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漢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海外漢文化社團的努力下,漢風早已吹拂歐陸大地。近期,歐洲華僑華人漢文化社團紛紛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
談起為何會在海外創辦協會、傳播漢文化,德國華夏文化研習與交流協會會長邵肖明說:“作為一群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華僑華人,一方面是想在海外宣傳新時代中國的文化潮流,讓更多華僑華人了解兼具中國古典審美和現代流行元素的漢服文化。漢文化推廣對於海外華僑華人的意義,不僅僅是復興漢服、傳統節日文化和祭祀禮儀,更是對民族認同的追求、對傳統審美情趣的熱愛、對傳統哲學思維的重構以及對精神家園的建造。另一方面,我們想讓德國民眾了解帶有中國傳統元素的現代流行文化,改變對中國的刻板印象,也希望能引起更多德國人對新時代中國文化的興趣。漢服展示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它不僅很直觀地展示服飾的古典審美,而且展示著中西融合的現代時尚感。德國人可以通過漢服,了解中國的歷史變遷、審美特點、哲學思想等。這項事業的發展能夠改善我們在海外的‘文化形象’,讓世界各國人民了解古典又不失時尚的‘中國印象’,為消除文明隔閡、提高文化互信、加強文化交流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越羅衫袂迎春風,玉刻麒麟腰帶紅。”意大利芰荷漢服社社長鄭許靖表示:“創立社團是因為我們的傳統服飾在海外的形象一直存在偏差,我意識到旗袍和舞獅不能全面解釋中國文化,所以希望通過漢服活動展現漢文化的美,比如唐朝的富麗、宋朝的雅致以及更多的中式美學。”
“我們在海外主要傳播的是漢服文化和傳統禮儀,包括婚禮、成人禮、開筆禮等,活動形式異彩紛呈,有在科隆東亞博物館的漢服科普講座、德國西部各地的春晚演出、杜塞爾多夫中國節演出等。”邵肖明說。
德國華夏文化研習與交流協會常務理事余鋮表示:“每逢中華傳統節日,我們會在不同的城市舉辦漢服活動,進行漢文化的交流與討論。漢文化愛好者們會身穿漢服,一起開展一些交流活動,比如飲茶或者逛集市等。我們還會舉辦一些較為正式的漢文化節目,邀請海外華僑華人和外國友人一起觀看或者參與到節目中,並且拍照、錄像,放到各媒體平台上進行傳播。”
海外許多漢文化社團都是圍繞著中華傳統節日來開展活動。鄭許靖說:“在中秋節,我們有做月餅、畫花燈、猜燈謎、拜月等活動﹔在七夕節,我們會開展乞巧、賞茶﹔在端午節,大家一起包粽子、祛五毒等。漢文化浸潤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活動能幫助大家更好地認識中式生活。”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談到在海外傳播漢文化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兩個漢文化社團都提到,作為非營利組織,最大的困難就是資金問題。德國華夏文化研習與交流協會常務理事李子琪說:“我們確實遇到過一些困難,比如物資、活動場地和經費等問題,這都需要我們努力去統籌安排。”
“好在我們獲得了許多支持,比如一些學校願意免費提供場地給我們舉辦活動,極大減輕了我們的經濟負擔。”鄭許靖說。
此外,兩個漢文化社團都提到,疫情期間,他們遇到了另外一個棘手的問題:無法舉辦線下活動。因此他們開展了許多線上活動,比如線上的晚會,反響一如既往的熱烈。
德國華夏文化研習與交流協會常務理事崔亦欣說:“我們曾突破時差和地域的限制,聯系海外25家漢文化社團成功舉辦了長達8.5小時的海外漢文化社團線上交流論壇。”面對疫情的沖擊,海外漢文化社團擰成一股繩、凝聚一條心,共同迎難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