賽事服務領域服務過程的了解,也希望我們能為觀眾們帶來更好的體驗。”

“穿這身衣服,就是朋友”

在國家體育場“鳥巢”前,來自北京大學的加拿大籍志願者張沐被其他志願者感動哭了。

張沐是“冰立方”的一名志願者,她的工作包括測體溫,檢查核酸和疫苗信息等等。2月8日晚上,沒有排班,她前往“鳥巢”觀看比賽。“鳥巢”和“冰立方”中間的北京頒獎廣場,有一條通廊,觀眾被引導著從廣場北邊往南走。

在那一條通廊上,每隔三五米就有一個志願者拿著熒光棒,歡迎觀眾們。遠遠望去,這些燈形成了一條路。夜裡天氣很冷了,志願者們鼻子吸溜吸溜的,一邊搖棒,一邊跳著說:“歡迎大家來觀賽!”

張沐感受到了他們“燃燒熱情”的狀態,既心疼,又感同身受,當時她的眼淚就忍不住流下來了。

張沐拿著對講機,在崗位上進行志願工作。受訪者供圖

志願者的工作是高度重復性的,但張沐有自己的調整方式。當有機會和人說話時,她總是不遺余力地向觀眾表達熱情。“請出示証件”“歡迎入場”“今天你辛苦了”她感覺自己通過這些話輸出溫暖,別人也會反饋回來。

在清廢區工作時,張沐負責管理來往人員進出。有一天,她發現刷身份証的機器壞了,每次進出都要出示健康寶、核酸、疫苗等信息,流程變得很麻煩。

很多年齡較大的保潔人員從這個出入口通行,他們不太會使用手機,有的甚至沒有流量。在寒冷的室外,總掏手機也很凍手。那天,張沐反反復復聯系了很多人,才解決了設備的問題。這一次讓她感覺到自己作為志願者的價值。“當解決了問題的時候,會發現這個崗位更有趣也更有意義了。”

志願服務期間,張沐收獲了很多可見的溫暖。閉環內外中間隔了一條街。張沐記得,有一次休息時,張沐和同伴們正在排練《一起向未來》的舞蹈動作,一輛閉環內的大巴車緩緩駛過。“我們一二十位志願者轉過身,齊刷刷給車上的運動員們比心,他們在車上也跟我們比心。”

還有一次他們在站崗的時候,遠遠看見閉環內有兩個人沖著他們大聲喊:“辛苦了!”兩個人雙手放在頭頂,比了個心形。張沐和同伴們也喊出“辛苦了!”回復他們。“所有人都戴著口罩,看不見表情,也不認識彼此,但你知道穿著這身衣服,你們很自然就是朋友,因為你們都在為冬奧服務。”

下雪的時候,張沐和志願者同伴們堆的冰墩墩合影。受訪者供圖

在現場,見証“金牌的誕生”

2月15日下午,北京首鋼大跳台正在進行北京冬奧會單板滑雪男子大跳台決賽。決賽前兩輪,憑借著一個外轉1800度的動作和一個內轉1800度的動作,蘇翊鳴兩輪總分達到了182.50高分。

單板滑雪大跳台比賽的規則是每名選手各跳三輪,其中兩輪的最佳成績相加,按照成績總和進行排名。因為蘇翊鳴前兩輪成績總和排在第一名,第三輪排在最后一位出發,前面出發的選手沒有成績總和超過他的,金牌已經到手了。

來自北京理工大學的意大利籍志願者季思雅正在賽道的結束區,她感覺到蘇翊鳴從不遠處飛馳而來,一個模糊的身體輪廓裹挾著一陣細碎的雪粒,越來越近,季思雅身旁響起了歡呼聲。

她望著蘇翊鳴,這個還有三天才滿18歲的天才少年,用一個輕鬆的360轉體來慶祝自己的勝利。

音樂響起的時候,季思雅也有了一種特別想滑雪的沖動。“能有機會在現場看到他們奪冠的瞬間,真的很幸運。”

季思雅在大跳台中間站崗,為攝影師們保管設備。受訪者供圖

幸運的同時也夾雜著汗水,志願者們每天凌晨四點起床集合,從住宿點坐車到達工作的場館。傍晚六七點工作才結束。一開始起不來,季思雅就多定幾個鬧鐘。“做志願服務會有一種使命感,而且我知道我今天能近距離觀看他們比賽,就會很期待。”季思雅說。

季思雅主要負責在媒體記者進場拍攝時驗証他們的身份信息、在媒體接待台為記者換相應位置的袖標等工作。也正由於工作內容需要與媒體打交道,她所在的位置視野都特別好。

“訓練的時候,蘇翊鳴也經常撞上圍欄。”季思雅說。蘇翊鳴在大跳台賽前訓練時,常有人沖他喊:“蘇翊鳴加油!”季思雅不敢喊,隻敢偷偷看他一眼。

有一次,蘇翊鳴從雪道上滑下來,到了結束區附近,把雪鏡拉了下來,笑著沖旁邊的季思雅揮揮手,打了個招呼。一切都讓季思雅覺得,這是很特別的一個冬天。

休息的時候,季思雅在場館的地面上嘗試跳了一個“360度翻轉”,她想等隔離結束,去滑雪的時候,嘗試一些“高難度的動作”。

2月15日蘇翊鳴奪冠那天,季思雅和大跳台的合影。受訪者供圖

(責編:劉婷婷、王燕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