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界風採
廣西東興僑批匯路的塵封往事——抗戰硝煙中傳飛鴻救家園
翟李強  楊  強  王偉臣
2021年12月27日08: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東興僑批館陳列的僑批。
  翟李強攝

“百年僑批通閩粵連南亞夢斷硝煙,三載信匯傳飛鴻救家園路在東興”——這是中越邊城廣西東興市僑批路街口牌坊上的一副楹聯,它靜靜地講述著70多年前戰火硝煙中海外華僑華人心系故土家園的塵封往事。

東興僑批路位於東興口岸邊上,這裡曾是東興近代貿易最為繁華的街區。街內一棟具有法式建筑特點的老房子就是東興僑批館。抗戰末期,它是海外華僑華人與國內親屬傳遞書信、寄托親情的秘密通道。

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香港及東南亞一帶相繼淪陷,連接海外華僑和國內僑眷的僑批業陷入停頓。僑批業者冒著生命危險,於1942年春開辟“東興匯路”,為華僑和僑眷之間搭建起一條重要的“生命線”。

“大量支援抗戰的物資也經由此路輸送國內。”東興僑批匯路文化研究協會會長林惠江介紹說,當時,僑批交接點在東興發展到三四十家,為國內輸送的抗戰物資達175噸。

“外付光銀壹元”“外大洋銀拾元”“外付國票弍佰萬元”“在外平安勿念”……走進東興僑批館,透過一封封老舊泛黃的僑批,人們能真切地從字裡行間感受到海外華僑心系故土家國的熾熱深情。

林惠江祖籍廣東揭陽,他的爺爺和父親等一眾親屬都是泰國華僑。年屆七旬的林惠江自小便是僑匯受益者。家中最后一次收到僑匯是在1973年。后來隨著中國經濟好轉,僑匯不再是他們家經濟收入的依靠。

林惠江家對面的房子是原廣東會所,亦是抗戰后期東興眾多交接僑批的場所之一。2013年,林惠江出資租下此地籌建僑批館,此后為搜集整理1942年至1945年海外華僑通過“東興匯路”發往廣東、福建各地的僑批資料,他無數次往返桂粵閩三省(區)和東南亞國家。

在搜集僑批資料的過程中,林惠江印象最深刻的是“送批人”趙開鉗。

趙開鉗是“東興匯路”開拓先鋒之一,廣東潮汕人,28歲時離開鄉梓到越南河內謀生,后來經營批局、銀號等業務。出於開通“東興匯路”的需要,趙開鉗在東興開設批局,並交由妻子伍如英管理。

在一次護送僑批和抗戰物資的海運途中,趙開鉗一行遭遇日軍飛機射擊,妻子伍如英慌亂中墜海,險些失蹤。期間尚在襁褓中的女兒趙永鳳哭啼不止,趙開鉗擔心暴露,欲將其丟入海中,幸得妻姐伍清蓮勸阻。

日本投降后,“東興匯路”逐漸淡出歷史舞台,趙開鉗夫婦在河內重振家業。1978年,耄耋之年的趙開鉗回到廣東。

現今70歲的趙永鳳告訴記者,在海上逃過一劫后,她此生再未能與父親相聚,對父親的印象也僅停留在母親不多的述說和弟弟的著作中。近年來,隨著“東興匯路”僑批文化的傳播,她才真正了解自己的父親。

2016年,東興市撥款對僑批館進行修繕,“東興匯路”的僑批資料自此有了歸宿。時常會有僑批業者后人到“東興匯路”探尋先輩足跡,這讓林惠江備感欣慰。

“東興匯路”雖然僅存在3年半,但僑批承載的誠信精神和老一輩華僑華人愛國愛家的精神,至今仍在傳承。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國內部分地區防疫物資緊張,海外留學生及華僑華人自發組織收集防疫物資向國內捐贈,林惠江也利用自己的退休金購買一批防疫物資親自派發。林惠江說,這就是僑批精神的體現。

(據中新網)

(責編:王燕華、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