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界風採
華僑華人文學與中外文明交流研討會舉辦
華僑華人文學創新研究方興未艾
楊  寧  趙  瀟
2022年01月10日08: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四日,“華僑華人文學與中外文明交流:理論創新與文本闡釋”學術研討會現場。
  受訪者供圖

近日,由華僑大學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研究院、文學院聯合主辦的“華僑華人文學與中外文明交流:理論創新與文本闡釋”學術研討會在福建泉州舉辦。

 

研究重心從“文”移到“人”

華僑華人文學是本次會議的關鍵詞,在學科建制上,它通常被稱為海外華文文學。

華僑大學文學院、海外華人文學暨台港文學研究中心教授陳慶妃表示,提出“華僑華人文學”這樣一個略顯差異的概念,是由於華文文學在“文”即語種文學角度下,長期以來被順理成章地納入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次級學科,很容易僅從“文學性”著眼,從中國位置看問題,忽視了海外特殊的歷史、文化語境對華僑華人進行文學創作的影響,因而流失了文學之外的研究活力和獨特價值。從“華文文學”到“華僑華人文學”的概念調整,是研究重心從“文”到“人”的轉移,是從文本內容研究走向更寬廣的華僑華人世界研究的轉移。

“夫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陳慶妃表示,晚清以降,伴隨西方殖民擴張,華僑華人文學在中國大移民時代下誕生。

曾經流行於閩粵地區的“過番歌”,以民間歌謠的形式記錄了當時南方勞工“下南洋”“過番”的苦難經歷﹔晚清外交官黃遵憲、左秉隆以及被譽為“星洲寓公”的邱菽園等,組成了古典漢詩的海外離散文脈。這兩條支脈共同構成了華僑華人文學的源頭。

五四運動后,海外華文新文學出現,開啟了華僑華人文學的現代書寫時代。二戰后,隨著東南亞民族國家的獨立,華僑華人完成身份轉換,其文學書寫也從僑民文學轉型為華人文學,成為所在國的族裔文學。歐美國家的華僑華人文學則以其華人性成為移居國多元文化的一部分。

“目前華僑華人文學由東南亞、東北亞、北美、歐洲、澳大利亞等幾個重要的文學板塊組成。就目前的創作而言,以改革開放后隨中國大陸出國留學潮而涌現的新移民文學最受矚目。新移民作家以彈性公民身份,在移居國和祖(籍)國之間雙向流動,成為中國當代文壇的海外軍團,講述中國故事,也講述華僑華人在海外的故事,同時以文學創作訴求作為移居國新公民的合法權利。”陳慶妃說。

推動建立學科自主性

陳慶妃說:“‘華僑華人文學與中外文明交流:理論創新與文本闡釋’學術研討會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舉辦的,一方面期待在新的理論視野和中外文明對話的高度繼續華人文化詩學理論的探討,以社會學、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拓展華文文學的研究視域﹔另一方面旨在聯結國際學術中的族裔研究與華僑華人歷史,探討作為少數族裔的華僑華人群體的書寫權力與言說方式,以及族裔和諧、文明共生的交流路徑。”

此次會議以中青年學者為邀請對象,期待學科之傳承與創新。會議主要議題包括:華人文化詩學與華文文學理論創新、華僑華人歷史與少數族裔理論研究、東南亞華文文學研究與文明互鑒、歐美華文文學研究與文明互鑒、台港澳文學研究與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等。

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瑞士日內瓦大學、韓國東亞大學、中國社科院、福建社科院、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等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以及華僑大學的數十名學者參會。

不同代際、不同國度學者的傳承與創新,使本次會議議題的研討廣泛而深入,以嚴謹的學術精神探討文明交流的種種可能途徑,也呈現出文明交流中存在的種種障礙。

“了解文明差異和化解分歧是族群和諧、文明共生的前提。不同文明之間,隻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才能共享世界和平發展的成果。華僑華人文學既講述海外華僑華人的歷史故事,也講述正在發生的中國故事,對於理解當代中國具有特定的意義,其講述位置及方式也更符合所在國民眾的認知心理。”陳慶妃說,“正是基於這種雙重性的認知,我們希望將華僑華人研究與文學研究結合,建立學科自主性,在全球化文明對話、互鑒的視野中,推進華僑華人文學研究。同時,凝聚全球華人學者的智慧,將‘華僑華人文學與中外文明交流’研討會打造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高端學術平台,不斷深化、轉化研究成果。”

中國經驗與本土經驗相融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華僑華人文學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眾多學者多年的潛心研究。

華僑大學華文學院教師沈玲在她的文章《中國經驗:海外華文詩歌的文化表征》中表示,海外華文詩歌中的中國經驗有兩點內涵:一是指其語言、藝術表現等不脫中華文化的胚胎,這是中華文化的傳承性決定的﹔二是海外華文詩歌中的中國經驗與作者居住國的本土經驗相融,這是由創作主體的多重身份決定的,也是文化在異域傳播與族群傳承中必然伴隨的變異性決定的。

沈玲說:“因為我所在的學校是僑校,所以我們的生源很多來自東南亞,我也因此關注東南亞的華文教育和華文文學發展。在《同根共榮:東南亞華文教育與華文文學的歷史回顧》一文中,我通過回顧東南亞華文教育和華文文學發展的歷史,發現二者是一種同根共榮的關系。”

陳慶妃一直以來也致力於華僑華人文學研究,目前負責在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東南亞華僑華人海外抗戰文學研究”、教育部后期資助項目“新移民文學回流現象研究”。

在《“僑鄉”文學敘事及其寫作倫理——以新移民作家為考察對象》一文中,她提出“僑鄉”聯結著海外華僑華人與其祖居地,是一個具有獨特歷史和價值觀念的社會地域空間,僑鄉研究不能局限於社會學、經濟學、國際移民學的數據分析模式,而應該成為具有獨特內涵的審美對象,以僑鄉文學為路徑,以華僑華人的“雙鄉”生存模式為典型樣本,揭示全球化流動時代下華僑華人海外生存狀況與精神狀態。

“從事華僑華人文學研究,既是源於華僑大學‘因僑立校,為僑服務’的宗旨,也是緣於個人的學術興趣和情感。”陳慶妃說。

(責編:王燕華、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