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建黨百年專題>>百年僑心
84年,從未忘記!海內外華僑華人共寄哀思
2021年12月20日11:20  來源:中國僑聯

南京記憶

世界記憶

 

一二一三,山河同悲

八十四載,青史昭彰

五湖四海的華僑華人緬懷歷史,共寄哀思。

 

日月逾邁,歷史永存

永矢弗諼,祈願和平

天南海北的中華兒女匯和平之聲,聚和平之力。

 

南京市僑聯、江蘇新聞廣播、金陵之聲廣播電台、印尼《國際日報》、淮安市僑聯聯合出品“南京記憶·世界記憶”海外僑團同步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系列專題。

南京記憶,為了和平永駐人間!

 

罪証不容否認,歷史不容篡改

1937年冬天,侵華日軍入侵南京城。古城的大門被轟然打開,如潮水般的軍隊闖入城內。燒殺搶掠,罄竹難書,30萬同胞在苦難中死去,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

那些艱難求生存活下來的人——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就是那段歷史最有力、最直接的証據。鐵証如山,不容置疑。

泰國《泰國風》雜志融媒體社長兼總編輯吳小菡從2006年開始,陸續在泰國北部美斯樂山上採訪過許多南京大屠殺慘案親歷者,其中有一位叫雷雨田的老人,向吳小菡描述了南京保衛戰的殘酷戰爭場面。

吳小菡

泰國《泰國風》雜志融媒體社長兼總編輯,泰中經濟協會常務副主席,泰中文化人聯合會常務副主席,東盟媒體人協會創會會長

“雷雨田說,他們在南京城抵御到最后,已是彈盡糧絕,他當時是連長,他們幾個幸存的官兵逃到江邊,跳進江水游泳逃生,他幸運遇到自發救助的民船,被船民拉救上船,給他換上老百姓的衣服,躲過一劫。我們在海外呼應:為了更好喚醒和平的向往與堅守,我們要牢記歷史、勿忘國恥、維護和平。”

親歷者雷雨田老人親眼看見戰友就在江水裡被機槍掃射,一個個中彈身亡,血染江水。那種悲痛與屈辱,終生難忘。后來,吳小菡採寫了《壯哉美斯樂》系列報道,刊登在2006年、2007年的《泰國風》雜志上,引起泰國華僑、東南亞華僑,以及泰國朋友等多人探訪歷史。吳小菡說,身在海外,更應擔起傳播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的責任,罪証不得否認,歷史不容篡改。

雷雨田老人正在講述

而在美國西岸聖地亞哥,美中國際商會執行會長、北美新僑網副社長兼總編寒梅在美國一家老人院裡做義工的時候,偶遇了一位臥病在床、年事已高的華人老修女,修女名為瑪麗。

瑪麗總是喜歡安靜靠坐在院子裡的廊下,手中拿著一張泛黃照片,時常注視,不斷摩挲。照片上是一個長得像洋娃娃一樣,笑顏如花的外國小女孩。小女孩是誰?所有人都很疑惑,寒梅也忍不住問了瑪麗修女。

寒梅

美中國際商會執行會長、北美新僑網副社長兼總編

“瑪麗說照片裡的外國小女孩才是真正的瑪麗,也是她的恩人,而她自己,來自中國南京,是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在南京大屠殺期間,修女和家人走散了,無奈之下逃進了一個教堂,那裡的牧師好心收留了她。在一次和同伴瑪麗外出取糧食回來的路上,遭遇正在街頭巡邏的日本兵,無處可逃,她們就沒命地跑,最后躲進了一個農家的草垛裡。可是日本兵為了確認草垛裡無人,不斷刺穿草垛,不幸的是瑪麗被刺中,為了保護她,瑪麗拖著流血的身體拼命沖出草垛跑向遠方,引開了日本兵。於是,修女活了下來,為了紀念恩人,她把自己的名字改為瑪麗。”

寒梅說,我們沒有親身遭遇那場南京大屠殺慘案,但是我們的同胞遭遇了。那場屠戮,還有很多不知名的外國人也飽受欺凌和踐踏,不止是中國人民不該忘記,世界人民也不該忘記。銘記歷史才能更好地砥礪前行,隻有和平才是全人類共同的期待和願景。

中華大地之外,有多少人了解南京大屠殺?

長達六周的血腥屠殺,是人類歷史上黑暗的一頁。南京大屠殺,不僅給中華民族劃下疼痛的瘡疤,也給世界留下傷痕,這痕跡不可消除,不能遮蓋,唯有正視。

2013年,加拿大魁北克孔子學院外方院長、蒙特利爾道森學院國際部中國項目主任榮萌和魁北克孔子學院所在的加拿大道森學院幾位同事一起來到了南京。除了游覽參觀古都眾多的名勝古跡以外,一行人專門參觀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進入紀念館,入眼的眾多雕塑,震撼了在場所有人。

過了兩年,榮萌和外國同事再次來到南京,同行的還有加拿大道森學院的校長RichardFilon (中文名字李飛龍)和他13歲的兒子。通常在中國的旅行,大家都聽榮萌的,可這次李飛龍卻堅持要先去參觀紀念館。

榮萌

魁北克孔子學院外方院長,蒙特利爾道森學院國際部中國項目主任,魁北克象棋協會主席

“李飛龍先生對於第一天的安排進行了修改,把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提到日程,並嚴肅地對他兒子說,你必須去看這個紀念館。剛落地中國,來到南京,作為父親的這個校長說,必須先去紀念館,這是了解南京的一個好機會,更是了解中國的好機會。”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加拿大鮮有人知,因為沒有人會主動提及,而這樣慘無人道的事件也因此湮沒在時間長河中。李飛龍校長的堅持,讓榮萌猛地意識到了一些過去未曾考慮的事情,中華大地之外,有多少人了解南京大屠殺,了解中國?

的確,因為語言與地域的隔閡因素,讓南京大屠殺史實的傳播受到局限。如果說一部《辛德勒的名單》讓更多人知道了辛德勒,那麼《拉貝日記》則讓德國人拉貝進入民眾的視野。1997年,《拉貝日記》出版,這部被長期塵封且具有重要價值的歷史資料的首次出版面世,后被譯為中、英、日、德四種語言,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約翰·拉貝是一位德國商人,在中國工作了30年。在侵華日軍侵佔南京前后的日子裡,出任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在此期間,他以其獨特的身份、西方人的視角,在呼嘯的槍炮聲中、在尸骨遍地的金陵古城,用充滿激情而又冷峻的筆觸逐日記載了這中國歷史上最為慘痛的一頁。

作為一名海外文化傳媒交流的工作者,德中旅游文化傳媒交流協會的名譽會長吳志芬常常會談起這本書,日記裡那些淒慘的民眾,絕望的經歷,讓她難以釋懷。

吳志芬

德中旅游文化傳媒交流協會的名譽會長

“《拉貝日記》裡所記錄的數據和城市狀態,每每讀來,讓我久久不能平靜。同胞們的淒慘、絕望、孤寂、無助,仿如電影畫面一樣,浮現在我的眼前,心都會隱隱作痛。古人講: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南京大屠殺慘案,我們不能夠忘記。”

南京拉貝故居

距離那個至暗時刻的發生,已經過去了84年,但歷史真相不會被時間掩蓋,而人們對和平的信念與堅守,生生不息,代代相傳。不論年齡高低,不管身處世界何處,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去憎恨,去抱怨,更不是報復,而是為了呼吁和平。

2018年9月7號,加中非物質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麻維健作為加拿大愛城南京聯誼會的常務副會長,邀請了近80位南京老鄉來到埃德蒙頓古堡公園,敘鄉情聽鄉音。時任埃德蒙頓常務副市長的尼科爾代表曼戴爾市長和12位市議員專程出席了活動。在與尼科爾市長的交流中,麻維健得知他在擔任市長前掌管家族企業時,曾多次到訪中國,但還未到過南京。

麻維健

加拿大楓雨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加中非物質文化交流協會會長

“他是從南京大屠殺慘案這一歷史事件中,知道中國有個古城叫南京,南京人真的不容易!2001年9月7號,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自2002年起,國際和平日為9月21號。我說這個紀念日是我們中國一個叫鐘文芳的先生在1997年向聯大提議設立,主張“息戰周內一切戰亂國家和地區都應無條件息戰”,“以給戰亂地區以停戰思考,提供緩和矛盾的契機,有效地推動世界和平”。

尼科爾市長說,謝謝你給我補上了一堂歷史課。南京是古都,埃德蒙頓有古堡,兩地有很多的文化可以交流。希望你們的南京朋友在加拿大能多做一些文化交流活動增進加中友誼。"

這是麻維健旅居海外十多年,第一次由海外友人主動說到,南京這段令人“心酸難咽的歷史”。因為尼科爾市長的提議,麻維健將社團改名為加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協會。麻維健說,願終身做一個和平使者,向更多的加國友人介紹南京的歷史和現在,介紹和諧發展的中國,介紹更多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不負眾望,負史前行,一個又一個海外華僑,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雖處五湖四海,卻都在各自努力著揭露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真相,擔負起炎黃子孫的責任與道義,推動南京大屠殺史實的國際傳播,讓這血色記憶成為世界記憶,呼吁人們正視歷史,珍愛和平,不曾停歇。

南京記憶,為了和平永駐人間!

12月1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公布了2021年新增文物史料,其中有19件套重要文物的征集,出自日本友人大東仁之手。

大東仁是日本的一個僧人,一位和平反戰人士,多年來一直幫助紀念館征集在日本的南京大屠殺相關史料。他征集到的這些檔案原件,實為少見,從日本運送而來更是不易。而像大東仁一樣堅持為南京大屠殺慘案尋証、發聲的,不乏其人,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就是其中一位。

出生在美國新澤西的張純如,懷著尋求真相的願景,成為了一名新聞記者,她搜集大量中文、英文、日文、德文資料,查閱了東京戰犯審判記錄稿,也通過書信聯系日本的二戰老兵,“解封”了被塵封的歷史,“撕開”了血淋淋的現實。

字字皆泣血,張純如寫下了《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一本揭露侵華日軍在中國南京暴行的書籍,一經問世,便轟動世界。

《關西華文時報》副總編蒙令華,曾在2019、2020年兩次到訪江蘇淮安市,參觀張純如紀念館。文字、照片、實物,每一樣,蒙令華都不願錯失,久久駐足。

張純如紀念館

“可能有的日本人會說,你們傳播南京大屠殺史實是在搞反日、仇日教育。我要說,不。我們為什麼要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為什麼要在今天紀念那些死難者,我想從張純如說的一段話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她說的是:“歷史是確保權力制衡的一種方式……忘記歷史隻會增加人權被侵害和種族屠殺的可能性。因為這種遺忘讓有些人以為,他們可以在謀殺之后逍遙法外,不會因自己的行為而被后世人審判。”

蒙令華

《關西華文時報》副總編

身為馬來西亞華人,馬來西亞古晉新邦迪卡區民眾聯誼會會長、甲必丹拿督劉思樂是從祖輩那裡聽說南京大屠殺的,而張純如的著作更加深了他對這人間悲劇的了解。劉思樂說,每當看到南京大屠殺慘案文物史料,不禁悲從中來。

劉思樂

馬來西亞甲必丹拿督、世界福州十邑同鄉總會副會長、古晉新邦迪卡區民眾聯誼會會長、東馬古晉象棋公會會長

“美國華裔女作家張純如出版的英文歷史著作《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 改變了所有英語國家都沒有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事件詳細記載的狀況, 這也喚醒了華人世界對這段歷史的記憶。我們不能忘卻歷史,維護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任務。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了解歷史真相、拒絕戰爭、珍愛和平。”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殺歷史不僅是南京記憶、國家記憶,更是世界記憶。數年來,中國以國家之名舉辦公祭儀式,悼念遇難者同胞,警醒世人不忘歷史昭昭,而在加拿大、美國、日本等世界各地,也有人們通過舉辦“海外和平集會”、“南京大屠殺証言集會”等形式,銘記歷史,祈願和平。張純如的母親——張盈盈,多年來便一直投身於在海外傳播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

張盈盈

作家張純如之母,江蘇淮安人

“今年12月11日有一個雲端“南京祭”,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者。每年12月我們都有“南京祭”,這是美國灣區史實維護會,一個華人的組織,在1996年發起,至今已經25個年頭了。

我和我先生一直在海外致力於繼續張純如未完的事業,我們舉辦這些活動是因為我們要珍惜和平,一定不要忘記歷史,達到世界和平的願望。”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84年后的今天以及更遙遠的未來,國際社會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正視南京大屠殺歷史,而海外華僑華人也將始終不渝,在傳播歷史真相的路上繼續走下去。

正如《和平宣言》中所說:

和平發展,時代主題,民族復興,世代夢想。

龍盤虎踞,彝訓鼎銘,繼往開來,永志不忘。

(責編:王燕華、黃瑾)
X