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界風採
林英——長泯於異鄉的華僑先烈
唐志昌
2022年01月24日08: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在江蘇海門,有一個“林英”村。這是全國唯一以華僑烈士名字命名的村子。

華僑烈士林英,原名邱搏雲。1906年出生於廣東省普寧縣的一個小商人家庭。1929年,林英離開家鄉前往泰國曼谷任教。在旅泰共產黨員馬大寧的引導下,他參加當地共產黨外圍組織“蘇聯之友社”,學習蘇聯教育,開展抗日宣傳活動。

1933年,林英來到上海大夏大學學習,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因組織開展紗廠工人運動,被國民黨特務機關逮捕,關押於上海龍華監獄。在獄中,他堅持斗爭,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高尚氣節,后經黨組織營救出獄。1937年,上海抗戰爆發。林英受黨組織派遣,參加由我黨控制的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第三戰區第19集團軍戰地服務團,在武漢周圍開展抗日宣傳活動。1939年,林英參加國民黨第二戰區政治工作隊,與副隊長、江蘇海門人季強成一起,先后輾戰桂林、貴陽、重慶,進行抗日宣傳工作。經黨組織批准,隨季強成從重慶赴江蘇海門開展革命活動。季強成被委任為國民黨海門縣縣長,林英協助做上層人士的統戰工作。在海門期間,他把當地中學的進步青年組織起來,建立暑期服務團,舉辦集訓班,親自講授《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宣傳毛澤東思想﹔率領服務團深入村鎮,出黑板報、演活報劇,開群眾會,廣泛開展抗日宣傳活動,發動群眾抗日力量。他為人溫文儒雅,人們也不知道他來自哪裡,但以忘我工作的精神和艱苦朴素的生活作風,贏得當地群眾的愛戴。雖然遭到了國民黨縣黨部的百般刁難和阻擾,但由於林英掌握斗爭藝術,有效發展了進步力量,為新四軍鹽城“抗大”輸送了一大批革命力量。1940年,由共產黨領導的海門警衛團成立,林英任警衛團政治處主任 。通過對國民黨警察中隊收編成員的艱苦改造,擁有了一支團結抗日的武裝力量。

1941年5月,國民黨部隊向海門警衛團駐地實行圍剿,企圖一舉消滅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林英率部緊急撤退。由於時間倉促,警衛團一包文件遺忘駐地。為了不讓文件落入敵手,他在單獨潛回駐地時被敵哨發現而遭逮捕。敵人軟硬兼施,逼其自首,林英大義凜然,慷慨道:“隻有革命的共產黨員,沒有自首的共產黨員”。林英最終被殺害於當地江家鎮市梢的麥田裡,時年35歲。當地村民出資將林英烈士收斂入棺,秘密安置於“救火會”內,一對守廟父女為他默默守棺12年,直至1953年將英烈遺骨入土。

1986年,旅居澳大利亞的林英遺孀林賽英,獲知丈夫離家半個世紀后的最終下落,不禁潸然落淚。老人再次閱讀丈夫來信中“事不成功,誓不回家”的誓言,明白丈夫是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那一年,在中國駐泰國大使館、海門縣黨史辦聯絡協調下,遠在澳大利亞、泰國的林英親屬一行,專程回國赴海門“林英村”祭拜先輩。已近六旬的女兒邱瑞君了解先父的生前事后,與為父守棺十年的那對父女中的女兒見面時,頓時淚流滿面。為感恩“林英村”父老鄉親對先父遺體的保護,感謝當地政府建起林英烈士陵墓,邱瑞君女士返澳后立刻給“林英村”匯來1萬元人民幣,支持村裡修建公路。這段海內外同胞在抗日斗爭中沉積的血肉感情故事,至今仍為人們傳頌的佳話。 

(南通華僑博物館供稿)

(責編:王燕華、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